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何一幅画能让你念念不忘?
原创 Celia Ford 神经现实
想象某个周末的午后,你与朋友们身处美术馆:每个人都抱着双臂闲庭信步,频频点头并热烈发表一些有见地的评论。观赏过的绝大多数绘画作品会立即被遗忘,只有某些作品会留存在你的脑海中。事实证明,其他人所记住的也很有可能就是这些作品。
对应这一现象的科学术语叫“图像可记忆性”。MIT计算机科学在读博士生、Memorable AI首席技术官卡米洛·福斯科(Camilo Fosco)认为:“从本质上来说,图像可记忆性指的是某些图像内在的模式会使这些内容比其他内容更加令人难忘。”福斯科的初创公司正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测量不同内容对广告商和创作者的吸引力。换言之,这支科学家团队目前正在使用AI来研究某些艺术品所具有莫名的吸引力究竟是什么。
- Viktor Koen -
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特伦特·戴维斯(Trent Davis)和威尔玛·班布里奇(Wilma Bainbridge)于今年7月早些时候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中表明,艺术品的可记忆性水平不仅对不同的观众保持一致,还可以被AI预测。在一次在线实验中,研究人员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数据库中提取了约4000幅“非知名”画作,供超过3200人浏览,平均每幅画作约被40名观众观看。随后,研究人员展示了志愿者们看过的和没看过的绘画组合,并询问他们是否记得这些画作。志愿者的表现非常一致:记住(或忘记)的图像基本上是一样的。
研究小组借助名为ResMem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来预测每幅画作被记住的可能性,该神经网络是库恩·尼德尔(Coen Needell)硕士论文中的一部分,库恩·尼德尔是班布里奇心理学实验室的数据科学家。ResMem大致模拟了人类视觉系统如何将信息从视网膜传递到大脑皮层,首先处理基本信息,如边缘、纹理和图案等,然后再处理更抽象的信息,如画作中物体的含义。尽管ResMem对每件艺术品的文化背景、知名度或重要性一无所知,但它对绘画的可记忆性评分与在线实验中志愿者们给出的评分极其接近。
上述研究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对艺术的记忆,与其对美的主观体验或个人经历关系不大,而与艺术品本身的关系更大——这一发现对于任何希望自己创作的内容能够留在他人大脑中的人——如艺术家、广告商、教育工作者等,可能产生重大影响。“艺术(欣赏)通常被认为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但人们对艺术的记忆和遗忘上的表现出奇一致。”班布里奇如是说。
- Sandro Rybak -
这项在线实验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开端,“如果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记忆能够被预测,就更有意思了。”班布里奇继续说道。戴维斯当时是一个双学位的本科生,主修神经科学和视觉艺术。于是班布里奇和戴维斯一起,又招募了19人,让他们真正在博物馆的美国艺术厅里闲逛,就像和朋友一起探索一样。唯一的要求是他们对每件作品都至少看一次。“作为一名艺术家,我非常希望结果能够应用到现实世界中。”戴维斯已经成为了实验室管家,他说, “我们希望这是一个自然而愉快的博物馆体验。”
离开展厅后,每位参与者都在自己的手机上接受了记忆测试。与线上实验的结果一样,ResMem再一次极其准确地预测出了人们会记住哪些画作。
这些突出的画作有什么共同点呢? 总体来说,这些画作可能尺寸更大,或者被更大的作品所包围。但它们在主题、历史时期、色调或情感主题上各不相同。因此,班布里奇的团队进一步努力,试图找出被试者捕捉到了什么。在第三次实验中,另外40名在线参与者对第二次测试中现场参与者们所看到的画作的美感、情感基调、熟悉度和趣味度进行了评分。结果表明,前三个因素以及颜色、亮度和杂乱程度等基本视觉特征与“被记住”关系不大, “唯一实际相关的是趣味度。”班布里奇如是说。
- Sandro Rybak -
但很难定义究竟怎样算“有趣”。这个模糊的词语既可能意味着好奇,也可能意味着厌恶。班布里奇推测,人们所感受到的画作趣味度与该画作和人类文化的融合方式有关。根据人类和ResMem的被试结果,那些最令人难忘的画作要么很幽默,要么很粗俗。举个例子,得分最高的画作之一描绘的是两根长长的马铃薯被挂在绳子上摇晃,就像睾丸一样。班布里奇团队“注意到了这个有趣的地方”,即使神经网络无法告诉我们为什么。
福斯科在其名为“Memorable AI”的项目工作中注意到了同样的情况,并称“怪异性与可记忆性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Adobe公司的高级研究科学家卓娅·别林斯基(Zoya Bylinskii)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她在2015年的一项关于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判断的研究,使用了与芝加哥大学团队类似的方法,别林斯基在给《连线》杂志的电邮中如此写道:自然风景虽然常被认为是最美的,但却不是最难忘的。“我们不是因为某个事物美丽而记住它”,“而是因为它与我们之前见过的全然不同”。
班布里奇从过往的研究中发现,大脑——特别是视觉传导通路和内侧颞叶的部分——对易记图像和易忘图像有着不同的反应,即便人们没有进行记忆任务的时候也是如此。她认为,大脑能够迅速计算哪些视觉输入应该优先处理,哪些可以丢弃。然而,大脑(或人工神经网络)究竟是如何将这些经验与其他经验区分开来的,依然是个未解之谜。
- Luisa Jung -
尼德尔认为“ResMem肯定是一个黑盒子”。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他试图通过生成图片,来最大限度激活ResMem的各个组件,目的在于弄清模型究竟在想什么(这有点像通过挥舞每个玩具,看看哪个最能让宠物兴奋,从而找出它们最喜欢的玩具)。结果令人费解:最吸引它的是物体碎片和彩虹组成的迷幻漩涡。“有一张图片令我记忆犹新——它提取了人们脸部的下半部分,并把它变成分形图案。”
班布里奇提到,虽然“有趣”的图像可能更容易被记住,但艺术作品是否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厌恶或恐惧等非常强烈的负面情绪会让某段经历长时间留存在我们脑海中。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可能没有看到这种特殊影响,因为具有这些特征的、真正怪诞或恐怖的画作在芝加哥艺术学院这样的博物馆中并不常见。
大脑还倾向于优先处理那些令人惊讶的、新奇的和不同寻常的事物。别林斯基写道:“我们记住过去,以便更好地预测未来。”她猜测,某些艺术作品之所以成为文化名作,是因为它们的与众不同——无论是独特的风格、不同寻常的主题,还是对人们固有期待的打破,“正因如此,它们才深深扎根在人们脑海中。”
- Rene Magritte -
为了探寻艺术作品究竟为何令人难以忘怀,戴维斯和班布里奇正在尝试一种新方法——寻求艺术家的帮助。班布里奇的实验室正面向艺术家们举办一场特殊的比赛:谁的作品最“难忘”/最“易忘”。参赛作品将在画廊展出,而研究团队将对观众进行记忆测试。最容易让观众记住(或遗忘)的作品将获胜,并有望为艺术作品的流行提供一些线索。(有意参赛的美国本土艺术家均可于2024年1月1日前将作品提交到芝加哥。)
除了尝试让艺术家找出图像令人难忘的原因之外,戴维斯还希望探寻可记忆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是如何被塑造的。因此,艺术家必须提供至少5张绘制过程中的作品照片。戴维斯说:“任何一笔的添加都会改变作品的可记忆性,所以我们正在使用ResMem来跟踪画作的每一次变化对可记忆性的影响。”
别林斯基写道,当我们了解人脑是如何安排信息处理的优先顺序时,“就为‘操纵’创造了机会,无论结果是好是坏。”ResMem的版权归芝加哥大学所有,因此企业无法将其用于更加吸引眼球的广告制作。“这有助于我们晚上入睡。”班布里奇说道。但福斯科已经在使用他们的深度学习模型,来帮助客户对广告内容进行微调,以提高点击率和回忆率。福斯科还设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门科学来制作更容易让学生记住的幻灯片和信息图表。
- Jeeeoook -
对于视觉艺术家来说,能预测一件艺术品对观众有多大吸引力、并赋能艺术家对作品进行微调以迎合观众的AI,听起来令人生畏。戴维斯谈到,人们可能担心Dall-E等生成式AI工具会阻碍原本的创作过程或表达方式。戴维斯经常被问及,是否会将这些发现应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他的回答是,会尽量避免让自己的神经科学洞见渗透到他的创作过程中。他将ResMem设想为策展人和艺术家可以用来完善作品呈现的工具,但不能取代他们自己的创作方向。
尽管对可记忆性的利用可能威胁到艺术家和所有娱乐消费人群,但Bylinskii认为,弄清究竟是什么让某一图像深入人心,(某种程度上)也能使人们免受操纵——“解决方案不应是减少知识的创造,而是让知识广泛传播,从而使人能够意识到自己在何种情况下被知识操控了”。
作者:Celia Ford
译者:群山回唱 | 校对:腰总
排版:阿不鲸 | 封面:Viktor Koen
原文:
https://www.wired.com/story/beauty-is-in-the-eye-of-the-beholder-but-memorability-may-be-universa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