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平均40分钟!你需要多久?

2023-10-16 10: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近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了

《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你的通勤时长是多少?

通勤方式是怎样的?

快来看看是否属于平均时长?

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

《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选取45个中国主要城市,延续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的9项指标,呈现2022年中国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变化。 

上海单程平均通勤

时耗约40分钟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平均通勤时耗是居民通勤出行直观感受和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是衡量城市交通便捷的重要指标。

通勤空间半径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通勤空间半径反映城市紧密通勤联系的空间范围,也是城市交通需要支撑的空间尺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的辐射能力。

北京、上海是通勤空间尺度最大的城市,半径41公里,上海同比增加1公里。深圳和重庆通勤空间尺度也达到40公里,同比增加1公里。

33个城市通勤空间半径同比增加。其中,成都通勤空间半径达到30公里,温州33公里,同比增加2公里,是年度增幅最大的城市。

 

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提高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目标,是城市规划和交通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

《通勤监测报告》显示,中国主要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总体平均76%,与去年持平。其中,超大城市平均69%,特大城市平均77%。深圳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77%,保持超大城市的最高水平。

北京、上海、广州、天津4个超大城市,东莞、青岛、济南、哈尔滨、大连5个特大城市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提高。

60分钟以上

“极端通勤”通勤比重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单程时间60分钟以上的通勤被称为“极端通勤”,减少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人口比重,避免超长通勤带来的身心伤害与社会问题,是城市风险防范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通勤监测报告》显示,中国主要城市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12%,同比持平,仍有超过1400万人口承受极端通勤。其中,超大城市极端通勤人口比重达到17%、特大城市11%,I型、Ⅱ型大城市均是8%。

7个超大城市极端通勤人口比重均没有增加。北京60分钟以上通勤人口比重28%,同比降低2个百分点,天津1同比降低1个百分点。

武汉、济南、南宁、厦门、合肥、乌鲁木齐、温州7个城市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人口比重同比增加1个百分点。其中,合肥、南宁、乌鲁木齐极端通勤人口比重连续3年增加。

 

职住分离度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职住分离度可以理解为从居住地到最近就业场所的距离,用于衡量城市职住空间供给的匹配度与平衡性,职住分离度越小说明城市职住平衡的本底越好。

38个中国主要城市的职住分离同比增加。超大城市职住分离度平均水平4.4公里,特大城市4.0公里。

只有厦门、长沙、大连、乌鲁木齐市、海口市、西宁6个城市职住分离度没有增加。厦门职住分离度2.2公里,依然是职住平衡最好的城市。

北京、东莞、石家庄、银川是不同规模分类中职住分离最严重的城市。

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反映就近职住、可以慢行通勤的人口占比,又称“幸福通勤”,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测度。

《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2年度,45个主要城市中50%的通勤人口享受5公里以内的幸福通勤,同比降低1个百分点。其中超大城市46%,特大城市50%、I型大城市53%、Ⅱ型大城市55%。

上海2022年“幸福通勤”比重为45%。

看完数据报告

大家平日的通勤时间是多久?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关于通勤出行,还有这些值得关注

使用“随申办市民云”APP,可刷已开启随申码交通场景,并签约支付渠道的“随申码”乘公交、地铁、轮渡!

对于新能源车主而言,找充电桩可能会是一件烦心事

“随申办市民云”APP向广大车主们提供【充电桩查询】服务

可查询附近的充电桩信息,提前规划“补给”路线

【上海停车】服务:提前查询附近停车点

【路况查询】服务:实时查询道路交通情况,提前计划出行路线,规避拥堵路段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直达服务专区,解锁更多车主服务

文章内容和配图来源于|上海发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转载和授权请联系原作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