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王鸿:当下与未来是过去的延伸
作为一本自创刊起就将“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的学术刊物,《探索与争鸣》长期以来以发现和扶持青年学人为己任。2013年底,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启动实施了包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在内的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目前这一计划举办学术活动50多场,收到各类来稿5000多篇,100多位青年学人获奖,近万名青年学人受益。十年来,这一计划见证和助力新一代青年学人登上学术舞台。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以“助力厚植学术的青春力量”为专题,邀请了29位《探索与争鸣》十年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获奖代表进行专访,现将访谈发表于此。
本期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鸿,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近期侧重于近代中国的核心观念研究。
王鸿,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近期侧重于近代中国的核心观念研究。目前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发表有《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文明”观念》《近代中国思想中的“组织”观念》《“解放时代”的来临:五四时期“解放”观念的历史演变》等多篇论文。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王鸿: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近期侧重于近代中国的核心观念研究。具体而言,我的既有研究主要围绕“文明”“世纪”“国家”“解放”“组织”等影响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核心观念展开,梳理它们出现在清末民初公共舆论中的历史背景与思想史脉络,展现历史局中人的相关时代关切,以及回应相关问题的视角与理路。
澎湃新闻: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吗?您认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进步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王鸿:我本科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就读,随后的硕士和博士阶段在华东师范大学完成,师从许纪霖教授。2020年博士毕业后,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的体会,就是学术研究并不是一条容易走的道路,感谢家人的宽容体谅与诸多师友的提携帮助。
澎湃新闻:在您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在您的学术成长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经历对您有重要影响和帮助?
王鸿:笼统地来说,遇到过的困难,一方面是数字化的学术发表要求与科研考核压力,另一方面则是长时间的学术养成阶段中的经济困难。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这些困难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因个人所在的“小环境”而有其具体性与特殊性。解决这些困难,涉及到学术评价体系、学术期刊发表标准、学术出版环境、科研人才培养方案等多个面向。就我个人而言,所获得的帮助是很多的,尤其感谢那些在我学术起步阶段提供论文发表机会的编辑与刊物。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是如何促进您个人的研究的?
王鸿:学术氛围是时代风气的一种反映。时代大风席卷而来之际,个体往往无能为力,随风飘扬者居多,逆风而行者甚少。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个体只能放弃个人的自主性,陷于碌碌无为的境地。对从事历史学研究,特别是思想史研究而言,这其实提供了一个将自身之时代与历史上之时代进行“对读”的契机,由此也就可能触发新的问题意识,推进对既有议题的理解。
澎湃新闻:面向青年学者有不少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政策对您的学术研究工作起到了哪些帮助?
王鸿:在我开展学术研究过程中,确曾获得一些资助。比如,在我博士阶段的求学过程中,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和国家奖学金的资助;在我工作后,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这些资助,对我这样一位刚刚从事学术研究的新人来说,确实助益不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困难,使我能更安心地阅读与写作。
澎湃新闻:您认为您所开展的哪些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对您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有所助益?
王鸿:我是在2019年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三等奖。我获奖的论文题目是:《“解放时代”的来临——五四时期“解放”观念的历史演变》。这篇论文是我关于近代中国核心观念系列研究中的一个部分。
澎湃新闻: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王鸿:英国历史学家卡尔(Edward Carr)曾说过:“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以我个人关注的近代中国的核心观念研究来看,诸如“文明”“国家”“自由”“社会”“解放”“组织”等当下广泛使用的观念,其实都来自百年前(清末民初)。而如果就这些观念背后所潜藏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关切来看,其历史则更为久远,反映的甚至是有史以来便存在的普遍性议题。关注和理解这些核心观念,既是对历史的理解,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与当下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可能是隐秘的,也可能与当下之间存在着疏离感。
澎湃新闻:在强调“学术未来感”的当下,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如何做到结合当下,放眼未来?
王鸿:我所从事的是历史学研究,阅读的史料文献也多聚焦在百年前的言论与思想上。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当下”与“未来”其实都是“过去”的延伸。无论是在个体的思想困境方面,还是在家国天下的普遍关切方面,“过去”其实都提供了足够丰富的思想资源可供“当下”与“未来”借鉴。特别是就近现代史研究而言,眼前的“当下”与不远的“未来”,都仍然处于百年巨变的延伸线上。所谓“殷鉴不远”,或许这是打开“学术未来感”的方式之一。
澎湃新闻: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会有哪些助益?这一奖项对您的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王鸿:我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时,还是一名在校博士生,正处于求学与就业的过渡时期。能够获奖,是对自己学术研究起步阶段的肯定,加强了后续从事相关研究的信心。
澎湃新闻:您对于未来有志于参与《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的青年学者有何寄语?
王鸿:“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愿诸位借此契机多多交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