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传承文脉 守住西安的“根”与“魂”……

2023-10-14 17: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传承文脉,

守住西安的“根”与“魂”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

……

历史厚爱西安这片土地

而这片土地上的老秦人

也正在用更自信、更多元的表达

延续着历史赋予它的光彩

“长安,长安”

赓续千年历史文脉

周礼秦制,汉风唐韵;灞柳风雪,雁塔晨钟……千年古都西安的悠悠文脉、万千气象、诗意之美,绵延传承,而弦歌不绝。

“西安这座城,永远是中国文化魂魄所在地”,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这样说。西安已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演变。

半坡的埙声,空灵深邃。站在西安半坡博物馆,这座6000多年前的村落遗址面前,遥想先民们吹奏手中埙,那田园牧歌般的生活,让人沉醉……

在西安东郊的半坡博物馆,陈列着制陶窑厂、牲畜圈栏、网坠鱼钩等古老遗存。距今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半坡人以渔猎与养殖获取食材,用火进行烹饪,将陶器盛装餐食,写下了中华文化的时代序章。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始建于唐代的大雁塔,如今是西安最受游客欢迎的地标之一,登宝塔、览长安,便可体会几分昔年白居易雁塔题名的年少得意。

作为最直观的文化载体,博物馆传承文明、增益人文。在西安,平均每8.82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每年博物馆参观人数超过3000万人次。这座拥有159座博物馆的“博物馆之城”以悠远绵长的历史、瑰丽多姿的风物、开放包容的气象,向世界展现着西安所焕发的迷人魅力。

文脉传承的诗意,还潜藏在西安的地铁站台上。航天大道站的“敦煌飞天”,大唐芙蓉园站的“游园赏灯”,大明宫站的“万国朝贺”……一站一景,画卷连环。

开放包容,多元现代的

新“西安”

传统和现代、古老和年轻,如何融合于日常生活,熔铸于城市文化的灵魂?来到西安或许能找到答案。

长安乐奏响丝路新乐章,第九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将于10月15日至29日在西安举办。

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是首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家级综合性国际艺术节。自2014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8届,累计吸引了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与,236部精品剧目,2600余件美术、书法、摄影及非遗作品展演展出。

举办该盛会的场馆,“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长安乐”,东望骊山,西临灞河,总建筑面积14.39万平方米。其建筑造型以西安半坡出土的传统乐器“埙”为原型,建筑形式明快沉稳,典雅豪迈,形似张开的风帆。

五大主体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多功能厅、电影院、传媒中心分别对应中国传统五声音调“宫、商、角、徵、羽”,因此取名为“长安乐”。

西安CCBD效果图一角

10月8日,西安国际文化商业中心(简称CCBD)项目总建筑面积超60万平方米的项目裙楼正式全面封顶。

西安CCBD地处城市的中轴,与钟楼、开元商城、西安SKP、永宁门、赛格国际在轴线上形成了纵而贯之的呼应。这一“文商旅”综合体,演绎未来城市想象,建成后将赋予西安“历史厚重”的文化感之外,成就更加立体而丰盛的城市性格。

西安CCBD“生命之树”效果图

在西安,真正实现了“汉服自由”,行走在西安,不时可见身着古装的翩翩少年;城墙下本土乐队“陕派摇滚”唱响长安夜;唱秦腔、走台步,在百年易俗社,小学员们一腔一调,秦声悠扬。

长安潮、唐诗热,在大雁塔脚下古诗词街,有属于长安的中国式浪漫,人们在灯火阑珊之时,享受美好夜晚;秋日翩然而至,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景观优美,散步的市民、游学的少年,在这里探索“大遗址与村民共生共存”,流连忘返......

守正创新,兼收并蓄

一场演出,复现万里传奇,《长恨歌》《驼铃传奇》《复活的军团》……各大实景演出已成为来西安旅游必打卡项目。西安结合地域特色、科技创新、历史文化,不断加快布局“旅游+演艺文化”新业态,推出多种沉浸式文旅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40分钟的表演让人沉浸式感受大唐盛世的恢宏气度,有穿越千年的感觉。”10月2日,在位于西安市临潼区的华清宫长生殿内,全新升级改版的《玄境长生殿》演出通过“全息投影+幻境成像”技术还原真实历史场景,让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博赞叹不已。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华清宫九龙湖畔,舞剧《长恨歌》的大幕徐徐拉开。该剧以白居易传世名篇《长恨歌》为蓝本,采用数字化舞美灯光技术,将故事叙事与实景演出相结合,艺术再现1300多年前的历史。

今年7月至10月1日,舞剧《长恨歌》演出280余场,接待观众超78万人次,实现收入2.4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211%。

与此同时,在西安,文化遗产找到了最契合城市的时代表达。从神秘瑰丽的青铜器、多姿多彩的汉代陶俑,到独具魅力的唐墓壁画,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丰富的展览和活动。

从通过手机小程序聆听讲解,到戴上VR眼镜领略城墙风采,西安致力于用数字科技让文物“活起来”。以文物保护为前提,西安深挖城市文化内涵,探索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刚刚过去的“双节”期间,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延续“唐节”系列主题活动,根据双节特点推出“桂月秋思·望长安”中秋&国庆活动,“月下剪影”“锦书驿站”《霓裳羽衣舞》等打卡点与演艺带引游客沉浸其中。“穿越感”与“烟火气”让人流连忘返。

西安各大景区、文化街区的交互式体验亦是西安旅游沉浸式的另一种“玩法”。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月映唐宫”中秋晚会、华服大赛等活动通过别样方式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还有白鹿原影视城的非遗展演、丝路欢乐世界的沉浸式游园,沉浸式体验已成为西安文旅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为进一步培育发展新动能,西安深入探索沉浸式文旅融合新方向,整合各类资源,把无形的文化融入有形的体验,重点瞄准“文化IP+旅游”,通过“商业+”“活动+”“演艺+”“智慧+”等形式,打造全域、全季的文旅经济模式,已成为西安“夜游经济”主阵地和文化旅游标志性名片。

从诗意长安到多彩西安,西安不断探寻历史文化活化的密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今日的西安正在通过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断续写着往昔的盛世繁华

努力打造

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

书籍里有着缤纷多彩的世界

你是否曾被书本里的风景所吸引?

如果西安是一本教科书

你会选择哪一本细细品读呢

打开专属于“西安的教科书”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里小镇

是全国首个以《诗经》为主题的景区

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小镇里

充满了西安特色的民间艺术气息

景区里的名字大多取自《诗经》

国风广场、关雎广场、小雅书社

鹿鸣食街、采薇路

……

在这里,《诗经》中所涉及的

风物、民俗、音乐、人物等元素

都转化为建筑、景观

生活体验、演艺节目等

可触摸的诗经美学体验

再现了《诗经》中的自然风貌和繁华

宛若一座“诗经”博物馆

打开历史课本

感受深厚的文化积淀

陕西历史博物馆

是展示陕西历史文化和

中国古代文明的艺术殿堂

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博物馆馆藏文物170余万件(组)

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

在这里,徘徊于历史的长廊中

凝望一件件精美的国宝级文物

感受千百年中华文明进程

书本上的知识难免枯燥

想要亲身感受地理的奥秘

不妨走进朱雀国家森林公园

这里有百里秦川最大的瀑布群落

溅玉飞雪的千尺彩虹瀑布

历尽沧桑的千年古松

......

无数奇岩怪石掩映在

密林巨树和奇花异松之中

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

当秋天与朱雀国家森林公园相遇

又是怎样的一幅色彩山水画呢

等你去解锁~

如果想让生物学知识变得立体

秦岭野生动物园就是绝佳选择

这里依山而建

饲养着大熊猫、金丝猴

朱鹮、羚牛等秦岭珍稀动物

以及来自世界各地

极富代表性的野生动物

搭乘“穿越之旅”小火车

开往草原荒漠区和草原非洲区

欣赏无与伦比的

原生态自然风光

看成群结队的动物们

在这里自由漫步

“碑林”顾名思义

“碑石耸立如林”

西安碑林博物馆

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

名碑最多的文化艺术宝库

现有碑石、墓志、石刻造像

......

一万余件藏品在此

历史的山壑从不乏生命的回响

人们将记忆镌刻于碑石之上

不吝将雅正清丽的文辞

沧桑曲折的故事示于众生

那些斑驳的文字

在一笔一画中自成人间风景

这就是书法的魅力

从古至今

音乐都是人类最具感染力的

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西安音乐厅

为西安接待国际大型交响乐团演出

举办大型国际音乐赛事等

提供了专业的艺术活动空间

是展示古都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当慵懒的音符悠然飘过

在动人的音乐里

品味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

聆听长安故事

感知千年古都和

国际化大都市的澎湃活力

西安奥体中心体育场

是一个能容纳6万人的体育场

其建筑形态

取意西安市花——石榴花

通过有韵律地变化

表现出丝绸飘逸的质感

此外

1.8万座的西安奥体中心体育馆

可轻松实现篮球场地

排球场地和冰场的快速转换

场馆外,沿景观轴线向东

西安奥体中央公园映入眼帘

这里打造了

“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景观效果

是一条通往灞河的生态绿廊

形成天然的“绿色氧吧”

西安这本“书”

它的魅力无需多言

其中还藏着更多惊喜

等你来细细“品读”~

原标题:《传承文脉 守住西安的“根”与“魂”……》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