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平均身高不足1.5米的“袖珍”四兄弟,撑起了一个皮影剧团

2018-10-01 18: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锵锵锵!咚咚咚!咚不隆咚锵锵锵!白色幕布后面,李赛和他三个小兄弟繁忙地操纵着细苇根,手中的影人在他们手里飞速翻转。这4个平均年龄25岁的小伙子,身高却不到一米五。因为个子小,每到登台演出时,他们手中都要拿着比正常尺寸长20至30厘米的皮影杆,即使这样,他们手中的皮影依然能配合着灯光,为观众呈现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面。
粱彭、唐天曜的老家一个家在山西,一个在河北,而李赛和马锋的老家在河南。2008年,李赛跑到北京专门学习皮影戏,在那里,他结识了梁彭、唐天曜和马锋三个小兄弟。
和李赛一样,这三人都是“袖珍人”。李赛说,当时都是十七八岁的年纪,出于对皮影的好奇,又正好北京有师傅专门招收学皮影的徒弟,便从老家到了北京。兄弟四个人在北京一呆就是八年,为了提高皮影技艺,他们还会跑到陕西、河北、山东、湖北等地学习当地的皮影制作技巧。
传统的皮影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缀结合成等基本步骤。李赛说,现在他们到手的皮子都是加工制作好的,可以省去选皮、制皮的部分,节省时间。”传统皮影戏的人物样谱是现成的,但他们筹备新的皮影戏时,按照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形象重新设计绘稿。
图稿设计完之后,梁彭会比着大小将皮子裁剪下来,分解成块。梁彭指着地上巨大的牛皮材料说道:“像这种薄而透亮的成品皮,要用于头、胸、腹这些显要部位,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腿部和其他一般道具上。这样既可节约原料,又能提高皮影质量。”
分解过后的皮子要浸泡在水里,然后出水,进行雕刻。“水温最好是在30°到40°之间,太冷或太热都会让皮子变皱。”
而镂刻怕是最考验耐心的了,梁彭告诉我们,这部分的工作主要交给团里的唐天曜来做。“天天是我们几个人中间最有耐心的,雕工也是一流的。”唐天曜的小名叫天天,粱彭和其他的伙伴平常都是这样叫他。
唐天曜的雕刻刀有十一、二把,“线状的纹样用平刀扎,直线条的纹样要用平刀去推,对于传统服饰的袖头袄边的圆型花纹则要用凿刀,曲折多变的花纹,用斜口刀。”唐天曜的每一把雕刻刀对应雕刻的花纹都不一样。
唐天曜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拜师三个月之后。“正式登台前我们都要考试,几个老师坐在台下给你打分,合格了才有资格演出。到我正式表演那天,看着台下那么多观众,我心里打了退堂鼓,太紧张了。后来观众反响还不错,听到掌声,心里美滋滋的。”唐天曜笑着说。
马锋正拿着唐天曜的刚刚雕刻好的成品,要给皮子上色。他说皮影上色用的颜料也是有讲究的,要用透明度高的颜料,颜色不可混淆,这样颜色在透明皮质上才会色彩饱满。
马锋说:“敷色我一般拿两支笔,一支主色笔,一支水笔。主色笔负责上色,水笔负责晕染。因为这里的色彩种类不多,所以我都是自己配色,再加上点染的浓淡变化,让呈现的色彩效果更加绚烂。”
“学习皮影的第一天,师父让我练习掰杆。就一个最基本的行走动作,我足足练习了一天,练完之后,两个手抽筋了,没有知觉。”回忆第一天的练习场景,大师哥马锋历历在目。马锋比其它三个兄弟入行早,马锋说道:“他们仨刚学时和我的状态是一样的,看着皮影挺好玩儿,其实里面的门道多着呢,耍皮影、做影人没个三四年功夫做不来!”
“用针线将头颅、胸、腹、双腿、双臂、双肘、双手等十几个部件联结在一起。头部包括颜面、帽、须及颈部,胸部上部装置卡口,与胸上侧同点相钉结的有两臂,各分为打下臂两节,小臂下有手相联。”李赛的手刚刚又被针扎破了,他笑着告诉我们,做连缀的时候,把手刺破是家常便饭。
现在最忙的时候,几个人一天要跑5个场。李赛说:“剧场、学校、婚庆、商演、车展这些活动一般都集中在周六日,现在一场演出最低是3000块,能养活我们一个剧团了。”今年他们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皮影文化的传播上。没有演出的时候,几个人会坐下来讨论新戏的剧本,有时候会因为意见不合产生分歧,但他们一致认为不停地交流和磨合才能出好作品。
李赛和马锋已经在河南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他俩希望粱彭和唐天曜也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到时候给他们包个大红包。”在皮影的制作过程中,四兄弟分工明确,但其实他们每个人都可以独立完成作品。到了登台演出时,兄弟四个会齐上阵,不分彼此。小身躯怀揣着大大的皮影梦,他们说每次演出结束,听到台下观众的掌声时,会觉得,一切都值得。

图文/李慧慧 陈欣欣 编辑/球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