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乙方”编剧生存手册

2023-10-16 16: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写了

2022年国内有二十万部电视剧,一千多部电影上映,编剧是加工这些作品第一道工序的人,他们负责搭建故事的骨架和世界观。只是几十万个编剧里,所谓的金牌编剧不过二三十人,甚至很多人没有五险一金。

人们说编剧是乙方,码字民工得看制片人、资方和导演脸色。但又有人坚持写剧本是一门艺术,编剧们在内心演戏,是最会讲故事的人。编剧到底是如何工作的,他们如何平衡“乙方”和“创作者”的角色?他们会担心自己被AI取代吗?

坚如磐石 (2023)

在今年FIRST电影节上斩获评委会大奖和最佳编剧奖的《银河写手》,便是青年导演李阔、单丹丹结合真实经历刻画出的编剧职业生存图鉴。恰逢张艺谋执导、陈宇原创及编剧的《坚如磐石》上映,NOWNESS邀请陈宇与李阔、单丹丹,围绕编剧这个职业聊了聊一些“为什么”。

银河写手 (2023) 预告片

本期嘉宾

陈宇:编剧、导演、北大教授

代表作品:《狙击手》《满江红》《坚如磐石》

李阔:导演、编剧、演员

代表作品:《银河写手》

单丹丹:导演、编剧

代表作品:《银河写手》

NOWNESS:几位都是成熟职业的编剧,陈宇老师更是编导一体的电影创作者、兼具学者身份,《银河写手》主创李阔导演也是拥有多年丰富剧场经验的演员,单丹丹导演也写了多年的剧本,那么就编剧这个职业,各位在内心深处是否有好编剧的标准?

陈宇:我认为新人可能要先写够五十万字之后,咱们再来谈论标准,现实是大部分人根本没有完成这一步。一个20多岁电影学院毕业的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剧本就能被拍出来?其它行业刚入行的新人,不会这么去奢求。如果选择进入影视行业,和普通职业的路径一样,花几年到中层话事者,再到行业大咖,需要不停磨炼,最开始可能是从助手做起,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出靠谱的作品。只要这样做,哪怕到最后没有成为张艺谋,你也能算是影视行业里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上:陈宇

下:单丹丹、李阔

单丹丹:从我的失败经验里得到的标准就是,要写自己有感而发的东西,不能过于盲从,不能甲方让你写什么,什么东西流行,你就去写什么。我刚入行的时候,是一个99%服从甲方的编剧,有点像我们电影里的那位女编剧。后来2020年疫情了,没什么活儿,就被逼着必须开始写自己的原创,写自己生命体验里能打动自己的东西。

李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坚持。其实我身边很多编剧朋友,反而不是学戏文专业的,学任何专业的都有,甚至导演、演员也没有什么标准的。

恐怖分子 恐怖份子 (1986)

NOWNESS:编剧是创作者,但大多时候也是乙方,这种身份的双重困境,在很多行业里,例如设计、建筑、写作、音乐等领域都存在类似的矛盾,对各位而言,存在这个困扰吗?编剧要如何处理这种矛盾?要求一个编剧必须具有市场思维,这是必要的吗?

李阔:平衡创作者和制片组的关系,有些像恋人,真的靠缘分。首先你自己得有东西,对方要的也是你这个东西,你们需求是对上的。与其说市场思维,我是觉得编剧其实应该有一些制片思维,比方说你写一场戏,我要写一场嘈杂环境的聊天戏,放在菜市场需要两百个群演,成本就很高,有没有可能你找个工地背景拍?可能就不要钱。

银河写手 (2023)

单丹丹:我更愿意把市场思维解读为经验,并不是说你写一个市场上流行的方向,就敢笃定说一定好卖,市场思维真的是靠经验得来的意识,如果一个编剧他真的有这种思维,他肯定经验很丰富,起码有很多面向观众的成熟作品,能带来大量反馈。

陈宇:我觉得不必过于纠结甲方乙方的问题,现实中不是靠这个概念去决定两者的位置。任何行业都存在着一个话语权问题,本质上还是看你能否在这个行业创造巨大的影响力,我也见过很多乙方在话事的项目。就像编剧这个职业,有些人似乎认为编剧无法在创作中去决定一些事,但其实剧本和内容是一个项目的核心,韩国的几个大编剧都是被各个电影公司围堵求合作的,还有美国的一些电视剧片头字幕上的“creator”,有时是制片人,有时是编剧,原创内容的力量在行业里起多大价值,才是最本质的。

特朗勃 Trumbo (2015)

心之全蚀 Total Eclipse (1995)

关于编剧是否要具备市场思维,你很难去区分市场思维还是艺术思维,除了人物设计、故事节拍那些技术的部分,作为编剧,肯定要对观众心理、群体趣味、不同国家的文化,包括电影工业体系的大致面貌有总体的认识。

NOWNESS: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编剧这个工种对于电影最大的意义是什么?导演、演员是距离观众较近的创作群体,一般一部电影大火之后,最先受瞩目的是演员和导演,那么编剧作为电影世界观、叙事结构搭建的源头缔造者,和观众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宇:这还是一个你在项目中有多大的重要性的问题,其实观众很聪明的,一个片子,它的核心价值到底是如何创造出的,观众大概是知道的。相比演员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喜怒哀乐,发生心理关联,灵魂人物导演直接操盘电影,编剧确实是天然退后一步的人,这是影视项目的基本规律。但在现实中我也承认,编剧的价值还是有点被遮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但这样的情况也在发生改变,在电视剧比较明显,例如新剧上线,一定会着重介绍编剧,因为剧本是至关重要的。

特朗勃 Trumbo (2015)

李阔:我同意陈宇老师说的,还是看编剧的重要性和行业地位,有些编剧的剧本风格直接决定了拍摄风格,比如查理·考夫曼,他的剧本不管哪个导演来拍,就只能拍出查理·考夫曼味道的电影。当然如果观众看完电影觉得这个故事写得真不错,只是演员没有把故事演好,或者导演节奏有点慢,也是算是认可编剧的能力,编剧是喜欢这种赞赏的。

单丹丹:不要说在前端面对观众,就算是在电影拍摄过程里,我们都是靠后一步的。讲一件有趣的事儿,我早年第一次做跟组编剧,导演有导演组车,摄影有摄影组车,我都不知该上哪辆车,最后上了导演组的车,有人问我是干嘛的,我说是编剧,他说自己干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在组里看到一个真人编剧。

NOWNESS:《银河写手》也提到过,现实里很少有编剧有五险一金,也有一些报道渲染编剧这个职业的生存状况欠佳,各位接触到的编剧过得如何?有一种说法是,编剧要有更大的发展,要往导演方向转型,那么编剧的上升路径是怎样的?是否在编剧、导演、演员甚至制片人这几个身份间都探索尝试一番,对于编剧的成长比较有益?

造梦之家 The Fabelmans (2022)

陈宇:编剧的发展每个人都不太一样。对我来说,我不太纠结做导演还是制片人,做一个原创作者,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是最重要的,不管是编剧、导演、都是讲故事里重要的一环。

你说编剧的成长路径,美国的电影教学体系会给我们一些启发,例如电影制作各个专业,普遍理论课程都差不多,只有学制的最后一两年,会结合你的职业发展,增加一些专业课程。录音师、编剧、导演去选相应方向的课,总体来说,你学到的是一整个行当。你就算是做一个导演,也要会写剧本;做一个编剧,找到合适的机会也去拍一些东西。尤其是现在拍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你整体身份就是一个原创作者。

巴比伦 Babylon (2022)

李阔:我们这一代北漂已经很幸福了,我周围没有人住过地下室。编剧你做不了原创,还可以接委托创作的活儿,卖个体力总可以活下去。

编剧的成长方向,我觉得没有什么泾渭分明的界限,不是说编剧这个行业的尽头必须是导演,看个人选择与爱好。如果编剧要具备一些延展能力的话,我会建议没有生活经验和行业经验的编剧,稍微学一下演戏,体验下人物,因为很多编剧写台词不说人话,一些表演经验会辅助编剧把作品写得更好,大部分编剧其实写剧本也都会演,只是不在房间里演,是在他的内心里演。

幻灭 Illusions perdues (2021)

单丹丹:关于编剧转导演,我可以讲一个李阔的故事。我和他是在网大剧组里认识的,他做飞纸仔时我得知他还是演员,本来剧组有导演,但大家什么事儿都来问他这个编剧,他很喜欢统筹,爱操心,那时我就说你挺适合做导演,我是第一个和他那么说的人。编剧的职业发展,他不是一个反推关系,不是说我为了当导演先做编剧或先做演员,是你干了这一行,有了一些积累,遇到一些机会,水到渠成。

再比如说我自己,做编剧是因为喜欢写东西,之前还想做纯文学作家,毕业想进出版社,最后发现纸媒当时已经比较艰难了,就进了当时所谓的上升行业做影视编剧。

NOWNESS:国内很少看到刻画编剧人生的影视剧,中国的行业剧总是被吐槽拍得不专业,打着行业剧的名号,内核呈现的还是谈情说爱,邻里家常那些陈旧的情节,如何看待国内影视行业缺乏优质、专业的行业剧这一现象?怎么才能把行业剧拍得既专业,又能亲近大众?

陈宇:我也总在想这个问题,部分编剧对行业和自己之外的世界了解太少了。比如我们看到过的以金融行业为背景的作品,一个不懂金融的人,都觉得漏洞百出。有些影视作品只是比较浅显地加一些行业术语,你对这个行业都不了解,更别提去深入把握这个行业生态里的奇观、人物关系的奇观。

坚如磐石(2023)

当然这也不能都怪编剧,你给我有限的预算,让我三天写一集出来,也没法体验生活,深入行业。行业剧的行业本身不应该是剧本的主体,也不应该用行业去遮蔽普世的情感,它还是主流市场里的文化产品,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很多观众本身不关心那些专业要素和知识,好的行业剧是在特定行业背景下,你写得有特殊性,又有典型性,去呈现那种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普世情感。

不过这种情况以后也会慢慢改变,市场充分竞争以后,你拍十个金融剧,其中也许一个主创有在金融行业做过的经验,了解更丰富的细节,就会出来好的作品。像你们这部《银河写手》,讲编剧生态的,就写得很准确,我认为是一部优秀的行业片。

银河写手(2023)

单丹丹:我在这件事儿上有些疑问,到底是不是应该编剧来负全责?比如行业剧里谈情说爱的问题,有一个原因是甲方想走捷径,觉得行业剧有门槛,加了感情线,大众会更爱看,但不去思考其实应该给更多时间给编剧,去对行业本身做更深入的了解,把行业片本身的剧情写好写扎实。

说到我们这个电影,很多人看完剧本都评价说写得挺好的,但他们也都会加一句“我觉得大众可能不爱看”。如果行业剧写得真的很深刻和专业,估计制片就会说你写得和人家生活有什么关系,让你往剧本里加感情线,最后写得像个杂烩,感觉不是干这个行业的人,在这个故事里也可以成立。

爱情元素跟行业片本身不冲突,但不能本末倒置全变成谈情说爱了,未来也看看市场上有没有第一个站出来出吃螃蟹的人,突然拍一个特别好看的行业片,不依靠恋爱剧情也能很吸引人,大家就有信心了。

NOWNESS:优秀编剧的文学和艺术功底都很深厚,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生活阅历,这要求对生活有感性细腻的观察与体验;而包括在搭建剧本结构、规划故事线,甚至与资方、制片人、导演的工作协同和组织上,又要求一定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位看来,编剧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培养和调度这两种能力?

时时刻刻 The Hours (2002)

陈宇:理性和感性在一个复杂工作过程里是同时出现的,我觉得艺术工作者反而更需要理性规划的能力,编剧和导演的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只靠灵感,长期要学会统筹安排创作和生活的节奏,理性制定工作计划,这需要通过训练习得。我见过有些编剧爱拖稿,接了活最后三天才开始写,表面看是拖延症,但其实是不具备专业建构系统工作的能力。

艺术创作者身上都有很强的感性特质,对周遭环境比较敏感,对人的情感容易理解,他会通过自己的内心和经历去推断和共情他人的心理状态。作为一个创作者,我的好奇心很强,对他人的生活和心灵很感兴趣。但这种看起来是天赋的东西,也不是完全不可习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逐渐去学习理解他人的悲欢。

我的天才女友(2022)

李阔:我觉得感性捕捉和理性建构的能力都得有,感性驱使着热爱,理性驱使你雕琢技术,你只有技术没有热爱,一点感情没有,你写不出来打动人的东西,如果只有感情没有技术,那就是18岁的日记。

NOWNESS:好莱坞今年发生了针对人工智能“入侵”电影行业的大罢工。各位如何看待AI技术对编剧行业的影响和重塑?在《银河写手》里也有探讨这个议题,剧情是AI战胜了人类编剧,各位会感到悲观嘛?这会引发行业危机吗?

李阔:如果是让AI写那种流水账式爆米花大片,类似蟒蛇跑到学校工厂里,水怪跑到轮船里,漫威英雄主义那些毫无创造性的剧情,它现在就可以写出来,实现成本做到比真人写作更低时,那马上即可替代。但如果你想写一部优秀的豆瓣高分作品、独特的商业类型片,我觉得AI很难办到。这或许对编剧行业反而是好事,鞭策大家都进步,不要停留在复制粘贴阶段。

银翼杀手 Blade Runner (1982)

陈宇:ChatGPT刚出来时我们做过调研和试验,得出的结论是目前AI只能做一些资料收集和基础工作,因为是它是基于语言学结构的产物,是在人类已生产出的文字信息中进行运算和思考,但原创作者要创造的是宇宙从来没有的文字和构想,而不是现有文字里最合理、有效的某种组合。

我觉得3-5年来看它会成为我们的助手,10年左右可以写一些平庸的故事,在创作里成为人类的合作者,长期来看,它虽然可以解决一些影视工作的终端内容,比如特效,但最原创的故事部分,编剧的职能很难被取代。当然如果未来它有新的架构和迭代,我们再来评估,我对科技永远持开放态度。

原标题:《“乙方”编剧生存手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