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密云移民,四百年一轮回 | 中国故事之人口迁移
这是一个形散神不散的开头。
1568年,明朝最负盛名的军事家戚继光受命驻防京师北部,任总理蓟昌保练兵事务,次年兼任蓟镇总兵。在镇守北境十六年的时间里,戚继光率部重修长城,建造塔楼,加强防务,维持边境和平。
眼熟么,Winter-is-coming.Stark,You-know-nothing.Snow了解下
在此期间,他先后调入戚家军浙江旧部两万余人,这些来自浙江的士兵, 又称南兵,这种现象,又称南兵北戍。说到戚家军,中国历史上以将领姓氏命名并名闻天下的军队只有两支,另一支叫岳家军。这支战迹彪炳的队伍,很大部分将士来自金华府义乌县。
是的,就是如今名闻天下的国际小商品贸易中心——义乌。那么义乌百姓怎样变成了战神,又怎样变成了财神,请继续收看《走近科学之南兵北戍》。
戚继光曾与顶头上司举世名将谭纶有过一段谈话
(以下摘编自《明朝那些事儿》):
戚:新军有很大的问题。
谭:什么问题?
戚:xx兵作战十分勇猛,但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谈条件。必须知道作战的对手和人数,然后自行内部商议,如果认为能打,就打,如果认为不能打,无论怎么说,都绝不卖力。
谭:……
戚:相对而言,xx兵更加听从命令,无论打什么仗,从来不会拒绝,在战场上,如果敌人退却,他们会主动追击。
谭:这不是很好吗?
戚:但如果敌人进攻,他们就会主动撤退。
谭:……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戚:……我也没有办法。
直到后来目睹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矿徒械斗,发现了义乌百姓身上的“彪勇横霸、善战无畏”并将之招募成军之后,戚继光才终于建立了戚家军。
根据《联合国多语言人口学词典》,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通常涉及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人口迁移一般涉及四个要素:迁移动力、迁出地、迁移者和迁入地。我们不禁想知道,南兵北戍的迁移动力是什么,对迁出地、迁入地和迁移者的影响有什么?换成八卦语言就是:为什么要从南走到北?
除了奉命前往和保家卫国的使命感促使之外,一部分士兵的应募从军北戍,与原住地人文地理环境有一定关系——当时天下人口以江浙为最密,地狭人多,故“四方之中, 会稽之民十得四五”,“非越民好游, 其地无所容也”(辛德勇,2004)。因此,按照迁移的推拉理论,这也是在环境推力下迁徙外地、寻求出路的一种特殊选择。
家乡还好吗?“自募兵之后,土地荒芜,人口流徙”,“父不得恤其子, 兄不得顾其弟,妻不得有其夫。”(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四:义乌县志》)眼熟么,剩余劳动力转移直至村庄田地荒芜。史学家克罗奇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口迁移流动,从古至今就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义乌人怎么从“战神之后”变成“财神本神”哒?
如今的义乌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是联合国与世界银行认证的全球最大小商品集散中心。
追溯当年,义乌被募之兵复员回乡,有的放弃了农耕,利用义乌的特产红糖,肩挑糖担,从事鸡毛换糖小生意,利用自己走南闯北、信息灵通的优势开始贸易生涯。
在行伍文化和军事化管理的影响下,他们结伙成伴,相机互助、相议行商,逐渐形成了“敲糖帮”,一如行军打仗般的攻心为上、灵活经营、随机应变。传统道德秩序、行伍纪律信用、准军事化管理,这些便是义乌市场始发、成长、壮大的最基础的文化基因(刘峻,2014)。长城修得怎么样?
其实这里标题党了。北戍士兵对北境的影响不仅是修长城,还有很多方面,比如“徙民实边”政策,允许家属随军守边,繁衍生息,形成了聚集村落(义乌村)和相应的长城文化。又如,南兵具有水田种植经验,如能帮助开垦水田,“则京辅之地可实,水田之利可兴”。
《明史.戚继光传》提到,“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考虑之前战乱不断的情形,这是北境人民生活比较深刻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士兵们通过修筑长城等防御工事实现的(哎吗,这逻辑说清楚了吗)。
很特别的是,士兵们的血汗和精神在司马台长城上被永远铭记——以阴文、阳文、楷书、宋书、隶书、行书等字体写就的各种文字砖处处可见,有“万历六年振武营造”、“万历六年镇虏骑兵营”、“万历六年延绥营造”、“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等等,见之神往。
当然八卦也是有的。在北京密云西沙地村,有一截四百米长、不与任何长城相连的明长城。传说中(未经证实)这是戚继光副将谭成将长城修错了地方,所以管它叫“错长城”。下图的红线遗世独立标示错长城,蓝线绵延千里标示其他长城。但是,可爱的它也是有粉丝的——许多史学家、军事爱好者坚定地认为,这并不是“错”,恰恰相反,它是与北侧高山上敌楼之间互相呼应的一条重要防线。图片来源:亲友团崔欧纶老师绘图图片来源:百度这是一个形散神不散的分界线。
司马台长城和错长城都在北京市密云区境内。密云有个历史上很出名的曾用名——渔阳,渔水(白河)之阳。当年陈胜吴广就是要赴渔阳戍边,因不能按时到达,索性在大泽乡就地起个义,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再往前追溯2000多年,即距今4000多年的时候(爱我历史悠久的祖国),史记记载,“舜流共工于幽陵”,幽陵就在密云的燕落村,共工在这里建了共工城,是早于北京城的存在,1958年修水库淹没于水库之下。而修水库是我们下文的关键词。戚继光甫入北方的总理府(前面提到)驻地也在密云。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建县史的地方,四百年前是南兵北戍的迁入地之一,四百年后,是另一场浩大的人口迁移——水库移民的迁出地。
历史啊,真有点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意思呢。
密云水库移民是一场辗转连续50年的人口迁移(中间还有迁移者的多次回迁),有着非常特殊的迁移动力、对移民本身和迁出地,都有特别深刻的影响。在写以下文字的时候,就怎么也八卦不起来啦。
为什么要移民?
1958-1959年,第一次移民十万火急。
为了修建水库。共迁走近5万人。很快有很多人又搬了回来,在1963-1965年又再次低水位迁出,两批共迁出65个村庄 ,5万多人。主要迁入地是密云经济基础较好的5个公社,以及外省市。比如几百户回民火车送回了青海祖籍(但有不少人随后又坐马车搬了回来)。
1974-1976年,第二次移民辗转反复。
为了省水。水库水不再用用于灌溉;很多良田不能再耕种。共迁出10个村4000人。主要迁入地是水库南部村庄。
1994-2000年,第三次移民惠及子孙,为了保水。
为保证水质,水库及周边退出一切经营。共迁出15000人。主要迁入地是北京的通州、顺义及其他地方。半个世纪以来,总共100个行政村、16010户、69346口人搬迁。
对移民的影响
密云一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库区是密云土地最肥沃的地区,素有“密云乌克兰”之称。1958年搬迁的时候,时间非常短,一家最多只有一辆马车,带不走的东西就以很便宜的价格卖掉,或者丢弃。一间草房50块,一亩耕地55块。几乎家家都有自己很宝贝的东西默默沉入库底,包括房子,水缸、宅基石、耕地上刚抽芽的庄稼。
对产业和经济的影响
修建的水库总面积33.6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10%。占用耕地24万亩,占当时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5.4%。人均收入到70年代末,才恢复到50年代水平,相当于倒退停止20年。水库建成后,发挥了防洪、供水、发电、养鱼等综合效益,到1985年以后,水库主要功能转变为保证首都的生活和工业用水。1985年限制在密云库区开发工业和旅游,1990年停用水渠,2003年撤网箱养鱼,2016年全面禁种禁养,2017年彻底封库封河。
与基于微观决策的自发性迁移——人们躲避天灾人祸、谋求生活境遇改善——不同,基于国家政策带有强制性的迁移,往往在迁移过程中会造成损失。但只要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符合现实和发展需要,最终还是会产生积极的后果。
比如密云近年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索生态环保型农业发展新模式;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生态精品卫星城;围绕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全国生态县定位,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建设。
悲壮被所有人共同努力书写成了豁达与奋斗。
这是形散神不散的结尾。迁移是人口研究的重要领域。
我国几千年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对国家疆域的形成和稳定,对各民族人口的融合,对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深入微观去了解每一个作为大的社会事件出现的迁移故事,总是会让我们掩卷深思。
仅以此文献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以及他们所共同创造的祖国。
参考文献:
葛剑雄.中国移民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段成荣.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M].重庆出版社,1998.
辛德勇.述明代戍卫长城之南兵[J].中国史研究,2004(04):141-153.
刘峻. 义乌兵与古长城及义乌的商贸传承[A].中国长城博物馆(2014年合订本)[C]:中国长城学会,2014(5):18-22.
北京市密云区地方志.
孙丹平. 密云水库半个世纪大移民.北京青年报.2000年10月24日.
所用其他图片均来自互联网。
作者|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明艳
编辑| 中国人民大学 王中汉
稿件首发于“严肃的人口学八卦”微信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出处“严肃的人口学八卦”、作者名以及“发自澎湃新闻湃客频道”。转载和合作事宜请联系 yansurenkou8gua@163.co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