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王强:在生活中实现学术热爱

澎湃新闻
2023-10-27 14:00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作为一本自创刊起就将“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的学术刊物,《探索与争鸣》长期以来以发现和扶持青年学人为己任。2013年底,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启动实施了包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在内的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目前这一计划举办学术活动50多场,收到各类来稿5000多篇,100多位青年学人获奖,近万名青年学人受益。十年来,这一计划见证和助力新一代青年学人登上学术舞台。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以“助力厚植学术的青春力量”为专题,邀请了29位《探索与争鸣》十年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获奖代表进行专访,现将访谈发表于此。

本期邀请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强,他主要从事道德哲学研究,博士主要是对伪善问题进行学理研究,进入工作单位之后,基础理论研究开始与现实问题逐步结合。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逐步从纯粹理论问题进入实践领域,从社会问题出发重构学术思考,以实践问题需求牵引学术研究。

王强,男,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入选国家中组部"万人计划”(2019)、中国伦理学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学者"(2017)、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2015)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2017)。上海市信访学会副会长、 近年先后主持5项省部级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 《哲学研究》等权威学术期刊、报纸发表 学术论文近百篇,多篇被《新华文摘》、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伪善的道德形而上学形态》等4部专著,获上海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王强:我主要从道德哲学研究,博士主要是对伪善问题进行学理研究,进入工作单位之后,基础理论研究开始与现实问题逐步结合。或者说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逐步从纯粹理论问题进入实践领域,从社会问题出发重构学术思考,以实践问题需求牵引学术研究。先后关注了民主伦理、规范秩序这些实践哲学问题,近期主要从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背景下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重构、数字技术背景下伦理叙事逻辑与话语变迁。

澎湃新闻: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吗?您认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进步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王强:最早从事学术论文并发表是在本科阶段,当时在2000年前后写了一篇反全球化文章并在一高校学报发表,给我了最初的鼓励,也坚定了学术之路的信心。在接下来硕士博士阶段,主要对西方道德哲学理论进行系统学习研究。对学术问题的敏锐是基本前提,就像修理汽车要能通过第六感敏锐判断问题所在,要有想象力,然后展开严谨细致的分析与研判。在时代思想的断裂处,就是新理论的生长点。尤其是在当下社会思想与科技推动下,理论挑战使得传统经典理论面临失语、无语的困境,守正中勇于创新才是正道。

澎湃新闻:在您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在您的学术成长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经历对您有重要影响和帮助?

王强:最大困难就是耐心与坚持,学术研究很难一帆风顺,而且学术生涯往往是一种孤独中不断前行的状态,一开始身边很多人,关注一个共同的问题,随着研究方法、领域的不断细化,人越来越少,直至成为理论前沿的“孤勇者”。这时继续前进的坚持,以及遇到曲折之后的耐心、坚韧就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在青年学者个人发展上,一开始老师的陪伴、辅导是至关重要的,我记得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老师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打磨”我的论文,每周抽出半天时间让我“讲”他来听,讲清楚一章过一章,这一过程堪称魔鬼训练,但直到今天令我受益匪浅。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是如何促进您个人的研究的?

王强:当下社会信息便捷使得学术研究的资料、视野比以前更为便捷,尤其是在同龄人的学术进步中也使得视野得以拓展。同时在与学术期刊编辑的互动中,学者、期刊编辑之间的学术共同体形成了良性循环,相互促进。今天在探索与争鸣的一篇文章,从选题、提纲确定再到最后成稿,与叶主编多次沟通甚至是尖锐的观点冲突,最后成就一篇超出个人预期的文章,前不久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我笑称这是毕业之后,打磨过程最为曲折的一篇文章。

澎湃新闻:面向青年学者有不少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对您的学术研究工作起到了哪些帮助?

王强:更多的学术平台与资源开始向青年学者倾斜,扶助青年学者的成长。记得我的两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都是青年项目,第一个是35岁之前算青年项目,第二个再报时青年限制扩大到39岁,又“薅”了一把青年项目的羊毛。

澎湃新闻:您认为您所开展的哪些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对您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有所助益?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王强:在中西对比中,立足中国问题与实践,西方理论无法解释中国问题。从传统到现代转变上,西方伦理思想把这一过程描述为断裂进程,中国独特的伦理社会特征并非如此,如何从理论上描述并抽象为一种理论建构,就成为时代需要,

澎湃新闻:在强调“学术未来感”的当下,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如何做到结合当下,放眼未来?

王强:未来感体现在理论的前瞻性与预判指导性,理论是灰色但生命之树长青,从密纳法的猫头鹰到高卢雄鸡,人文社会科学在面对这个的加速时代时,一方面强调其批判功能,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引领功能。比如我们今天应用伦理学的学科设置,未来学术研究、知识生产是科学家研发、生产实践与学者反思批判之间互动的结果。

澎湃新闻: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会有哪些助益?这一奖项对您的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王强:首先是一种肯定,同时也坚定了我学术走向实践、走向社会的信心。在后续的学术生涯中使得学术视野得到拓展,在不同学科对话中,使得学术交叉研究成为可能。同时,也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与学术声誉,在更大学术舞台上收获更多。

澎湃新闻:您对于未来有志于参与《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的青年学者有何寄语?

王强: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实现你的学术热爱。

 

    责任编辑:龚思量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