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罗峰:对自己的领域保持专注
作为一本自创刊起就将“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的学术刊物,《探索与争鸣》长期以来以发现和扶持青年学人为己任。2013年底,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启动实施了包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在内的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目前这一计划举办学术活动50多场,收到各类来稿5000多篇,100多位青年学人获奖,近万名青年学人受益。十年来,这一计划见证和助力新一代青年学人登上学术舞台。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以“助力厚植学术的青春力量”为专题,邀请了29位《探索与争鸣》十年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获奖代表进行专访,现将访谈发表于此。
本期邀请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罗峰,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的城市化,以及青年问题。
罗峰,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物理学学士、社会工作与管理硕士、政治社会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2021年入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领域为城市化、当代中国社会问题及青年文化等。近年来,著有《未尽的市民化——转型期中国市民化问题研究》,参与编写多本教材及学术著作;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社会学研究》、《学术月刊》、《东方学刊》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上海哲社规划项目等多个研究项目。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罗峰:好的,我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员罗峰,专业背景是政治社会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中国的城市化,以及青年问题。目前聚焦的点是这两个议题中涉及的劳动问题,比如说数字时代带来的青年劳动不确定性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业变迁(包括但不限于青年农民工)及其对社会的整体影响、以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产生诸多特定职业现象等。
澎湃新闻: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吗?您认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进步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罗峰:我的专业比较驳杂,本科物理学、硕士社会工作与管理、博士政治社会学,博士后方向则是政治学。准确来说,我的学术生涯入门源自硕士博士期间追随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军教授。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我从个人和接触到的其他学者来看,要取得学术进步离不开几个要点:第一,扎实的学术功底,这不仅包括对本领域的专业理解,也包括英语、写作、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的掌握,还有就是一些必备学术工具使用。第二,敏锐的观察力。这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发现真问题的关键。第三、勤奋和专注。任何人,要在前人的研究上做出一点点扩展都离不开长期的勤奋工作,和对自己领域的持久专注力。
澎湃新闻:在您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在您的学术成长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经历对您有重要影响和帮助?
罗峰:迄今为止,我觉得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个人方面。比如说专注度不够,学术功底不够扎实等。我认为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可以寻求的外部帮助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学术交流。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要了解本领域其他学者在研究什么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第二则是融入进一个能够相互学习合作的学术共同体。除了一般意义上自己所处的单位或者同门以外,这个共同体还可以由相互认可,领域相近的学者们共同构成,包括资深教授和同年龄段的青年学者。第三是相对稳定的学术成长环境,但是在当前整体氛围下,稳定和效率之间的矛盾可能比较大,这里就不便于展开了。在我的学术道路上,有两个人对我的影响比较大,一个是自己的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军教授。另一个则是我以前的同事,现在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张传勇教授。这两个人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不仅在现实中督促我不要懈怠,更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告诉了我,学术研究中勤奋的重要性。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是如何促进您个人的研究的?
罗峰:这一点我的体会不是很深,我觉得可能还是学校的考评晋升制度的促进效果比较大。
澎湃新闻:面向青年学者有不少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对您的学术研究工作起到了哪些帮助?
罗峰:很遗憾的是,可能因为本人的学术成就还不够突出,所以对于相关扶持政策还没有很好的体验到。
澎湃新闻:您认为您所开展的哪些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对您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有所助益?
罗峰:我获奖的论文题目是《文化消费视野下的“网络神曲”研究——兼论网络时代的社会变迁》,这个算是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因为我对于流行音乐比较感兴趣。当时,我手头主要的研究方向还是城市化的相关议题,所以严格来说,两者的关联性并不算大。
澎湃新闻: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罗峰:我一直认为,对社会现实的价值,是衡量一个学术成果的首要标准(起码在我所处的社会学领域)。因此,在我决定是否展开对某一个议题的研究之前,它与现实的联系是否紧密,这一点的优先级甚至会超过了我个人的研究旨趣。正如前文所言,我目前主要关注的是青年和劳动等问题。就是因为我认为,把握社会特征的最重要抓手就是劳动(或者广义上的职业/就业),毕竟对于个人而言,职业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业形势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整体稳定性和发展性。而在当前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劳动可以说是不确定性的集中体现。包括新的劳动形式的出现、原有劳动的内容转变、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转型等等。其中,青年可能恰好是受到冲击最大的群体。因此,用青年来作为探索这一问题的切入点则比较合适。
澎湃新闻:在强调“学术未来感”的当下,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如何做到结合当下,放眼未来?
罗峰:正如我前面所言,结合当下现实是体现一个研究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准,那么未来感则是衡量这个研究学术价值的重要标准,毕竟一个好的学术研究离不开前瞻性,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解释当下。我个人的研究目前更多的还处在结合当下的阶段。而放眼未来的研究灵感则更多的来源自我的日常生活。比如说我会有意识的去接触很多选择比我年轻很多的青年人,甚至是00后。在和他们的接触了解中体会世界未来的可能性,并且把这种体会作为我的研究方向备选。比如说,我最近的一个研究就是青年视频博主的数字劳动,并以此为基础获得了2022年国家社科青年项目的资助,其最初就起源于我与一个青年视频博主的一次聊天。
澎湃新闻: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会有哪些助益?这一奖项对您的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罗峰:我认为《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对我的课题研究的首要意义在于认可。毕竟我当时获奖的议题算一个相对小众的话题。这份认可,让我可以坚持在这个小小的领域去扩展和深耕。而后续的影响则是让我有机会融入到由《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建立起的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在这里我认识了包括杂志编辑和很多青年学者在内的朋友,他们在后续的生活和学术上让我受益匪浅。
澎湃新闻:您对于未来有志于参与《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的青年学者有何寄语?
罗峰:各位青年同仁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是《探索与争鸣》为大家搭建的一个非常难得的学术共同体平台,希望大家能在这里成为志同道合的学术友伴,一起努力向世界发出属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界的声音。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