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抢占未来产业|成渝西部科学城,如何演绎未来产业“双城记”?

刘梦琳/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2023-10-17 07:56
来源:澎湃新闻
科创101 >
字号

【编者按】当下,未来产业的发展正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省市层面,均在积极前瞻布局,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然而,未来产业因其区别于一般产业的突出特征,并非每个城市都具备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客观评价各地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编制并发布了《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未来潜力TOP25城》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也是国内首个关于全国层面的未来产业研究报告。报告通过构建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综合环境生态五个维度1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全国GDP排名前25城未来产业的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形成了25城的具体画像,为相关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本篇为系列文章的第四篇,聚焦成渝西部科学城。

成都、重庆虽是西部科学城建设的核心城市,但似乎在未来产业领域发力仍显不足。

成渝西部科学城是国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承担着“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的新时代使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城市,成都和重庆在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未来产业突破发展方面也在不断行动。其中,成都将重点围绕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等产业领域,攻关突破基因治疗、空天动力、类脑智能、6G等前沿技术,重庆则提出培育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未来产业集群。

那么,成渝双城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潜力具体表现如何呢?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方面,与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粤港澳等其他城市圈相比,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赶超呢?

成都:未来产业潜力指数与GDP排名相当,孵化加速能力短板明显

总体来看,成都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1.5,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9位,比其GDP排名(第7位)略低2位,总体反映未来产业潜力与综合实力较为匹配。五个分指数中,产业硬核能力指数、企业成长潜力、综合环境生态指数等分指数表现较好,在25个城市中排位均位列第8位,创新策源指数位居第9位。相对而言,孵化加速能力分指数排在第19位,指数得分仅为51.1分,与其他四个分指数相比较为薄弱。

成都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具体来看,在19个二级指标中,成都有6个指标进入前7名。其中,创新资源丰富,研发投入强度有待提高,成都拥有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现了人类迄今为止最高能量光子、最亮伽马射线暴)、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排名位居第5,另有3个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究平台等7个国家科教基础设施,此外,西部(成都)科学城已构建形成“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重点实验室”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国家实验室揭牌运行,聚焦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三大优势领域的4家天府实验室也相继挂牌成立;同时,成都在科研院所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具备一定优势,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新校区于2023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并集聚了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145个“国家队”科技创新平台,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成都一流高校拥有10个与未来健康、未来能源等产业相关的优势学科,与发明专利授权量、人才规模等三项指标均排名第8;但相比之下,成都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3.17%,在25个城市中位于中下游(第14位),且远低于GDP排名1-8位城市的平均水平(4.01%)。

产业硬核能力在五个分指数中表现最为突出,成都拥有2个国家级战新集群(分属于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两大产业领域),无人机、北斗卫星等12个集群入选了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重点围绕前沿生物、先进能源、未来交通、数字智能、泛在网络等未来产业领域加快布局,反映成都正在全力构筑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度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此外,成都在未来产业领域约有16家科创版上市企业,截至2023年6月底共有6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25个城市中分别排在第7和4位,为未来产业硬核创新提供了较强支撑。

企业成长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成都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有7家(大多集中在未来健康相关领域),仅占25城总量的1.29%,位居第11位,但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库则保持快速扩充态势,优于重庆、天津等同级城市(截止2023年7月底,成都已累计培育28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居全国第9名),主要分布在集成电路、先进工程机械装备、新材料、智能测控装备和电子元器件5大产业链,显示成都在未来智能、未来材料等领域企业创新较为活跃;但是,与未来产业相关、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仅有1家,相关企业成长速度有待提高;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第7位,优于企业成长潜力分指数排名,反映成都科技初创企业研发产出水平优于各城市平均。

孵化加速能力短板最为明显,成都在未来产业领域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相较另外两项指标表现尚可,在各城市中排名第10,但国家级孵化器、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两项指标分别排在第17、19位,排名较为靠后,显示出成都在新兴产业和前沿产业领域创业孵化和资本“吸金力”仍面临一定挑战。目前,成都全市创新创业孵化相关工作仍在不断推进当中,最新一期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中,成都孵化器考核优秀率为52%,优秀率较上一年翻了一倍有余,西部(成都)科学城全球首个“独角兽岛”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成都未来科技城、成都高新南区、天府国际生物城等一批重点科技载体园区加速崛起,将有力弥补成都企业孵化短板。

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整体居于中流,但算力供给度表现亮眼,成都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和营商环境得分分别排名第9、13位,与其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稍显不符,但随着成都国家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建设试点,未来成都将有望逐步形成服务国家战略大后方的未来产业新前沿;但从算力供给等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来看,成都算力供给度得分排在第7位,且大有加速起跑弯道超车之势,一方面,成都是全国唯二的投运超算和智算双中心的城市之一,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最高运算速度可达10亿亿次/秒,已成为“超算国家队”的西部力量,另一方面,成都于2023年1月出台《成都市围绕超算智算加快算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为首个出台算力政策的城市,率先在城市算力产业竞速中起跑。

重庆:创新策源需加强,与综合实力相比未来产业发展潜力差距明显

总体来看,重庆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50.7,排名位列第13位,比GDP排位(第4位)低9位,与综合实力相比,重庆未来产业发展潜力有待提升,也是25城未来产业潜力与GDP实力背离相对明显的城市。五个分指数中,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两个分指数得分均低于50,分别排在第16位和18位,与GDP反映的综合实力差距较大,拉低了总指数排名;而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综合环境生态均排在第12位,虽略高于总指数排名,但都低于GDP排位。

重庆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具体来看,在19个二级指标中,重庆有5个指标进入前10名,反映在这些维度重庆未来产业发展潜力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其中,创新策源基础较为薄弱,2021年重庆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2.16%,在25个城市中仅高于泉州,比25个城市的平均水平(3.37%)低0.77个百分点;优势学科(与未来产业相关的)、发明专利授权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人才规模分别排在第12、13、15和16位,远低于其他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拉低了创新策源能力的整体得分。横向对比来看,重庆科技创新基础确实稍显薄弱,全市仅有2所“双一流”高校(北京31所,上海的15所,成都7所),和4家中央在渝科研院所(北京347家、上海52家,成都8家),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在渝“两院”院士、顶尖科学家、国家级科技人才等高端人才资源较少。但重庆强化科技创新能力的脚步也从未停下:随着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重大科创载体建设不断推进,超瞬态实验装置、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以及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等科研平台在重庆加速落地,其中,两江协同创新区新引进科研院所10家,集聚院士团队14个,反映重庆在培育科技创新力量、提升创新策源水平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产业走向硬核尖端还需继续发力,重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达到44家,在25个城市排名第8;但仅拥有1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巴南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战新产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排名第16位,在未来健康、智能、能源、空间、材料等未来产业代表领域的发明专利、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方面也都不占优势,分别排在第18和23位(后一个指标排名仅高于郑州和泉州)。当前,重庆正在围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5G、先进材料等领域推动创建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力争进一步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实力。

企业成长潜力在五个分指数中表现最为突出,重庆有4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在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领域具备一定发展潜力,在各城市排名第13位;此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方面,截至2023年7月,重庆已有312家企业入选,企业数量位列西部第一、全国第七;重庆与未来产业相关、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苏州和深圳,排在第5位;但相关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第19位,显示企业创新成果产出水平有待加强。

孵化加速能力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差距明显,企业获得风险投资金额、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以及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分别位居第10、11和18位,均没有进入前5名,反映重庆在未来产业领域创新孵化活跃度不高,企业融资环境还有待优化。近年来,重庆在高质量孵化载体打造建设方面奋起直追,西部(重庆)科学城围绕金凤生物医药及检验检测等5大产业全力推动孵化集群建设,先后引进清数D-LAB、中关村智酷、育成加速器、重医square one等多家优质孵化器落地运营,市政府亦出台《重庆市高质量孵化载体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力争打造规模化、专业化、高质量孵化载体,加速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全市孵化加速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综合环境生态仍需优化,营商环境是制约短板,重庆在未来产业关注度和算力供给度分别排在第4和第5位,但相较之下,其营商环境得分在25个城市中排在末位,成为制约重庆未来产业发展的明显短板。

结语

总体来看,成都、重庆未来产业发展潜力逊色于其经济水平排名,二者虽是西部科学城建设的核心城市,拥有丰富的产业门类和科技资源,但似乎在未来产业领域发力仍显不足。下一步建议充分结合自身区位特征、资源禀赋以及优势产业基础,走出成渝西部未来产业特色化发展道路。

具体来看,一是深化创新驱动强基筑底,提升未来产业硬核成色。集中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快启动成都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省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培育超瞬态实验装置储备项目,推动重庆实现“零”的突破。依托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区域优势高校和优势学科,加强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等学科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启动建设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着力引进一批国家科研机构、中央企业在西部科学城设立分院、研发总部或新型研发机构。

二是做强园区载体,承载未来产业新动能。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大空间载体,做强成都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聚焦成都生命科学创新区、成都未来科技城、重庆高新区推动申报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面向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及数据服务、量子互联网、6G、脑科学、深空探索等未来产业细分领域,遴选若干特色产业园区前瞻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速园。

三是优化未来产业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依托四川大学等高校和中科院驻成渝地区院所,建立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提供早期科技成果评估、技术可行性评价等概念验证服务,加速未来产业“0-1”创新突破。完善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西部科学城推动布局一批海外技术转移转化网络节点、国际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中心,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打造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枢纽平台。率先在西部地区探索设立市场化主导的未来产业引导基金,举办未来产业大赛、未来之星选拔赛、全球创新创业大赛等,搭建未来产业合作交流平台。

    责任编辑:宦艳红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