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金子美铃:泪水是眼睛的虹霓,世界是神灵的童心
青年副刊为《复旦青年》学术思想中心出品:共分为思纬、读书、天下、艺林、同文、诗艺、灯下、专栏八个栏目,与你探讨历史、时事、艺术等话题。
诗
艺
有人说,诗歌是一个时代最后的秘密,是诗意照进现实的时刻。诗的世界,是“折叠”的广博,精致凝练在表,深刻隽永在里,言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意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复旦青年记者 董菁 主笔
复旦青年记者 李欣桐 编辑
金子美铃(1903-1930),本名金子照(金子テル),出生于日本山口县仙崎村(现在的长门市仙崎)。20岁时开始以“金子美铃”(みすゞ或译作“美玲”)为笔名向杂志投稿自己的童诗,在20世纪繁盛的日本童诗界吹起一股清新动人的纯美之风。在金子美铃离开人世30多年后,那些曾被岁月遗忘的诗歌再度被人拾起,带给人们难以复刻的惊叹,在更多心灵中点亮晶莹的光芒,那份柔软与明彻,至今仍然映照在千万读者心中。
▲金子美铃/图源:网络
寂寞:被忧伤浸润一生的灵魂
“寂寞”是贯穿了金子美铃一生的感受。在这个承受太多悲伤的人笔下,寂寞的氛围就像一只安静的精灵穿梭徘徊于字里行间。在金子美铃的封笔之作《卷末手记》中,反复提及的依然是“寂寞”一词:
——完成了。
完成了。
我心爱的诗集终于完成了。
想让自己这样兴奋起来,
但心中还是只有
寂寞感。
……
该给谁看呢?
连我自己,心中也没有谱,
充满了寂寞。
(啊,终究
还是没能登上山顶就回来了,
山的轮廓消失在云朵中。)
……
明天以后,
该写什么呢?
写寂寞吧。
——《卷末手记》(节选)(闫雪译)
对于金子美铃的一生来说,寂寞意味着什么呢?那应该是当悲哀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生根发芽,由此激荡起的心潮,逐渐平息成忧伤之雾,而心灵长久浸润其中的感受吧;是她渴望表达、向往自由的灵魂,被无人理解的引力从云端拽下,不得不陨落于空无和噤默之中的无奈;更是命运呈现它悲剧般的伟力时,她对生命的领会和了悟。
金子美铃的父亲在她3岁时离开了人世。母亲在妹夫上山松藏的帮助下,经营起一家书店,独自带着儿女生活。一年后,2岁的弟弟被过继给没有子女的上山松藏一家,改名为上山雅辅。童年时的金子美铃喜欢呆在书店里安静地读书。
小学毕业之后,成绩优异的金子美铃升入女子高中读书。从家到学校步行三十多分钟的路程,金子美铃喜欢一个人独行,因为她觉得:“和大家在一起很有意思,但偶尔会不得不听到一些说别人不好的话。一个人感觉更悠闲自在一些。”金子美铃15岁时,姨母去世了,母亲按照当地的习俗嫁给了上山松藏,离开了仙崎的家。
死亡,这样一种生命的大寂寞,年纪尚轻的金子美铃已在亲人逝世之时瞥见了它的面容。而童年时父爱的缺失,少年时与母亲的分离,带给这颗稚嫩心灵的是生命个体的孤独况味。
我在店里缩成一团,
长长的吊丧队,
像云朵一般,
从家里涌了出去。
之后,我就更加寂寞了,
今天真的好寂寞。
——《吊丧的日子》(节选)(闫雪译)
大家都有自己的家
晚上都在家里睡觉
但是,鱼有什么呢
……
没有家的鱼啊
潮汐的夜,结冰的夜,
整夜整夜,都在游泳吧
——《没有家的鱼》(节选)(李茵豆译)
▲图源:《像孩子一样赞美世界:金子美铃诗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书内插图
1920年,金子美铃从女子高中毕业,没有选择去女子师范学校继续学习并成为老师,因为觉得“教职员办公室的氛围和自己的性格不太合适”。那时的她越发痴迷于和书籍呆在一起。同书籍一道陪伴着她的还有发展正盛的童谣杂志。大正七年(1918年),童谣童话杂志《赤鸟(赤い鳥)》创刊,日本的童谣运动由此展开。《赤鸟》的创始人铃木三重吉提出“面向孩子们创作的、具有丰富的艺术性”的新童谣创作理念,批评此前充斥文坛的极具功利主义色彩,或者过分西化的童谣。童谣运动迅速吸引了一批作家的目光。北原白秋、西条八十、野口雨情等都是活跃于当时的童谣作家。而金子美铃作为众多童谣杂志的忠实读者,不久之后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
1923年,金子美铃搬到母亲和继父家中居住。因为那时仙崎家中的书店已经由成家了的哥哥经营,美铃在这个家中的位置变得尴尬而边缘。
此前从不知道自己身世的上山雅辅,此时已经对金子美铃产生了爱慕之情。当金子美铃搬到继父家以后,上山雅辅才得知了她与自己是亲姐弟的事实。这份情愫成为两人都无法承受的悲剧。
继父上山松藏是一个生意头脑精明,而缺乏感情的人。为了书店的生意考量,他安排金子美铃和书店店员宫本启喜结婚。这场失败的婚姻成为逐渐将金子美铃拽入黑暗深渊的罪魁祸首。这个放荡而残暴的男人带给金子美铃的是无尽的羞辱、打骂和被限制人身自由的痛苦。
1930年,金子美铃离婚,唯一的条件是希望由自己抚养女儿。然而在当时的日本,离婚后把孩子判给母亲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生中最后一丝光明和幸福的源泉,自己的女儿,也要与自己别离了,金子美铃最终选择了走向死亡。
抵达海港的船儿的帆,
全都又黑又旧,
驶向大海的船儿的帆,
却都洁白闪亮。
遥远的海上的那艘船啊,
请你不要靠岸,
请你一直在海天之间,向着前方,一路远航。
闪闪发光,一路远航。
——《船帆》(闫雪译)
此岸的生活是如此残破不堪啊,就如同那些“抵达海港的船儿的帆”,然而心中一直在幻想和期盼着彼岸的世界。在那抛却残损肉体的灵魂世界,在那“遥远的海上”,会有无边的自由、绝对的纯洁吧。挣脱了今世层层束缚的金子美铃,她的灵魂不再靠岸,而是以诗为帆,远航一百多年,长存于时空之海。
▲图源:《像孩子一样赞美世界:金子美铃诗集》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 书内插图
自愈:以心之灵性获得心之力量
金子美铃的人生走向了黑暗,但是她用诗句将光明留在了人间。在那片寂寞的土壤上,心灵之花奋力破土生长。当光明与黑暗在诗句中交汇,当生与死的渴望纠缠搏斗,那些由悲哀凄迷转向爱与希望的诗歌带给读者巨大的情感张力,让人折服于作者内蕴的勇气、坚毅和力量。那是身处晦暗之中仍毅然选择纯真和美好的勇气,永不麻木、永不堕落、永不丧失自我的坚毅,及在哭泣时微笑,在痛苦时自愈的力量。
美铃的内心力量来源于她天然内蕴的灵性,她善感的童心对世间万物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欣赏,以及巨大的想象力。以这样的心灵观照的外部世界必然丰富动人。而五彩斑斓的世界反过来哺育了这颗心灵,爱抚这个受伤的灵魂。
每次,
我伤心哭泣的时候,
都能闻到橙子花香。
记得有一次,
我闹别扭时,
谁也不来找我,
我从墙壁的小孔里,
观看一群蚂蚁,
一直看到腻。
墙壁对面,
房间里面,
传来了人们的笑声,
每次想起这事,我都会哭泣,
每次这个时候,
我都会闻到橙子花香。
——《橙花》(闫雪译)
橙子花香是一片黑暗中唯一的亮色,唯一的光源。当个体的孤独寂寞隔绝了金子美铃和人世的一切,人世间不再有谁注意她的悲伤,大自然中那些为人忽视的美好却带来了温馨的气息。在闻到橙子花香时,这颗敏锐而纯真的心灵感受到了什么?或许是花香中蕴含的生之光明与快乐,或许是橙花向着橙子生长的朝气和温暖,又或许是生灵万物对自然恩典的感念和喜悦。于是生的气息重新笼罩了她的世界。
▲图源:《全部都喜欢(金子美铃诗歌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书内插图
不管怎么擦,
泪水还是不停往外涌,
眼花中,
我心想:
我肯定是
捡来的孩子吧。
看着睫毛尖儿上
美丽的彩虹,
我心想:
今天
吃什么点心好呢?
——《睫毛上的彩虹》(闫雪译)
抵御悲伤需要什么呢?有的时候只需要一颗纯粹的童心,能够将泪水想象成眼睛的彩虹。由沉浸于悲伤到对生活重新投入具体希望,只需要一个意象的过渡,美铃可以如此轻松地完成转变,这是一个只存在于童心想象中的意象——“睫毛尖儿上美丽的彩虹”。当一颗心灵站在童真的视角向世界做出“看”的动作,并再一次被它所看到的奇妙景象触动和感召,困囿心灵的尘垢瞬间被净化为纯粹的安宁,这无疑是一种独属于诗人的、弥足珍贵的天赋。
童诗:一种感受和思考的方式
“童诗”这个概念和“童谣”有区别吗?对于部分童诗来说,这两个名称或许可以混用。但是,当我们对一个作品做出“诗”的定义,就意味着赋予它在思想和审美层面的深层内涵。它的意义向任何年龄、任何状态的心灵敞开。
如果说诗歌是心灵与世界最坦诚的对谈,那么童诗就更要求用尽量简单的方式叙述内心,让所有人都能得其门径。童诗并非纯粹展现心灵的稚嫩或对世界认知的浅显,而是需要剔除大部分的繁缛庞杂,呈现出最核心的干净和明彻。
因此,童诗是一种感受和思考的方式。金子美铃选择了童诗的方式,希望无论孩童还是大人都可以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停止过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入思考。在她的童诗中,可以读出对人世间的关怀、哲思乃至对世间万物的悲悯。当内心的深刻体悟被容纳于简洁流畅的表达方式中,当意义在诗句的空白间流转,一首童诗就可以变成一个万花筒的入口。不同的心灵望进去,生发出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太阳神的使者,
排好队从天空出发。
途中遇见了南风,
南风问他们去干吗?
一位使者回答:
“我去把光粉撒向大地,
让大家能顺利地工作。”
一位使者看起来很高兴:
“我去让花朵们绽放,
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另一位使者温柔地说:
“我去为纯洁的灵魂们
架一座能攀登的拱桥。”
最后一位使者看起来很寂寞:
“为了创造出阴影,
我也得一同前行。”
——《日光》(闫雪译)
如果去掉诗的最后一段,只看前三段,这似乎是一首歌颂光明和美好的童谣,浅显易懂。然而诗的第四段却将整首诗引向哲思的深度。如果说太阳象征着“纯洁的灵魂们”不断追索的至高价值,那么黑暗的存在就是追求光明的必备条件;阴影的侵扰是心灵历炼自我的必然存在。在了解金子美铃的人生遭遇后,再读此诗,结尾的分量想必更加沉重。一生饱受阴影侵扰的金子美铃,在对此投以思考时,依然选择以成熟而平和的态度肯定阴影的价值,解读的深度让一首童诗的结尾拥有隽永韵味。
图片来源于网络与出版物
微信编辑丨李欣桐
审核丨张志强
原标题:《金子美铃:泪水是眼睛的虹霓,世界是神灵的童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