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李辉:做学问是带着幸福感长跑

澎湃新闻
2023-10-26 13:35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作为一本自创刊起就将“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的学术刊物,《探索与争鸣》长期以来以发现和扶持青年学人为己任。2013年底,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启动实施了包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在内的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目前这一计划举办学术活动50多场,收到各类来稿5000多篇,100多位青年学人获奖,近万名青年学人受益。十年来,这一计划见证和助力新一代青年学人登上学术舞台。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以“助力厚植学术的青春力量”为专题,邀请了29位《探索与争鸣》十年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获奖代表进行专访,现将访谈发表于此。

本期邀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辉,他的主要研究兴趣为当代中国的权力监督与廉政建设、政治腐败的国际比较、职务犯罪的大数据分析等。

李辉,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当代中国的权力监督与廉政建设、政治腐败的国际比较、职务犯罪的大数据分析等。在《政治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4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李辉: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宽泛来说属于廉政研究,更具体一点来说包括对于“腐败”的研究和对于“反腐败”的研究,在现实中这两个问题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但是在具体研究中有很大差别。比如对于“腐败”的研究,我早期比较关注人们对于腐败现象的主观认知和态度,包括腐败感知、反腐败效能感和腐败容忍度等。但对于腐败现象一直停留在对主观层面的研究总感觉有些隔靴搔痒,因为这会让你陷入对个体心理的揣摩和猜测中。所以近些年我开始转向对实践中腐败行为的研究,包括腐败的类型、交易的社会互动过程、腐败行为的生命周期等,尤其是那些会影响腐败行为的结构性因素。对于“反腐败”的研究,早期比较关注国外的反腐败经验,但在这些研究中我收获很小,因此我现在转向对中国自己反腐败经验的知识总结,尤其是关于“党和国家权力监督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

澎湃新闻: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吗?您认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进步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李辉:我的学术经历基本上等于我的求学经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线条。我从本科到博士都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读书,博士毕业以后一直在政治学系工作,期间曾经有一年的时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研究所做访问学者。

不是自谦,我真的不太确定自己是否在学术上取得了进步,因为这涉及到学术进步的评价标准到底是什么。如果用职称来衡量,那确实可以说取得了进步,大约花了10年的时间从讲师晋升到正教授。如果用发文期刊的层次来衡量的话,我也是今年才在《政治学研究》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我知道有些学者在博士期间就在《政治学研究》这样的权威刊物上发表过论文,英文论文我也没有发表过非常顶尖的刊物。所以个人最大的体会就是一直在努力取得进步,但也许是能力有限,也许是精力过于分散,取得的进步非常有限。

澎湃新闻:在您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在您的学术成长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经历对您有重要影响和帮助?

李辉:我想所有学者面临的困难都是作品无法得到认可,这种认可可能会来自同行、社会和国家三个方面,对于不同认可方式的追求可能会影响你的研究取向和路径,我觉得至少要致力于取得其中一种认可,如果同行、社会和国家各方面都不能认可你的研究,那么就需要从自己出发寻找原因。但一时半会儿得不到认可也不必气馁,我最近遇到的真正困难是生病,一年多前查出来得了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这对于做研究来说是摧毁性的,所以保持身心健康才是第一位的,做学问是长跑,这话一点都没错。

谈到帮助,可能很多人会说青年学者需要资金和平台的支持。这话确实不假,但我个人的体会是,这两项不是最关键的,我在研究遇到瓶颈无法突破的时候,得到最大的帮助都是来自志同道合的学界同仁们。寻求合作者,通过学术合作把本来很难甚至个人无法完成的学术研究变成作品,我觉得这个过程很有成就感。

帮助和影响过我的人实在太多了,无法一一细数。我求学期间的导师洪涛教授和陈明明教授教会了我如何寻找学术问题;我的辅导员陈周旺教授和同窗好友熊易寒教授,是我学术和生活中最亲密无间的伙伴;香港城市大学的公婷教授和我们学院的唐世平教授,他们以合作研究的方式带着我做学问,从他们身上我近距离地观察到如何完成一项细致、深入、扎实的研究;还有许多同辈的研究同行们,包括清华大学孟天广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唐敏教授,香港大学朱江教授,中山大学朱琳教授,同济大学孙明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李莉教授,等等不胜枚举。与大家一起做研究、讨论学术问题,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是如何促进您个人的研究的?

李辉:学术氛围可能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我很幸运,我所在的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是一个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学术单位,很难不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其次我所理解的学术氛围还包括我前面提到的这些优秀的学者,因为这些前辈和同行,一直激励我努力做出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个人认为学术氛围还包括来自学生的评价,复旦大学的学生非常优秀,说实话不把研究做扎实想完成教学任务都困难。

澎湃新闻:您认为您所开展的哪些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对您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有所助益?

李辉: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理论创新奖的那篇文章,确实是我当时开展的一个课题研究的核心成果。那个课题主要是聚焦于“政治腐败”这个概念,以区别于发生于一般行政领域的“官僚腐败”。我系统梳理了政治腐败在概念、方法和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政治腐败进行了比较研究。

澎湃新闻: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李辉:我的研究题目就是来自于现实,腐败问题首先是古今中外的政治体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其次才是学术问题。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是“严峻复杂”,虽然我们在反腐败上已经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并且保持了巩固的态势,但反腐败一直在路上。

澎湃新闻:在强调“学术未来感”的当下,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如何做到结合当下,放眼未来?

李辉:我想社会科学的研究在无意识中就是“未来”的,因为社会科学致力于寻找政治和社会现象中的“一般规律”,所谓规律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会轻易改变的东西,有规律的事情在现在会发生,则意味着在将来也会发生。比如对于腐败现象来说,如果我们认识到只要给予某些人一定的公权力,同时这项权力不受任何约束,那么这项权力就会偏离公共的目标被用于满足私人利益。这就是对未来情况的判断,为了防止未来出现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对公权力加以约束。所以能否放眼未来,取决于你能否在社会科学中发现规律。

澎湃新闻: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会有哪些助益?这一奖项对您的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李辉:我觉得像《探索与争鸣》这样拥有全国影响力的杂志,来举办针对青年学人的的奖项,意义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给年轻人展现自己学术成果的机会;二是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给青年学人一种学术共同体的体认和感受;三是通过评奖选拔优秀研究成果,给迷茫中的青年学子提供了研究的导向和启发。

澎湃新闻:您对于未来有志于参与《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的青年学者有何寄语?

李辉:当然是希望大家能够拿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参与评奖,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自己的学术生涯创造一个好的起点。

 

    责任编辑:龚思量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