- +1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家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在时代大背景下,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当中,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了足以影响国家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曾特别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而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历史使命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是势在必行的。
一、回望历史,总结经验,坚持原则
历史对于任何领域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历史才是最真实的实践写照,他远比任何的理论都要可靠,都要值得信赖。特别是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传承已久的文化,更是需要不断的回顾历史,借鉴历史。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需要也必须要以此为整体的逻辑起点与思想开端,在此基础上,首先需要确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实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去鉴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甄选与改变,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加贴合当前时代背景,更加适用于当代中国发展。其次结合时代背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辅相成,共同为建设美好中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二、持续对话,加强形式结合,促进共同发展
马克思主义相较于早已在中国传承千年已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是缺失本土的倾向感,难以避免的仍是各类学者或人民群众仍会习惯于以先入为主的观点,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思想去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这种情况毋庸置疑的会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并增强人民的认同感,但与此同时,在某些文化冲突或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解释的层面,难免就会出现马克思主义“生硬化”“庸俗化”的出现,在此类问题出现时,人民便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排斥感,如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普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假大空”的错误刻板印象。归根结底,还是对于理论内容不够“亲民化”,没有真正的做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出现了诸多生僻,深奥的词汇,令人难以理解或错误理解。
对人民群众而言,想要真正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需要使其真正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各类观点,而并非生搬硬套。哲学不是公式,不是白纸黑字一笔一划都死板的印刻在纸上。因此想要使马克思主义更加的亲民化,就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首先其传播形式需富有中国特色,使人民群众可以轻易接收且乐于接收,如毛泽东的“枪杆子里出政权”,邓小平曾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言论,既表明了科学发展态度,又极具中国特色,使人民群众一目了然,用人民群众惯用得到表达方式,将各类诘屈聱牙的词汇变成人民群众的日常用语,用最简单的表达,使马克思主义更简单更自然更生动的被人民认识、理解。
三、国家鼓励,层次平衡,相辅相成
前两部分建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很大程度地平衡了政治层面与学术层面的不平衡,在此基础上,仍需进一步促进学术层面的“敢打敢拼”。积极鼓励学术领域的学术研究,使学者们大胆创新不怕失败。
当今学术界,怕失败,怕出错,怕政治,导致大多学术观点相似,在很多学术领域都无法大胆跨步。因此,需国家、学校、各民间组织出面,大力鼓励学术研究,学术发展,只要立场正确,就不怕学术结论上的错误。在学术层面,大胆创新,为各学术领域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踊跃发言、思想碰撞,力图重现学术繁荣。在政治层面将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结合理论多做实事,让人民群众从心底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以科学的态度,通过实践检验学术的发展,以民主的态度,通过鼓励与支持创新学术发展新思路。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并不能相互代替、分个高低,而是要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为筛选、甄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指导,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亲民化提供了各类实例支撑。除此之外,我们仍需多回顾历史,借鉴历史经验,力图为此议题的研究添一份力。(商丘学院 单宝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