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策展人带你一文GET吴文化博物馆云冈大展最强攻略
“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开展已三月有余,今天,展览策展人将带领我们重走平洛路,解读经典,解析范式。让我们跟随策展人的视角,深度看“云冈”。
策展人导览
学术延伸
相信看完视频的观众,一定会对云冈展览有更为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展期内,吴文化博物馆也为大家奉上了讲座、沙龙等丰富的学术大餐,这些内容为大家较为全面的了解北魏历史、云冈石窟的凿建、佛教造像的发展等提供了深度解读。
更多精彩视频请关注B站【吴中博物馆】
按文索骥
“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更多从学术上比较深入地去回望北魏在平城时期的历史,以及建造云冈石窟的背景。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云冈石窟所体现的北魏朝代的历史特征,和整个石窟所代表的艺术性的、历史性的、多种多样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元素。
相较于以往的云冈主题展览,“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更具考古性、更富于学术性。我们也希望通过展览向研究云冈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大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已故教授宿白先生表达敬意。
第一单元
平城时代
在【平城时代】单元中,展览从平城整个都城的形制、出土器物的特征出发,将北魏早期的游牧文化、中原文明以及西域文明融合起来,这种文化交融的具象表达,正是展柜中件件精美的文物。
平国侯韩弩真妻碑
它是北魏平城时期出土的最早的碑,在碑文中有“大代兴安三年”的字样,北魏曾经的都城是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改国号北魏之前称为代国,所以这是一块北魏早期的石碑。
碑文的重点在于字体,魏碑体处于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也是现今文字形成重要的一步,无论是从北魏历史还是书法的角度,这件石碑都极具研究意义。
灰陶筒瓦
这件筒瓦在北魏的操场城遗址被发现,是迄今为止国内所见到的最大的灰陶筒瓦之一,是普通瓦的两倍以上,用于宫殿建造。通过这片瓦,可以想象当时北魏都城——平城的规模之大。
司马金龙墓志
司马金龙,晋宣帝司马懿的第二十世孙,是东晋皇族。北魏对司马金龙这样的汉族贵族非常尊敬,吏部尚书、羽真司空、冀州刺史等都是北魏授予他的官位,北魏的兼收并蓄、政治包容使得这个游牧政权在中原大地焕发夺目的光彩。
陶俑
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俑有300多件,因北魏所处的地理环境风沙大,所以这些人物或头戴风帽,或戴鸡冠帽,穿的是窄衣窄袖的鲜卑服,骑的都是甲骑具装马。这些服饰、装束体现的正是北方草原民族的文化元素,也是南北朝时期多民族融合共存的时代缩影。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
大同沙岭北魏壁画由云冈研究院复原而成,壁画中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图像知识,也可看到风格迥异的游牧民族文化风貌。
墓壁的南壁上画有四座毡帐。拓跋鲜卑这一游牧部落以放牧为生,没有定居传统,抵达一地会搭帐篷临时住。这四座穹庐顶的毡帐生动还原了北魏鲜卑族统治者的生活场景,也与耳熟能详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乐府民歌对应。
第二单元
创造经典
【创造经典】这一单元内容,来源于云冈研究院两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一部分处于云冈石窟的建设时期,即公元460年到公元524年,约60余年。
本单元分为三个部分:新样式云冈模式的开始、从穹庐到殿堂、迁都洛阳之后的云冈石窟。这三个部分按照宿白先生的学术观点进行了分期,再通过各个时期的典型特征将文物分类陈列,展示出有序、有证的云冈模式。
第一部分
新样式云冈模式的开始
陶毡帐
缩小比例的陶毡帐与云冈早期的昙耀五窟窟型有极大关系,同时穹窿顶的毡帐正是游牧民族的居所,象征北魏帝王的佛像坐于这样的石窟空间中,本身就是一种引用。
犍陀罗佛像
佛教造像最早由亚历山大东征带到印度,给佛立像的偶像崇拜开始出现于犍陀罗地区。最初的犍陀罗佛像衣着仍是希腊式的长袍,卷发、薄唇、深目高鼻的面部造型是它的典型特征。
第二部分
从穹庐到殿堂
佛残坐像
这件属于云冈模式第二期早期的造像,面孔保留北魏草原游牧民族的特征。坐像的衣服是典型的褒衣博带样式,上衣搭肘,此类样式始见于云冈石窟,且后续北朝造像多沿用上衣搭肘式。
造像的手部捏着衣角,代表佛法可以生生世世、延绵不绝地传播下去。
交脚菩萨像
交脚菩萨是云冈模式第二期中常见的形象,交脚菩萨即一生补处菩萨,即任何人皆可成佛。同时,交脚菩萨也是弥勒,弥勒从兜率天宫降生于人世,通过摩耶夫人的右腋诞生,成为太子,经过苦修,最终涅槃成佛。
交脚这样的姿势代表他即将从兜率天宫起身,即先是坐着,随后交脚将起,最后站起来,快要降生人世,经过涅槃成佛这样一个完整的步骤。
二佛并坐龛
据统计,在云冈石窟二佛并坐题材有400多处。二佛对坐是《法华经》里记载的维摩、文殊对坐的题材,同时也蕴含了对孝文帝、冯太后二圣并治的政治影射。无论是造型还是内涵,二佛并坐样式都深深影响了后期北中国以及中世纪中国石窟造像的发展。
“传祚无穷”瓦当
这个瓦当出土于武州山顶的北魏寺庙遗址,该寺是我国目前所发掘出土的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石窟寺遗址,同时也印证了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所言的云冈石窟“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气象。
飞天头像
飞天源自印度,通常分为两类,一个是浑身散发香气的,一个是表演乐舞的,分别是乾闼婆和紧那罗。
起初,飞天这种文化元素在在印度佛教出现时,其形象是壮年男子,裸着上半身,在天上飞舞但没有翅膀,肌肉非常发达,动作也并不轻柔。
至云冈第二期时,飞天就与道教中的羽人元素结合起来,其形象轻柔、长有翅膀,服饰上则穿上了汉代长裙,有了飘带,变成了女性化的形象。飞天不仅是云冈石窟的经典形象,在雕塑上、敦煌石窟画上也非常多,后期汉化的飞天也越来越多。
第三部分
“迁都洛阳之后的云冈石窟”
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
这是北魏景明4年(公元503年)雕凿的造像题记,其内容表达了对佛教功德的赞颂、云冈石窟光辉、凌绝的感叹,又表达了对当时北魏平城时期繁盛的佛教信仰时代的向往,此外还表达了对景明之禁(景明年间禁止佛教和缩小佛教)的抗议。
第10窟:须弥山
云冈石窟中第9窟和第10窟是双窟,也和北魏二圣政治相关。第9窟和第10窟是宦官钳耳庆时(汉文名王遇)为了逢迎冯太后,为其和孝文帝祈福修建的。两个窟形制大小完全一样,里面的造像题材也十分相像,通过展厅中3D打印模型,可以直观地看到云冈石窟原生面貌。
须弥山是第10窟的一部分,是帝释天居住的地方。山底是牵着璎珞的化生童子,缨络中间奔走各种生灵,象征着三界众生,山体盘绕着双龙,两边是对须弥山虎视眈眈的阿修罗。
从须弥山的造像可以看出,不管是代表仙界还是人界,云冈石窟的造像元素和造像题材都是非常丰富的。
第三单元
成为范式
作为建于北魏时期的经典,云冈石窟可推广性极强,辐射范围也非常广,影响到了北中国乃至南中国相当数量的石窟建造。第三单元【成为范式】选取平洛路上的定州和沁县出土造像加以展示,这些文物大部分均为第一次对外展出,实为可贵,同时也可见云冈模式对后世佛像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
佛立像
本次展览中最重的一件展品正是这件来自定州博物馆的东魏佛立像,重达1.2吨,表面有贴金的残痕。北魏分裂成东西魏,东西魏再变成北齐和北周,最后被北周统一成隋,若干年后走向大唐,这无疑有一条隐含的逻辑在其中,所有这些人和文化元素本质上都从北魏起始。而这件佛立像已经汉化到完全是汉族风格,拥有非常繁缛的衣褶。
四面佛龛石造像
开凿主龛四个,雕凿主尊佛像、菩萨像五尊,是典型的清像造像精品。从其中二佛造像的题材、造像的组合,以及他们穿的衣服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和迁都洛阳之后的云冈石窟以及第二期相类比,它们其实有非常多相同的的元素。
相信通过“策展人导览”“学术延伸”以及图文回顾几个部分,大家一定对“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本次展览将持续展至2023年11月8日,这一章来自北魏的艺术与故事,值得你良久驻足,细细品味。
特展信息
展览名称:经典与范式——平城实力和云冈时代
展览时间:2023.07.01~2023.11.08
展览地点:吴文化博物馆一楼第一特展厅
统筹:吴文化博物馆
技术支持:苏州多棱镜网络科技
原标题:《点赞+收藏丨策展人带你一文GET吴文化博物馆云冈大展最强攻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