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聚焦|七件圆明园流失石柱的“回家之路”
10月13日,“圆明园石柱回归展暨2023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在北京圆明园博物馆举行。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圆明园石柱回归展”集中展示7件圆明园流失石柱文物,回顾圆明园石柱颠沛流离,远离故土的历史,也呈现了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的最新成果。这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这批文物是如何“回家”的?澎湃艺术就此进行了采访。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出的7件石柱文物原系圆明园建筑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失海外,后为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及西挪威艺术博物馆收藏。近年来,在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政府、高校、机构、社会力量通力合作,最终促成挪威收藏机构向中方捐赠这批石柱文物。
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向相关方面颁发捐赠证书,向北京市文物局颁发划拨文件。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大学共同主办,共展出文物、照片等约50件(组)。
漂洋过海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在圆明园等皇家园囿大肆劫掠。经此大劫,圆明园的建筑构件、山石碑刻等逐渐被大规模盗用、售卖,出现在市场上流通。在中国生活、工作的挪威人约翰·威廉·诺尔曼·蒙特(Johan Wilhelm Normann Munthe),对中国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通过交易等多种渠道收集了诸多中国艺术品,包含绘画、书籍、雕塑、金属、瓷器、玉器、漆器、纺织品等,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既有精品,也不乏赝品。
1907年,蒙特访问了位于挪威卑尔根的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The West Norway Museum of Decorative Art,科德博物馆的前身之一),此后直至1935年去世,蒙特曾多次将其收集的藏品运往该馆。1926年,蒙特试图将一部分藏品卖给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the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以获取资金支持他在卑尔根的中国收藏。但他最终只顺利出售了部分藏品,其它藏品因此被滞留在美国,圆明园石柱也位列其中。1961年至1964年,佩特思—蒙特协会又将这批滞留的藏品捐赠给西挪威装饰艺术博物馆,供其收藏、展出。从此这些石柱便漂泊异乡,陈列在挪威卑尔根的展厅里。
科德博物馆永久展览大楼
1913年蒙特在北京时拍摄的照片
同一历史时期的圆明园西洋楼
1927年的海晏堂
1873年的谐奇趣
1920年的方外观
回归之路
2013年8月,北京中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怒波在北欧参加活动时,由中国驻挪威前大使赵军先生引荐,与挪威的科德博物馆前馆长爱兰德(Erlend)结识,后应邀参观了科德博物馆。参观过程中,他看到了圆明园石柱的展示,于是当即向爱兰德馆长表达了希望圆明园石柱能够回家的愿望。经过科德博物馆基金会与董事会的反复商议,科德博物馆内部就石柱重归故园一事,达成了一致意见。
怀揣爱国之情以及对母校北京大学的深情厚谊,黄怒波先生决定推动这些石柱回到中国,并存放在北京大学校园里进行展览。2013年10月,爱兰德馆长带领科德博物馆基金会成员应邀访问并参观了北京大学、中坤集团和圆明园遗址公园。访问中,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三方就圆明园石柱回归及协助科德博物馆整理馆藏中国文物的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科德博物馆代表团访问北大时与时任校长王恩哥(右四)、副校长吴志攀(右二)等合影
科德博物馆代表团参观圆明园时与中坤集团代表合影
2013年11月,北京大学相关专家及中坤集团代表访问科德博物馆,初步判断科德博物馆馆藏石柱疑似源自圆明园的石构件。
北京大学及中坤代表团访问科德博物馆时合影
2013年12月,经过多次沟通,中坤集团、北京大学及科德博物馆最终签署了三方合作协议,约定将7根石柱运回中国,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协议约定:中坤集团为科德博物馆提供专用于其馆藏中国文物艺术品整理、保护研究以及展馆修缮的资金支持;北京大学与科德博物馆将建立长期学术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德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的鉴定研究等相关工作。三方的合作旨在通过七根石柱的回归,以及今后在文物整理和研究过程中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中挪文化沟通和交流,同时也是中挪友谊的生动见证。
中坤集团创始人黄怒波(右一)与前科德博物馆馆长爱兰德(左一)在科德博物馆签约时合影
此后,国家文物局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持续关注事件进展,就文物进境申报程序等问题多次给予中坤集团、北京大学指导建议;并与财政部保持沟通,持续推进扩大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进口藏品免税政策覆盖面,争取使该批石柱尽早运回中国。
2018年4月,挪威文化部审核批准了科德博物馆关于该批石柱文物的出境许可,同意将石柱归还中国。
2019年10月,为了便利该批石柱进境,实现石柱的最佳保护展示效果,国家文物局积极协调北京大学和中坤集团,推动将该批石柱存放在圆明园或其他具有文物进境免税资格的博物馆。
2020年9月,为促成石柱尽快回到中国,北京大学委托中坤集团全权负责7根石柱的运输及进关等工作。
受全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影响,直至2023年3月,在科德博物馆的支持下,中坤集团终于将该批石柱运离挪威卑尔根港口,通过海运的方式运回中国。
中坤集团创始人黄怒波(右一)与科德博物馆馆长皮特(Petter)(左一)在科德博物馆合影
2023年3月—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推动,海关总署密切配合,在北京海关、天津海关、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天津管理处、北京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的多方共同努力下,7根石柱以“文物”名义顺利入境。6月20日,7根总重超过2.6吨的石柱安全运抵北京,21日于圆明园完成文物点交入库。
石柱运抵圆明园点交时的照片
石柱运抵圆明园点交时的照片
2023年6月30日,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专家开展实物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7件文物为汉白玉质地,工艺精湛,浮雕雕刻花卉、缠枝几何纹饰,具有中西合璧的文化因素。其质地、纹饰均可与现存圆明园西洋楼遗存的文物对照。该组文物保存较完整,略有风化痕迹,据工艺、纹饰和材质情况,可定为真品。该组文物原存于KODE博物馆,该博物馆旧藏中有大批民国时期文物。原持有者于民国时期曾长期在中国工作,该组文物应为其在此时期获得并流出中国。”
专家鉴定现场照片
此后,圆明园管理处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与相关单位沟通配合,组织专家咨询会,策划圆明园石柱回归展,酝酿开辟最上楼作为展览空间,在圆明园博物馆开馆之际,与大众见面。
专家咨询会现场照片
石柱真容
圆明园西洋楼建筑以木质梁柱为基础,通过用砖砌筑内墙,外部包以汉白玉等石材的方法建造。其建筑主体仿西方巴洛克风格建造,常在建筑上设立石柱作为望柱或栏杆连接物使用,同时还具有装饰的作用。两侧没有雕花的石柱应为建筑上的联排装饰物,两侧饰有花瓶或花纹的石柱则用于楼梯或楼层平台栏杆部分,花瓶的样式则是配合栏杆形制雕刻而成。
此次回归的石柱共7件,均为汉白玉材质,通高约80—92cm,立面有雕花造型,品相较好,推测均来自西洋楼遗址区。这些石柱正面纹饰以西式番花、贝壳纹等西洋雕花为主,侧面花瓶内花束则以具有吉祥寓意的牡丹、玉兰、荷花、菊花等中国传统花卉为主,圭角卷云纹、开窗的海棠线雕刻方式等亦与中国古建望柱、栏板相同,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文化内涵。
石柱本体
石柱1:原编号VK4715,高89cm,宽46cm,重约381kg。此石构件为雕西洋花建筑构件,汉白玉质地,造型为长方体。正反两面开光内均刻有西洋式装饰图案,圭角饰有卷云纹及叶片装饰。整体雕刻精细,构图美观。推测可能原位于某一段栏杆的中部。
石柱2:原编号VK4723,高90cm,宽35cm,重约334kg。此石构件为雕西洋花建筑构件,汉白玉质地,造型为长方体。正反两面开光内均刻有西洋式装饰图案,一侧雕有立体西式花瓶插有菊花花束,一侧雕刻纹饰,圭角饰有卷云纹及叶片装饰。这类石柱一般分布在栏杆的起点或者尽头处。
石柱3:原编号VK4727,高87cm,宽49cm,重约342kg。此石构件为雕西洋花建筑构件,汉白玉质地,造型为长方体。相邻两面开光内均刻有西洋式装饰图案,另两相邻面雕刻立体花瓶内插玉兰花束,圭角有雕花。据此推测可能原位于两段垂直栏杆的交接处。
石柱4:原编号VK4728,高82cm,宽43cm,重约341kg。此石构件为雕西洋花建筑构件,汉白玉质地,造型为长方体。正反两面均刻有繁复的西洋式装饰图案,左右两边雕有西式花瓶,分别插有花束。一般情况下,在楼梯向上转折处会出现此类石柱。
石柱5:原编号VK4729,高92cm,宽42cm,重297kg。此石构件为西洋形式建筑构件,汉白玉质地,造型为长方体。正反两面均刻有西洋式装饰图案,左右两边雕有西式花瓶,分别插有花束,圭角饰有卷云纹及叶片装饰。推测可能原位于某一段栏杆的中部。
石柱6:原编号VK4730,高90cm,宽38cm,重约369kg。此石构件为雕西洋花建筑构件,汉白玉质地,造型为长方体。正反两面开光内均刻有西洋式装饰图案,左右两边雕有立体花瓶,插有牡丹花花束。圭角有雕花。推测可能原位于某一段栏杆的中部。
石柱7:原编号VK4731,高92cm,宽43cm,重约275kg。此石构件为雕西洋花建筑构件,汉白玉质地,造型为长方体。正反两面均刻有西洋式装饰图案,一侧雕立体花瓶,内插荷花花束,圭角有雕花。推测可能原位于某一段栏杆的末端,无纹饰的一面通常与其它建筑构件相连。
铜版图里的石柱
在现存乾隆五十一年(1786)西洋楼铜版图中,可见海晏堂、谐奇趣、方外观、养雀笼、远瀛观等均使用了较多的石柱,这些石柱分布于庭院、喷泉池边、楼梯、楼层平台等处,发挥着实用、审美的价值。
西洋楼铜版图之养雀笼东面石柱使用场景
西洋楼铜版图之方外观正面石柱使用场景
西洋楼铜版图之谐奇趣南面石柱使用场景
西洋楼铜版图之谐奇趣北面石柱使用场景
西洋楼铜版图之海晏堂北面石柱使用场景
西洋楼铜版图之海晏堂南面石柱使用场景
西洋楼铜版图之海晏堂东面石柱使用场景
西洋楼铜版图之远瀛观正面石柱使用场景
遗址现存的石柱
目前,在圆明园天心水面石质文物展示区、残雕沉思石质文物展示区及西洋楼多个遗址中,均展示有造型丰富、纹饰多样的圆明园石柱文物。这些残留的石柱见证了圆明园历史的辉煌,也经历过苦难悲怆的过往,更寄托了中华儿女对于文化兴、国运兴的美好愿景。
现存石柱集中分布区域示意图
天心水面石质文物展区
石柱2(原编号VK4723)与谐奇趣原址留存石柱XQ006、XQ009侧面花瓶对比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