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兰闺喜事》:古代版“搞笑一家人”
《兰闺喜事》是一部大大高出平台预期的剧集。从体量与阵容来看,《兰闺喜事》的评级顶多是A,但从第三方平台的有效播放数据来看,《兰闺喜事》的播出效果是妥妥的S+,甚至比当前市面上一些有大牌明星参与的大制作剧集效果还好,平台上的拉新数据也相当不错。这固然说明了喜剧赛道大有可为,也佐证了《兰闺喜事》确实有两把刷子。
剧集讲述的是,古代背景下“搞笑一家人”的故事。守寡18年的杜如玉(刘琳 饰),有着四个到了适婚年龄的闺女,杜如玉一门心思为四个女儿寻好人家,奈何四个女儿的姻缘还没到,让杜如玉非常头疼。
杜如玉(刘琳 饰)
四个女儿性情各异,翅膀也都硬了,时不时让杜如玉气得够呛。大女儿春锦荣(韩云云 饰)已经三十岁,如果婚姻还没着落,官府可是要收税的。奈何,春锦荣八面玲珑也眼高手低,非富贵家庭不嫁,相亲无数至今未成。
春锦荣(韩云云 饰)
二女儿春佩兰(李嘉琦 饰),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家务活基本都是她在做,她也是春家四姐妹里看起来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杜如玉对二女儿最放心也最不放心,放心是因为她太懂事,不放心是因为她太懂事,很容易吃亏。
春佩兰(李嘉琦 饰)
三女儿春半夏(吴佳怡 饰),博览群书、刚正不阿,也有点脱离实际的“书呆子气”。
春半夏(吴佳怡 饰)
小女儿春可灵(厉嘉琪 饰),满脑子侠客梦,路见不平、行侠仗义,却也因为天真稚嫩,时不时就惹出祸端……
春可灵(厉嘉琪 饰)
五个女人凑成一台好戏。老妈与四个女儿不一样的个性,不一样的价值观,只要坐在一起吃饭很容易就唇枪舌剑,你说我我说你,言语之间形成有趣的交锋。
姐妹斗嘴
一家人又始终有着相亲相爱的温情底色在,尤其是当家庭或家人处于危急关头时,她们同仇敌忾、彼此支撑,诠释了家人的意义。是搞笑一家人,也是温情一家人。
温情一家人
演员也表现得很好。挑大梁的几个女性演员刘琳、李嘉琪、韩云云有精湛的喜剧表演功底。尤其是刘琳和韩云云,剧中的角色个性相对“外放”,演员表演时既适当夸张又保持准确,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发挥出很好的喜剧效果。
春锦荣模仿着母亲碎碎念,表情动作几乎是一模一样
客串卖菜摊主的锤娜丽莎,出演春锦荣闺蜜董小小的周英俊,戏份不多,但一出场就有笑果,浮夸得恰到好处。
春锦荣的闺蜜董小小(周英俊 饰),给春锦荣炫她新的耳环
《兰闺喜事》既保留情景喜剧的部分特色,它也具有区别于传统情景喜剧的地方。即,它虽然采用章回体结构,却不是情景喜剧常见的单元剧形式——单元可以独立存在,集与集之间不必然存在逻辑上的关联,也不必然存在一个统摄全剧的主题。
《兰闺喜事》全集始终有一个主题——“嫁女择婿”,几乎每一章回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这让剧集连贯性更强,剧情更为集中紧凑,观众的沉浸感更好,追剧黏度也越强。
很多情景喜剧并非不想要有一个具有统摄力的主题,只是在创作实践中,既要确保引人发笑这个第一要务,又要让剧情始终“围绕中心、顾全大局”,难度系数很大,很多时候为了好笑只能让一些单元剧情发生偏离,到最后再拉回来。就比如《鹊刀门传奇》虽然有一个侠客对阵奸宦的大主题,但很多单元与这一主题没什么关联。观众的审美预期里已经接受了情景喜剧“碎片化”的特征,只要足够好笑。
《兰闺喜事》既好笑又主题集中,这是它播出效果那么好的关键原因。主题之所以这么集中,是因为编剧充分结合了民间文学中“嫁女择婿”主题的创作经验,这一主题本身也有相当庞大的受众基础。
我国的民间戏曲中有大量涉及“嫁女择婿”的作品,它们是古代“才子佳人”的变体,故事常常建立在阴差阳错的基础上——比如抢亲,嫁错郎,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由此造成了一系列喜剧的反差。最终的“有情人终成眷属”,既与婚嫁的喜庆氛围相对应,也契合民众大团圆的心理。后来有些戏曲电影就把这些故事搬上银幕,比如《抢新郎》《王老虎抢亲》《三看御妹刘金定》《三凤求凰》《三笑》,等等。
《兰闺喜事》是对古早故事类型的重新演绎。在“嫁女”这一条线上,剧集刻画了以四姐妹为主体的群像,写出她们的可爱之处。
“择婿”是剧情的主体部分,也是笑点的主要来源,四个女儿与四个女婿也就形成了丰富的人物关系,制造出各种出人意料的包袱。
比如二姐春佩兰的官配路不平(任豪 饰),他鬼使神差进入春府之后,迎来的就是一趟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渡劫之旅。又是头部被夹流鼻血,又是双手被夹差点断手,又是吃了下了耗子药的包子,又是被匕首插入胸部……“真的很难杀”。他的每一个坎儿都是观众的笑点。
路不平(任豪 饰)饱经磨难
笑点的另一来源是“差势”,观众比角色知道更多,角色因为信息差会错意了,一直在出糗而不自知,观众乐呵呵地看着角色出丑。
比如春锦荣一直误以为世子(昌隆 饰)喜欢她,世子在讨好她、勾搭她,她自顾自地小鹿乱撞、心花怒放,而世子这边一直是懵的状态。两个人的理解错位,误会连连,趣味不断。
两个人对“船”的理解完全不同
“嫁女择婿”作为一种喜剧套路,很成熟也很好用,为什么如今的影视题材很少呈现?
这与时代价值观的变化相关。古代的“嫁女择婿”故事,基本上是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传统理念的演绎,在当下它们都是创作的“雷区”。哪怕《兰闺喜事》放置在一个架空的古代背景中,极力规避“男尊女卑”的逻辑,但春锦荣的“恨嫁”,四姐妹最终择得良婿,也遭到一些观众的批评,认为剧情是在“催婚”,是在强化女性必须结婚的理念。
杜如玉为几个女儿的婚事发愁,“嫁女”如今是有风险的主题
这也是当今喜剧创作很难的一个缩影——冒犯的边界很难把握。如果冒犯强者,观众都能接受,比如剧中的女婿们都一度被整得很惨:路不平是武林盟主的儿子,结果一直被当作下人使唤;世子嚣张跋扈惯了,结果被春家姐妹又是各种甩巴掌又是各种拿捏……既冒犯男性、削弱“男尊”,又成功制造了笑点,观众看得很爽。
喜剧不能冒犯弱者,不能将快乐建立在弱者的伤口上,比如一些喜剧作品如果以人的身体缺陷为笑点,观众已经笑不出来了。但不能冒犯弱者,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小人物、对普通人身上的一些“劣根性”进行揭示和批评。比如剧集对春锦荣的虚荣拜金,她和塑料姐妹董小小之间的攀比进行善意讽刺。编剧并没有让人物显得讨厌,只是挑明人们内心中一些不好意思宣之于口的隐秘欲望,一些普遍的人性弱点。
尤其是,当角色的一些选择无形中“冒犯”了观众所遵从的正确的价值观,观众也不妨尊重这种不同。只是,如今很多观众并不愿意。
比如剧中春佩兰一直默默无闻地为家里付出,有的观众就认为全家人都在“盘剥”春佩兰,剧情把春佩兰的付出塑造成心甘情愿,这是“三观不正”。
家人经常使唤春佩兰做事
但我们确实不能否认“家和万事兴”在民间有庞大的心理基础,“为家庭付出”是很多人幸福感的来源,它并不必然就是“牺牲个人”。何况剧集也经由春佩兰生日时的“先抑后扬”,呈现了家人对于春佩兰的爱。
家人对春佩兰的爱也是真的
喜剧要自由生长,得益于观众给予喜剧的“冒犯”更宽容的氛围,不要先入为主地拒斥某些主题,不要有太多严苛教条的价值判断。“嫁女择婿”乍一看很容易在三观上惹怒观众,好在《兰闺喜事》没有这样的包袱,或者也有但它还是拍了;事实证明,传统的喜剧范式仍然是管用的,剧集获得了“泼天的富贵”。
当然,《兰闺喜事》远不是完美的。就跟民间的“嫁女择婿”故事一样,剧中人物之间的感情关联非常牵强,莫名其妙就看对眼、莫名其妙就爱上对方,良婿们一个个非富即贵(一个皇子一个世子),一切都是功能性的情节,一切都是民间传统的俗气妄想,为的是走向“攀上高枝”“终成眷属”这一给定的喜庆大结局。
瑕不掩瑜,《兰闺喜事》还是适合作为下饭的电子榨菜。如何利用和转化传统的喜剧范式,《兰闺喜事》也给后续的喜剧创作带来些许启示。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