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陆元敏:泛着银盐光芒,一种可贵的视觉体验贯穿苏州河

许海峰
2023-10-11 18:03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苏州河》是陆元敏的代表作之一,大部分照片拍摄于1991-1993年,那是他将摄影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高峰的开始。陆元敏生性敏锐、觉悟。此前,他也拍花,拍草,拍沙滩,拍月亮。某日,伊一觉困醒,忽地开窍。从《苏州河》到《上海人》《恍惚间的上海》以及最新画册《在身边》,一个个专题,一本本画册,让人叫好。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这个好,是实实在在的好。

有一种好来自于获得各种奖项的证明,还有一种是来自口碑的肯定。陆元敏得过一个沙飞摄影奖,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奖项,除此之外,得奖与他缘分不深。时常,在一众年轻人中间,听到他们谈及陆老师的照片对其摄影的启迪和引领。这是两个彼此不相识的人,在面对一张照片时产生的心电火花,一种精神上的交往。所以,他的忘年交甚广甚远。我有幸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与陆老师一道,或骑脚踏车,或信马由缰在苏州河的两岸闲逛,见证了这批苏州河照片的产生过程,也记录下了陆老师推着脚踏车出现在乍浦路桥上的身影。那一日,我们约好在乍浦路桥上碰头,他挎着黑色相机包,上身穿细条纹衬衫,着西短,白袜子,黑皮鞋,笑盈盈俯身推着车走来。

1996年9月,陆元敏在乍浦路桥上。 许海峰 摄影

关于苏州河,陆元敏曾跟我说,“以前家里留下来一本国外杂志,其中有一张像苏州河一样不宽的河流照片,老老实实拍下来,没啥技巧,特别的好。”他又讲,“50毫米标准镜好是好,但是很难拍得好,最好35、40毫米小广角,这两个镜头最接近人的视角。”讲这话是在30年前,那时候随着照相机生产技术的发展,超广角格外流行。

彼时,苏州河潮起潮落,川流不息。立在岸边,近处可以看见小朋友大踏步地行走在防洪墙上,没人担心她会失足掉下河。眼神滑下去,船老大的女人坐在驾驶舱里结绒线,她偶尔抬头望一眼在船头玩耍的儿子,同样她也不担心儿子会落在水里,因为,老早就一根绳子搏好在他腰间。边上,一艘盖着墨绿色油布的铁船擦肩而过,到了桥下,突突突的放出一股股浓重的黑烟,引来桥面上几个人头黑影转过身来,黑影越聚愈多,感觉要出事情的样子,船上的狗也开始狂吠,气氛紧张起来,好像传来声音讲“这记要闷桥了。”船左晃右动,一歇功夫,船竟然穿出乍浦路桥洞,黑烟散去,人头散去,远处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开始清晰起来,电视塔边上,上海另外的“两件套”那时候还没起来。金茂大厦要到1997年8月才结构封顶。今天,立在同样位置,没人没事走在防洪墙上,河浜当中除了偶尔走过一二艘新开的观光游船,要么就是垃圾船清扫河道,水面打扫得清清爽爽,也使得人在岸上投送出去的眼神没地方可以停一停,歇一歇,心里莫名有几分不安,甚至怀疑苏州河是否被疏浚拓宽过。最终,眼睛盯上老远的上海三件套——明信片一般光鲜,数码相机按下的快门,到底不一样,好像在这光鲜上又塑封了一层膜,擦蜡刮新。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回望30年前陆元敏带来的这些苏州河照片,给人的感受是黑擦擦,又明晃晃。这恐怕不仅是黑白胶片带来的视觉效果,或者说魅力,也是苏州河自近现代以来留给公众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心理。在陆元敏这里,苏州河“辰光好像停牢了一样”。他要把“停牢的时光”捉住,他甚至还想把河浜边上的牙膏车间、草纸车间、面粉车间、轧钢车间的气味和响声弄到照片上,这下有多咂劲,多闹猛啊。

相机在此刻记录下来,不仅仅是为了作为一种证据存留的凭据,而是对于日常生活的提炼和评价。陆元敏到了苏州河边上,会敏觉地穿梭在人流中,突然之间举起相机并果断按下快门,然后闪退走人。摄影师的一次偶然介入,什么也没有被改变,时间平静流淌过去,日子照旧,但是,又似乎确实有些东西不一样了。苏珊·桑塔格说,“照片不只是存在的事物的证明,而且是一个人眼中所见到的事物的证明,不只是对世界的记录,而且是对世界的评价。”今天我们再看这些苏河旧影,也许有人在寻找过往的场景拼接,也许有人深陷记忆黑洞。一种怀念、感慨在心头升起,微澜波动,如这条河流横穿身体。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苏州河》,1991-1993年。 陆元敏 作品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Rhoads Murphey)曾写过一本书,名为《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Shanghai,key to modern China)。上海的现代性获得的整个过程从一百多年前苏州河两岸的大规模工厂生产交易劳作的过程开始,通过河流的运输功能,抵达它想要去的地方,这是苏州河之于上海的重要性。这种显而易见的重要性对于摄影师是绝好的创作对象,陆元敏是幸运的,顺应自己的秉性,他回避了宏大叙事,有的只是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每天上下班途经牙膏厂时,他闻到了工厂飘出来的留兰香味道,在经过三官堂桥鸡鸭交易市场,从闹哄哄的声响中,听见生活之声,上海之音。 

河水不语,照片不响,唯快门声响起,河流在阳光下,白光闪烁,就像银盐照片泛着光芒,一种可贵的视觉体验贯穿苏州河。

展览海报。司恒 设计

作者系澎湃新闻记者

 

    责任编辑:沈关哲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