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巴以冲突,十部纪录片走近战争真相
10月7日,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对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袭击,连续几日,巴以冲突逐渐升级,上升到了本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截至目前已造成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双方数十年未有的惨重伤亡,而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反击也已造成18万人流离失所。
巴以冲突涉及宗教、领土、历史和权益等多重问题,长期以来也成为全球战略和政治的棋局。今天推荐十部围绕着巴以冲突历史以及战争背景下的被历史洪流卷入战火中普通人的悲情故事,借以真实镜头的捕捉,从各方角度尽量客观地还原历史脉络,感受普通人的命运多舛。
《守门人》(The Gatekeepers, 2012)
被诸多国家默认,“世界四大情报组织”分别是美国中情局、俄国克格勃、英国军情六处,以色列“守门人”辛贝特。
在以色列历史上,情报安全组织“辛贝特”曾有过13任的首领,但在过去30年里,只有六个人有资格统领这个机构。纪录片《守门人》以辛贝特这6位前领导人为主线,讲述了该国1967年之后的历史,以及那些不为人知暗流涌动的故事。在此之前,片中的主人公从未接受过任何采访。
辛贝特(Shin Bet)是一个像天网一样的组织,它不属于军队机构,而是直接听命于国家总统,它作为以色列体制的一部分而存在,被叫做“看不见的盾”。
该片导演是以色列导演德赫·莫雷赫,其灵感来源于2003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战争迷雾》。片中,辛贝特的六位前任领导人以充满自信和挑衅的口吻谈论了以色列的秘密行动、审讯手段和反恐措施。
“我们的胜利就是看着你们受苦。”
战火让平民几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流离失所的状态。而在这些处于机构最高级别的人眼中,未来也是一片黯淡……
《五十年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人》(The 50 Years War: Israel and the Arabs, 1999)
作为两次大战历史问题的延伸,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不只是双方的囚徒困境,同时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催化了中东地区大大小小的冲突和国家兴衰,也对整个国际关系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段历史里的每一个细节,在当下都可以成为我们审视现实的参照。每个人为了生存的努力,都可能构成另一些人的地狱深渊。
《五十年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人》是PBS(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出品的历史纪录片,这家素以中立性为傲的广播公司用多年时间梳理了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冲突。这部片子以少见的中立立场,在双方的表述中呈现了矛盾的两面,呈现了其中人类盲目选择的悲哀。
《承诺》( Promises,美丽天堂,2001)
《承诺》是一部2001年获得奥斯卡提名和艾美奖的纪录片。它从生活在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社区和耶路撒冷以色列社区的七名儿童的角度来看待以巴冲突。
七名小主人公分别为出生在以色列的双胞胎兄弟雅各布和丹尼尔,他们的祖辈从波兰逃到西耶路撒冷;笃信伊斯兰教的巴勒斯坦小男孩马穆,他住在巴勒斯坦区的东耶路撒冷;生活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男孩斯洛莫;居住在耶路撒冷城外犹太老城难民区的巴勒斯坦男孩法拉和女孩姗娜宝;住在紧邻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居住区的以占屯垦区的以色列男孩莫许。
纪录片同时也讲述了犹太裔美国电影制作人B.Z.戈德堡与七名9岁至13岁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儿童会面的故事,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中东冲突。与其把重点放在具体的政治事件上,这部电影只为这些孩子们发声,他们的居住地虽然相距只有20分钟,却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影片从介绍雅各布和丹尼尔兄弟的生活开始。他们每天早上搭乘公交车去上学,雅各布说这是他们每天最担心的时刻,因为公交车站人多,一旦发生袭击便会伤亡惨重,以色列人都担心说不定哪天会不幸搭上“末班车”……
影片最后一部分,导演想让片中的阿拉伯小孩和犹太小孩见面。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的时候,双胞胎言语中带着兴奋和期待,也有小小的紧张。阿拉伯孩子一开始不同意,说着这辈子都不想认识任何犹太人,而导演则握着其中一个孩子的手,说:
“我也是犹太人啊。”
“不,你是美国人,在美国的犹太人。”
“我出生在这里,也在这里学习过。”
“但你不是真正的犹太人,你会说希伯来语吗?”
“我的希伯来语非常流利。所以你看,你现在就认识了一个犹太人。”
“不,你不是真正的犹太人,这不算数。”
“我的家人都是真正的犹太人,所以我也是。”
《感谢上帝,周五了》(Thank God It's Friday,2013)
《感谢上帝,周五了》是一部讲述巴勒斯坦小镇Nabi和它对面的以色列小镇Halamish的日常生活纪录片。每周五、持续三年,Nabi的居民穿过催泪弹和橡胶子弹的阻碍坚持游行到Halamish去。游行让居民和以色列军队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十二月一个周五的游行中, Mustafa Tamimi,一个从Nabi来的年轻人中弹死了。这两个小镇的人会怎么反应?
一年之后,当这部纪录片完成了,导演到这两个小镇举行了放映。双方的反应都被拍下来了,并且作为纪录片的一部分被呈现了出来。
《五台破相机》(5 Broken Cameras,2011)
在2011年,《五台破相机》是有超过15个国际影展争相邀请的超高评价获奖纪录片佳作。
导演利用反讽的方式去记录巴勒斯坦农民孩子成长与乡里抗争的过程,一举拿下了2011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及观众票选奖、2012年美国日舞影展纪录片最佳导演奖、2013年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
2005年,巴勒斯坦的村民埃梅德的第四个孩子出生后,他开始用摄影机记录孩子的生活,邻里也拜托他记录下社区的特别庆典,在他记录的同时,以色列政府开始在他的家乡筑起了隔离墙,这让他的乡亲很愤怒,展开了抗争的行动,带头的正是埃梅德的两位好友。
在记录孩子成长与村民抗争运动的过程中,埃梅德的日常生活逐渐发生改变,逮捕和暴力袭击随时可能发生,推土机推倒了橄榄树……伴随着生命的丧失和无法预计的夜袭,恐慌的气氛弥漫着整个家庭。埃梅德的朋友、兄弟甚至他自己,都陆续地被枪杀或逮捕;摄像机则一个接一个地被破坏,每一台“破相机”都代表了部分历史真相和他自己的故事。最终,埃梅德与以色列电影导演盖伊联手,从破相机和他们的自身经历中取材,创造了这部有生命力的作品——《五台破相机》。
影片的结尾,村民们看似获得了自由,其实依然在以色列的强占之下。他们不过是把隔离墙挪得更远了。
有评论称,纪录片《五台破相机》里所展现出的创伤、绝望和反抗是任何电影都无法复刻的。
《加沙与死亡》(Death in Gaza,2004)
英国导演詹姆斯•米勒(James Miller)纪录片《加沙与死亡》(Death in Gaza)拍摄的对象是几名生活在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儿童。12岁的男孩艾哈麦德,活泼好动,酷爱踢足球,他的生活和其他同龄的孩子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有一天,他的好朋友在他眼前被以色列狙击手射杀,从那一刻起,艾哈麦德彻底改变了,他变得沉默寡言,并且开始偷偷留意附近的一些民兵军事活动,他变得一天比一天激进,整天热衷于和别的男孩一起制作他们用来攻击以色列军队的武器——弹弓。
在城市的另外一边,16岁的娜佳每天都要目睹以色列的军队推倒巴勒斯坦人的家园建立军事缓冲地带,在这个地方,任何一个对以色列进行自杀式攻击的人都会被当成英雄,而孩子们自小接受着来自父辈们的教育——和以色列人同归于尽是种至高无上的光荣。
令人惋惜的是,这部影片也成了战地摄影记者同时也是电影人詹姆斯·米勒的悲剧纪录,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他不幸被以色列军队枪击致死。事实上他只拍摄了电影的素材就在当地殉职,后期编辑是由制片人Saira Shah完成的。
《小巴勒斯坦——围城日记》(Little Palestine,Diary of a Siege,2021)
叙利亚内战期间,大马士革的耶尔穆克地区——数千名巴勒斯坦难民聚居地,曾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后来,叙利亚政府军包围并控制了难民营。本片是一部拍摄日记,是叙利亚出生的导演阿卜杜拉·阿尔·哈提卜(Abdullah Al Khateeb)在2013年到2015年拍摄的巴勒斯坦人在叙利亚难民营的日常生活。讲述了在此期间遭受残酷统治的平民的命运。导演阿卜杜拉·哈提卜就出生于耶尔穆克地区,这是他献给这片坚贞不屈的土地的情歌。
《战斗之村比林:巴勒斯坦的非暴力抵抗》(2008)
这是日本导演佐藤雷欧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位于巴勒斯坦临时自治区约旦河西岸的比林村,由于以色列政府建造的分离栅栏,连水都得不到。在以栅栏为界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村里的人们每周都会对以色列实施一次非暴力示威活动。不仅是巴勒斯坦人,还有以色列人和外国活动家也参加了此次示威,这部纪录片反映了分离栅栏带来的诸多问题。
《占领五十四年》(The First 54 Years,2021)
导演艾维·莫格拉比是2004年成立的“打破沉默”(Breaking the Silence,在以的非政府组织)的创始成员。以现役、退役的以色列军人以及预备役的人员为对象,“打破沉默”为他们提供了一条能够叙述各自在被占领土上经历的渠道,并将这些叙述出版成一本“证言集”,让公众能够更了解自1967年以来的以军占领巴勒斯坦领土加沙地带以及西岸以来的地区情况。而影片也正是在这本证言的基础上打造而成的“占领战略手册”。
其中,带有暴力符号的军事纪录影像在导演的介绍和军人的证言下,交替闪现,这种影像,像是在一种冷静的“挑衅”下,进行着强烈的自我反省。不仅仅是对军事冲突下的道德谴责,其中还拷问了长期迫于服从暴力之后的个人准则,或暴力本身的运作机制。
《耶路撒冷:东西方之间》(Jerusalem:Within and Without,2008)
这是一部2008年PBS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该片记录了圣城耶路撒冷的复杂面貌,一个同时承载着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意义的城市,一个集宗教朝圣、政治对立和各方势力纷争于一体的城市。纪录片反映了不同宗教之间由于耶路撒冷神圣地位而产生的复杂矛盾冲突。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