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闻方法论︱林书记请客
编者按:媒体与往事,大家与回忆,文字里的新闻岁月,新闻里的实践方法,荣耀往昔,启迪当下。澎湃评论部出品。
林克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信息公开网
林书记,林克,1984年至1990年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当时我只知道学校来了新书记,是位30年代末参加新四军的老革命,担任过多所大学的党委书记,对他敬畏有加。当时谢希德老师当复旦大学校长,谢校长是中外闻名的物理学家。但凡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的老复旦人都会怀念林克、谢希德当政期间复旦大学快速发展的黄金岁月。“谢林搭档,天衣无缝”,当年复旦流行的这句口头语,表达了复旦大学师生多么欣赏他俩的和谐组合。
我和林书记真正近距离接触是在复旦大学当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的时候。这个研究中心成立于1985年秋,是林书记一手筹建的,集结了当时在复旦大学人文社科领域崭露头角的10来名中青年教师,包括姜义华、谢遐龄、王沪宁、葛剑雄、俞吾金、程天权、陆德明、杨新宇、张晖明等人,我也厕身其间,号称文科十教授。日后,这批人大多在各自专业领域成为全国领军人物,但在那时,除姜义华老师评上教授,其余都只是副教授、讲师。当时还数我有行政职务,任新闻系副系主任,其余都没有任何“官职”。
研究中心在校工会会议室开会成立。那天,林书记到场,没有什么成立仪式,只是由林书记宣布研究中心成立,然后到会教师各自作自我介绍,最后林书记发表即席讲话,记得大致意思是,复旦大学文科有辉煌历史,名家迭出,但当年名闻全国的教授日渐老去,人才断档。我印象最深的一句结束语:江山代有人才出,重振复旦文科雄风,学校领导对各位寄予厚望。林书记讲完,会议结束,连合影都没有。但就复旦大学发展史而言,这是重要的历史时刻。复旦大学当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是复旦大学第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8年后改建为复旦发展研究院,成为国家级智库,出了一大批成果,涌现一大批人才,撑起复旦大学文科30年的辉煌。就我而言,林书记的这番话激励着我,我心底常常涌动起一股时代担当的豪气,但似乎更增添了对林书记的敬畏。
让我清除对林书记的敬畏而产生亲近感的是日后的零距离接触。研究中心成立之初有个约定,每两星期举行一次例会,讨论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或热点、难点问题。例会地点早期设在复旦大学对面的蓝欣酒店。蓝欣酒店是家小饭馆,只有5、6张小餐桌,最里面有个大间,可以坐10来个人,就成了我们的聚会地点。大家人一到就吃饭,来几个吃几个,边吃边谈。这也是选在蓝欣开例会的原因:人基本可以到齐,时间基本一致。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年轻学子们如饥似渴地读书,形形色色的论坛,没日没夜地讨论,没完没了地争论。中心聚会,从端起饭碗那一刻,讨论就此开始。大家敞开心怀,各种新主张、新见解都开诚布公,争得面红耳赤是常有的事。每次聚会,林书记基本都来,但因为有会,常常8点左右才到。他一到,先会悄悄问我:现在讨论什么?那不是因为他和我特别近,而是因为我基本不参与讨论,只是静静听、记笔记。这些话题当时已远远超越了我的专业知识,好多概念都不懂,我怕一开口就是外行话。待到明白讨论的话题,林书记也不知不觉加入讨论之中。
尽管林书记一再声明,在中心研讨活动中,他只是普通一员,和大家平等交流,可以公开反驳他,千万不要把他当领导,否则他就没法发言了。但他毕竟是大家非常敬重的校领导,纵使与他有不同看法,说出来也很婉转,直到有一次爆发争论。林书记和一名教师有截然不同的见解,争论到激动时,那名教师高声喷出一句“你的意见误导中国!”大家一下子都愣住了,全场突然静止。那名教师也意识到不礼貌,连忙道歉。林书记喝口水,平静地说了一席话:“参加你们讨论,大家不把我当领导,当作平等一员,是我特别高兴的事,也是我乐意参加你们讨论的原因。继续讨论,我继续胡说。”满场哄笑,小风波过去。
在中心活动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争论,还有林书记两次请我们吃饭。第一次是1986年冬,在新江湾城宝隆酒家,这是自“中心”成立以来,林书记第一次正式请大家吃饭。当时宝隆酒家还不像现在那么豪华,外表看上去很普通,但菜肴很丰盛。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林书记要请吃饭,反正一上桌,大家开始高谈阔论,也像以前那样争论不休,2小时的饭局很快过去。临结束前,林书记用筷子敲一下饭碗,让大家安静下来,用眼光巡视了一下大家,然后缓缓地说了一句话:“大家不要受外界干扰,坚信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不会改变,继续做好我们的研究工作。”这几句话一出,我立马明白林书记请我们吃饭的用意。林书记的这番话,要让大家保持清醒头脑,继续正常的学术讨论。林书记没有明说,但这批年轻学者都是明白人,一听就懂了。所以,姜义华老师代表大家表态:“请书记放心,我们一定会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林书记灿烂一笑,知道大家听明白他话里的含义。
林书记第二次请客是时隔八年,1995年春,在复旦大学工会食堂里举办。通知上只说是小叙,但请帖上特别注明:尽可能带上夫人和孩子,也欢迎爸爸妈妈们参加。这是什么聚会?每个人都不明就里有点发懵,入座以后问的第一句话都是:“今天为什么聚会?”谜底很快揭开。聚会一开始,林书记就站起来讲话:“今天我请客,给几位教授过50岁生日,程天权、谢遐龄、李良荣、葛剑雄,他们都生于1945-1946年,周振鹤大几岁,凑在一起过生日。”噢!原来是生日宴请。林书记居然记得我们这一批人的年龄和生日!但更精彩的在后面,在一片祝福、干杯后,林书记再次发言,他指着谢遐龄教授的儿子问道:“你知道你爸爸是干什么的?”“是教书的。”谢遐龄儿子答道。“那你爸爸有什么成就?”谢遐龄儿子一下子就蒙了。“你不知道吧?那我告诉你。”林书记说,“谢老师是中国哲学领域顶尖的学者,他到外校公开讲座,几百人的礼堂挤了千把人。他是哲学才子。”谢遐龄孩子还在读小学,他似懂非懂对他爸爸说:“爸爸,你这么伟大,我敬你一杯。”全场掌声雷动,谢遐龄眼含热泪。林书记指着葛剑雄说:“葛老师接过他导师的衣钵,目前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领军人物,对中国历史地理变迁如数家珍。”说到我时,他对着我的夫人说道:“李老师落笔成章,倚马可待,我在多所大学当过领导,有李老师那样文笔的教师,没见过几个。”然后一一点名周振鹤、程天权等人的“丰功伟业”。我一下子明白了林书记请客的用意,他借着给我们这批人过生日的名义,要把我们的“丰功伟业”讲给家属们听。因为我们这些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很少顾及家务,夫人、孩子难免有些抱怨之声。林书记给我们这帮中青年教师解套,让夫人、孩子们更多地了解、理解我们。
我入职工作50余年,参加过无数次饭局,但林书记两次宴请,饱含深情,满含深意,让我难忘。
后记:2023年10月8日上午,复旦大学思想与文化研究中心成员,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原党委书记程天权回母校,邀请研究中心的伙伴们重聚复旦发展研究院。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年活力四射的青年才俊,现在都已两鬓斑白。回首往事,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重现眼前,大家不约而同深深怀念林克书记。程天权一再说:“林克书记是真正的政治家、教育家。”
今年正好是林克书记100周年冥诞。我没有能力全方位写出林克书记辉煌一生,谨以此小文纪念林克书记,感恩他对我们这些当年的复旦文科中青年教师的提携、引领、教诲。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