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10年回顾|陈明辉:享受学术研究的旅程

澎湃新闻
2023-10-26 13:35
来源:澎湃新闻
专栏 >
字号

作为一本自创刊起就将“与大时代同频共振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作为办刊使命的学术刊物,《探索与争鸣》长期以来以发现和扶持青年学人为己任。2013年底,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上海市社联党组的领导下,《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启动实施了包括“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在内的一揽子“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目前这一计划举办学术活动50多场,收到各类来稿5000多篇,100多位青年学人获奖,近万名青年学人受益。十年来,这一计划见证和助力新一代青年学人登上学术舞台。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以“助力厚植学术的青春力量”为专题,邀请了29位《探索与争鸣》十年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获奖代表进行专访,现将访谈发表于此。

本期邀请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明辉,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陈明辉,1989年1月生,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与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已在《法学研究》《法商研究》《环球法律评论》《法学》《法律科学》《政治与法律》《行政法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澎湃新闻:能不能介绍一下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陈明辉:我是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陈明辉,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俗称公法。我研究的兴趣点在权力,像抽象一点的国家概念、国家权力、国家机构,微观些的立法权、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以及其他权力现象都是我关注的问题。在我的学术规划中,我的终极目标是做出一个原理性的法律权力理论,用中国国家机构体系为材料阐释法律权力的一般性原理,基于这个原理切入任何具体的权力问题。

澎湃新闻:您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学术经历吗?您认为自己在学术上取得进步的主要经验和体会是什么?

陈明辉:我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的本硕博(2007-2017),毕业后在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2017-2018)和北京大学法学院(2019-2020)从事博士后研究,之后在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任助理教授(2021-2023),最近调入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的博后导师陈端洪教授跟我说过,做学术是个“苦差事”,它是要用最聪明的脑子做“最蠢”的事情,可最聪明的脑子怎么会做“最蠢”的事情呢?我肯定没有最聪明的脑子,我走上学术道路除了师友们的引导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个人的兴趣。借用动漫《火影忍者》中的一句台词,“这就是我的道”。我喜欢那种在无形的道路上攀登的感觉,喜欢那种偶有所得的欣喜和感动,可能最后我看不到山顶的风景,但我享受这段旅程。

澎湃新闻:在您的学术生涯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您觉得对于青年学者来说,哪些方面的帮助是很重要的?在您的学术成长道路上,哪些人哪些经历对您有重要影响和帮助?

陈明辉:我在学术道路上的困难有两个:一是有时候感觉自己到了瓶颈期,难以向上突破,会自我怀疑;二是学术发表上的压力,我明显感觉发表的难度在提升,但考核的要求不降反升。话说回来,这些压力和困难也是一种督促。杜甫诗云:“文章憎命达”。我们只能在不断的否定之中,磨练自己的品性,提升自己的能力。

至于帮助,我认为,青年学者就像旷野里的树苗,他们成长最需要的是空间和时间。只要不去摧残他们,总有人会成长为参天大树。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我非常幸运。我的硕博导师刘茂林教授给予我充分的自由去阅读,充分的包容做任何天马行空的思考。哪怕我说的话、写得东西再不靠谱,他对我从来只有肯定和鼓励,从没有说过否定性的话。我的博后导师陈端洪教授给了我最严格的学术标准,教育我做最深刻的思考,并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写作选题。其他法学界前辈、同龄学友以及学术期刊的编辑老师也给了我莫大帮助和关怀,学术共同体的包容和温暖是我成长的动力。

澎湃新闻:作为一名青年学者,您觉得当下的学术氛围是如何促进您个人的研究的?

陈明辉:坦诚来说,当下的学术氛围对青年学者有点艰难。一方面,现在高校普遍实行“预聘-长聘”的新体系,要求青年学者3-6年内必须产出规定数量的成果,不发表就出局。这促使真正有志于做基础研究的人不得不追求“短平快”的时髦写作。像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原本准备静心读5年书,但工作之后才发现这根本不现实,哪怕你愿意坐冷板凳,三年内没有成绩板凳就没得坐了。另一方面,现在学术界也需要“流量”,文章讲求引用率、阅读量,学者也追求知名度。这也导致青年学者必须紧跟热点话题,不仅在研究方向上求新求异,还要在写作方式上博取“出圈”。当下的学术氛围比较好的一点是资讯传播便利,各种学术活动较多,学者相互之间的交往比较密切,能够有各种机会与知名学者和同龄的青年学者交流,碰撞思想的火花。

澎湃新闻:您认为您所开展的哪些课题研究及其成果,对您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有所助益?

陈明辉:我参加过两届《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以及《探索与争鸣》组织的一些其他学术活动。我两次获奖的论文都是关于国家认同问题的。我的体会是,那些立足某个理论框架切入现实问题的研究可能比较受《探索与争鸣》的偏爱,要是研究成果能超越特定专业带一些思想性那就更好了。

澎湃新闻: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陈明辉:我近几年思考的是国家机构的组织原理。这个学术问题对应的社会现实问题对包括当下国家机构改革、国家机构组织法修改,以及监察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具体领域的权力配置问题。法学是一门经世致用之学,法学学术研究不可能脱离现实。但法学研究也不能只盯着某个具体问题,还需要上升到原理的层面。我们现在的国家机构领域很多的学术争议和现实问题,至少部分源于我们还缺少一个立足于我国现行宪法的国家机构组织原理。

澎湃新闻:在强调“学术未来感”的当下,您所开展的学术研究如何做到结合当下,放眼未来?

陈明辉:当下的问题往往是具体的、需要立马解决的,未来的问题往往是抽象的、需要缓缓图之。对我来说,结合当下和放眼未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我自己的研究都是针对一个当下的问题,然后尝试超越当下问题作一些一般性的思考,以期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助益。

澎湃新闻: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对于您的课题研究会有哪些助益?这一奖项对您的学术生涯的展开会有哪些助益?

陈明辉:《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对我的帮助非常大。首先,在博士生期间获得《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是一份难得的荣耀和鼓舞,强化了我从事学术研究的信心和动力。其次,通过两届《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我结交了不少朋友,大致了解了人文社科各学科的研究风格。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一项跨学科的活动,《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学术研究需要跳出学科的藩篱真实地思考问题。有时候我们都习惯呆在自己的专业槽里自说自话,至于提出的方案是否真正能够解决问题,我们往往以“这超出了我的专业范围”推脱责任。而在《探索与争鸣》的活动中,我意识到,必须跳出专业才有可能找到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

澎湃新闻:您对于未来有志于参与《探索与争鸣》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的青年学者有何寄语?

陈明辉:我想用歌德的这句“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与诸君共勉。

 

    责任编辑:龚思量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