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相册III|⑩当我们谈论时尚时,到底在说什么啊

摄影 丁晓文 文字 顾晨曦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吴栋 特约编辑 吕正 实习生 王钰欣
2023-11-13 12:58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编者按】

上世纪的时髦是怎样的?时尚正如其名:“当时风尚”,这是会过气会消逝的东西,且在不断更迭中陷入轮回,摄影师丁晓文摄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期上海的照片却在今日重提时“再现摩登”,这些“那时的时髦”放置当下似乎依旧“风尚”,这便是她镜头的悠长余韵。她的拍摄似乎总“先见之明”地构思好了人物和场景的关系,巧合般地定格下内容丰沛的一瞬,而这一瞬又是历久弥新的。

在本城时尚媒体工作十载并成为“圈内人”的顾晨曦也有她的记忆和理解,通过第一视角讲述她亲历的时代风尚,仿佛“姐”在聊聊天。那些穿搭暗藏的玄机,过往大师的箴言,都不免让人对“秀场”“时装周”产生好奇。顾晨曦的文字回忆似乎与丁晓文的照片达成了某种默契,相映成趣,带我们走进本世纪初的时髦,也明白上海当下时尚的源起。

2002年,上海外滩。丁晓文 作品

印象中,我第一次被公关称呼为姐,是一次时装秀开场之前。公关不断打电话过来:“姐,你到哪里了,姐,你可一定要来啊。”

事后才知道,我没那么重要,问题出在秀场座位上。你知道,秀场总会有人乱坐座位,于是两个互相不对付的人就对上了,公关迫切需要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人坐在中间——缓冲紧张情绪的吉祥物,在任何地方都是“姐”!

我虽然有点脸盲,但深谙时尚圈社交精髓——面前的人,无论男女,只要对上了视线,就都是亲爱的,都是美人,我都能从对方身上找到亮点——这是我从无数采访中获得的经验。早年我是时尚杂志的编辑,后来是时尚KOL,故而有很多机会接触电影明星与时装设计师们。成熟的受访者总是率先拉近距离感,他们大都会从对方的穿着下手,比如采访Tom Ford时,他一见面就花了一分钟赞美我脚上的鞋子——那是我当天全身装扮最糟糕的地方,但是英俊的Tom从中找到了我们都爱Vintage这样的共同话题,并成功地让我爱上了绿色的鞋子。去见Ian McKellen是个意外,身为粉丝的我听说有机会见到英伦舞台上的莎士比亚之王,就立即放弃健身,穿着跑鞋飞奔而去。那是个午宴,老爷子郑重地穿了全白西装和白皮鞋,戴着白色真丝围巾。看到我眼中犹豫,老爷子一个箭步走上来,握住我的双手诚恳地说,他喜欢我的跑鞋,因为健身让人快乐。

经验让他们一眼就看出是什么让对方不自在,然后轻松化解,不仅仅是出于礼貌,而是他们能随意又灵活地使用自己的各类生活经验。我的两个经验教训是:尽量按照场合穿衣;及时扔掉让自己感觉不太好的单品们。

2002年,私人派对。丁晓文 作品

2001年,旗袍店的裁缝。丁晓文 作品

2002年,后台。丁晓文 作品

2003年,上海服装周正式登场亮相时,我刚刚成为本地时尚媒体的一份子。彼时,作为行业新人的我老实地遵守着那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比如出门要穿高跟鞋。2003年的上海时装周上,Jean Paul Gaultier将秀场搬到了静安寺对面的公园,工作人员在草坪上搭建起T台。去后台采访时,我的高跟鞋鞋跟一下子就扎进了松软的草地里。那时正是Jean Paul Gaultier如日中天的时期,他坦言:时尚圈集中这全世界最势利的势利眼儿们,在你被热爱之前,你先遇到的是被人们热烈地痛恨着。他说自己刚入行时穿着马靴上街,被抨击为不懂规矩的乡下人。待到他成名之时,马靴成为超酷的搭配单品,现在已经成为时尚人的衣橱必备单品,不值得多提了。

2001年,新天地。丁晓文 作品

2000年,派对。丁晓文 作品

2002年。丁晓文 作品

现在去时装周看秀,我一定会放弃高跟鞋,改穿时髦小白鞋,虽然对脚很友好,但主要原因是它才更时髦。你瞧,过往穿西装的男女要搭配皮鞋或高跟鞋,但是,现在一双时髦的小白鞋就能搞定。

说起来,也是鞋子让我对时尚有了想法,那是早年的一张海报,是卡尔掌舵香奈儿时的海报中,卡尔用运动鞋搭配香奈儿花呢套装——欢快大笑的模特凌空跃起,头发也随之飞起,天气晴朗,色彩明丽,气氛轻松。看到那张海报时,我开始明白为何人们喜欢时尚、喜欢权威 ——时尚不断创造然后颠覆规则,时尚大帝态度温和地对已有规则进行挑衅。初入行的我看到这样的海报,首先想到的不是这样的穿搭好看吗,而是“运动鞋不能离开运动场合与运动装”这样的规则原来是可以被推翻的,进而意识到,如果掌镜的不是卡尔大帝,那么,我会这样想吗?

2002年,上海,南市尚文街。丁晓文 作品

2003年,上海,苏州河边仓库派对。丁晓文 作品

2003年,派对。丁晓文 作品

这二十年里,我们曾认真学习且遵守的那些着装准则已经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并逐渐被抛弃,逐渐成为老派装扮——强调一个“老”字,而不是那个“派头”的“派”字。时尚归根结底而言是当下社会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当人们看到的越来越多时,就对时尚这件事儿有了越来越多的理解角度。我从不怀念过去,因为时尚产业让人觉得,过去的是古董,现在的会过去,未来的一切会更好更时髦。这些年来,唯一感觉不变的是,看秀或派对结束后,在路边等车真的很辛苦!

2000年,新年派对。丁晓文 作品

2000年,夜晚。丁晓文 作品

2003年,上海秀场。丁晓文 作品

Jean Paul Gaultier提及的势利眼(其实在哪个圈子里都有),我也在秀场遇到过:有些人纠结衣服,比如自己或别人穿的够不够大牌够不够最新款,传说中有媒体编辑把品牌送来拍片的样衣当作自己的私服,穿着去参加活动,但是去A品牌的场子却是穿着B品牌的衣服;有些人纠结在时尚知识上,讲求一个“这个我知道的你不知道”,但是追根溯源,可能是对同一物件的不同理解角度。这些都很无趣,都是很传统的势力眼表达方式。

时尚让我觉得有趣的是派对上、街头上那些把自己打扮的很自我风格甚至戏剧化的人——他们身上近乎野蛮生长的旺盛生命力,有意思极了。如果时尚就只是穿着类似的服装、描画着雷同的唇红齿白、只认可纤细的身材、只推崇青春的样貌,那就太无趣了。

2000年,CHANEL。丁晓文 作品

2000年,上海瑞典人的圣露西亚节 。丁晓文 作品

在十号摄影师的照片里,我看到了地主陆,他戴着亮晶晶的帽子。我读大学时,他是电台里的陆悦农,有着精美的嗓音。工作后,我见到他本人时,他已经是美食家地主陆,至今,我想吃什么好吃的都去看看他怎么说。照片里的他也许是陆悦农时代的他。同一张照片里,那条披着绿色披肩让我很有感触,无论过去和现在我都买了很多小吊带长裙与露肩裙,但过去穿它们,我也是一定要搭配披肩才觉得完整。穿衣规范真的变化很快。

你注意到没,上海街头的那些年轻的街拍摄影师们,他们时不时就会抓拍那些腰板笔挺、衣着得体大方的中老年上海女人。同时,越来越多的中老年爷叔们加入了街拍大军,他们喜欢用相机追逐那些穿得特立独行的年轻人。这世界很大,时尚被人喜欢,是因为它能让不同的我们共存。入行这些年,我最得意的是,能越来越轻松地使用各类生活经验,活得自我又开心,做有距离感又可爱的姐姐,也蛮好。

2003年,外滩3号。丁晓文 作品

2002年,安福路。丁晓文 作品

摄影师简介:

丁晓文,上海籍摄影师、记者,长年从事时尚及专题类报道摄影,曾获得第13届中国国际广告节银奖(平面类)。2004年,意大利著名时装设计师阿玛尼首次访华,她作为指定摄影师,作品收纳于《Armani in China》,同年与著名作家陈丹燕合作出版图文书《陈丹燕和她的上海》。为长篇小说《鱼和它的自行车》再版新增的别册进行影像创作。2009年受邀参加《穿越镜头——Tiffany keys当代摄影展》,2018年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一带一路”之“魅力上海”活动,在塞尔维亚举办《上海作家眼中的上海与贝尔格莱德》双城影像展。 丁晓文亦拍摄短片,纪录影像,2014年-2016年,担任短电影系列《空想》《向你歌唱》《一个作家正在旅行》制片人,编导。2017年至2020年,参与作家电影《萨瓦流淌的方向》的摄制工作。

文字作者简介:

顾晨曦,曾作为时尚专题编辑,先后在Vision、MarieClaire、Vogue杂志近十年,后前往伦敦求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成为自由职业者/KOL,先后编辑、翻译了近十本时尚与艺术类书籍。

    责任编辑:高剑平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