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电影《河边的错误》平遥首映:“不要理解,要感受”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2023-10-12 20:58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10月11日晚,电影《河边的错误》在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举行首映礼。原著作者余华、导演魏书钧、领衔主演朱一龙、出品人兼总制片人唐虓珲出席活动,并在映后进行了一场“没有答案”的对谈。紧接着,10月12日影展期间,该片在平遥举行了媒体见面会。影片将于10月21日在全国上映。

首映礼现场,朱一龙、魏书钧、余华对谈

电影《河边的错误》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桩吊诡的凶案牵扯出多名嫌疑人,刑警队长马哲(朱一龙饰)被无法言喻的真相不断拨弄,逐渐陷入荒诞、不安和分不清是真是幻的时刻与记忆中的故事。

首映礼上,作家余华表示,自己在电影放映结束后,第一时间拍了拍魏书钧的肩膀,和朱一龙握一下手。“我对他们表示祝贺。必须感谢朱一龙,朱一龙的表演是无懈可击的,你们还能够认出他是朱一龙吗?说实话,《河边的错误》这部小说改编起来是一个陷阱。”

余华回忆说,之前陆小雅导演、张艺谋导演都曾先后买下过小说版权,但最后都不了了之。“(当年)我跟张艺谋两个人讨论了四五天都理不出一点头绪来,他后来转而去拍《活着》了。”

余华认为,魏书钧把电影所处的1990年代的生活质感拍了出来,并认为这是一部“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侦探电影”,“从希区柯克开始,这类电影有一类套路。但这部电影是新的东西,我们旧的经验可能不一定能一下子就抓到它的特质。”他笑言,这是自己第二次观看,“比第一遍看时感觉强烈很多”。

原著小说作者余华发言

导演魏书钧坦言之于小说《河边的错误》,自己第一遍没有看懂。“‘没看懂’不是说我没看明白字面上的意思,而是说我能清楚地看出它是常见的‘食材’,用朴素的手法(‘烹调’),但它呈现出了不一样的味道。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我们的电影改编造成了巨大的难度。”他表示在剧本改编阶段,是从自己的前作《永安镇故事集》找到了突破口,“那里面的导演跟编剧说过一句话,‘这部电影你不要理解,要感受。’我被自己之前拍过的这个片段影响了,收获在于我要放掉对类型侦探小说范式的期待。这对我的剧本改编有很大帮助。”

在10月12日的媒体见面会上,魏书钧进一步介绍了《河边的错误》剧本创作的过程。“这是我第一次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我最初的理解就是如何‘翻译’出小说里的戏剧性,把它摘取过来稍加改编就可以变成电影了。在和另一位编剧康春雷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本身是一部戏仿小说,又沾着犯罪的元素。我们一方面要把里面犯罪的事情讲清楚,另一方面要把它戏仿的观点、味道拿出来,这是一个难点。另外就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跟观众对犯罪类型片的观影经验去做斗争和博弈。”

导演魏书钧

主演朱一龙在电影首映礼上表示,为了演好片中马哲的“癫狂”状态,自己曾去精神病院体验生活。他介绍说这次在人物体验上更多地是感受,“你怎么能把文字对内心的描述呈现出来,让观众感受得到,这是开拍前我面临的挑战。因为这不是部有高爆发矛盾冲突的戏,也没有太多强节奏的表现方式。所以马哲这个角色,我不能通过‘演’,设计一些外化的表演方式去完成。这部戏是顺拍完成的,这一点对我特别重要。开机前我的体重增到160斤,拍完是140斤,我只能用这个过程中生理产生的变化和反应,来展现马哲在整个破案期间所承受的一切,用一种外化的方式,把他从内心挣扎逐渐走向荒诞的感受表现出来。”

主演朱一龙

电影《河边的错误》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就此,朱一龙表示,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自己一直都有胶片情结。“虽然我们也可以通过‘数字转胶’去做出这种效果,但我还是觉得对于那个年代的呈现,要有一些胶片的情怀在里面。里面的那些噪点,偶尔的失焦,可能会让人觉得不那么精致,但结合我们故事却更好地呈现了那个年代的风貌。”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