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约翰·卡普托:诗学的起点——无头黑格尔主义

陈龙
2023-10-11 14:54
专栏 >
字号

《约翰·卡普托的“事件诗学”研究》,陈龙 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3年5月

在当代西方思想界,美国的约翰·卡普托(John D. Caputo)被公认为克服形而上学(亦作“克服本体—神学”/“克服本体—神—逻辑学”的最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是当代最顶尖的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研究专家,更被誉为“最重要的美国欧陆后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在英语世界中最具影响力和最值得信任的发言人之一”,当代欧陆宗教哲学的“祭酒”,欧陆哲学之“神学转向”的三驾马车之一。

卡普托认为,现代性本质上是黑格尔主义的产物,对黑格尔的回应与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存在着密切关系,后现代主义不是反黑格尔主义,而是解构黑格尔主义。卡普托对黑格尔、蒂利希、伽达默尔、利科的思想正是采取了这样的态度。事件诗学的建构,离不开对黑格尔的“表象”、蒂利希的“象征”乃至伽达默尔、利科等人相关概念的解构。解构黑格尔主义,或者说,对黑格尔主义采取“反向”读解,乃是诗学的起点,包括两个方面:(1)凸显黑格尔主义所主张的宗教之“表象”特性;(2)解构黑格尔主义所执着的“绝对精神”、辩证法、“概念高于表象”。也因此,卡普托称自己的立场是对黑格尔主义的“斩首”,是那种解构黑格尔精神哲学体系的“无头黑格尔主义”“没有概念的无头黑格尔主义”“没有绝对知识的黑格尔主义”,指出这是他与黑格尔背道而驰的转折点。精神哲学应当被事件诗学取代。

若将此置于西方现代思想光谱中,卡普托“无头黑格尔主义”的解构立场可以得到更为充分地显现:

(1)尽管卡普托并非最先使用“无头黑格尔主义”一词的人,美国学者阿兰·辛格此前曾用该词指代那种剥离了辩证法目的后的黑格尔主义,旨在将主体建构为一种“行动”,然而,与之不同,卡普托的“无头”是要用“事件”去解构“主体”,不是将主体恢复为行动的主体(“施动者”),而是将“行动”解构为回应事件的“述行性”。

(2) 哈贝马斯将“无头的”理解为缺乏理性的狭隘盲目,批评“无头渐进主义”是违背了世界主义精神的短视表现,也是酿成欧洲政治社会危机的重要肇因,阻碍了欧洲的融合。哈贝马斯仍然在“未竟的现代性事业”中讨论“无头”。与之迥异,卡普托的后现代“无头”不是虚无主义的表现,而是批判现代理性主义,要剔除“概念”的主宰地位。

(3) 卡普托将自己对黑格尔主义的解构,比喻为“斩首”,显示出他实际上在用人体比喻黑格尔的哲学体系,用头颅比喻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谱系中,这种形象化的譬喻立刻让我们想起了乔治·巴塔耶笔下的“无头者”形象。事实上,巴塔耶的“无头者”替代了尼采的“超人”,直接针对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现代哲学精神,尤其是当时科耶夫所竭力推崇的黑格尔。无头者逃离了他的头颅,拒绝某种领导者的统领,巴塔耶虽然受到科耶夫对黑格尔的读解影响,但是又努力克服这种影响, 反对黑格尔的辩证法, 拒绝将和解或综合作为终点,用绝对精神来禁止与主宰一切。

而“无头”也让我们想起了拉康在批判现代性哲学时所提出的“无头主体化”,即“没有主体的主体化”。实际上,卡普托一直反对齐泽克对拉康的黑格尔式解读,并且由于拉康的“实在”概念容易被黑格尔主义读解为“绝对精神”,故而卡普托还特别用“超实在”替代“实在”,抵制拉康的“想象—象征—实在”结构被齐泽克等同于黑格尔辩证法的三段论,借此对黑格尔主义的读解予以“斩首”,从而将拉康从黑格尔主义的阴影下解放出来。

在批判现代主体主义和解构黑格尔体系的立场上,以“无头”为中介,巴塔耶、拉康与卡普托达成了某种契合。

同时,巴塔耶的“无头”也被用于对共同体的理解,借此解构以同一性为核心的现代共同体观念。巴塔耶的“无头的共同体”否定“恺撒式统一”,反对以某种领导一切、主宰一切的头颅来构筑共同体,拒绝“将一种强迫性的价值赋予共同体生活”。巴塔耶追求真正的“普遍共同体”“分解和排除”所有特定意识形态的共同体。

“无头的共同体”深刻透露出后来备受推崇的“缺席”观念,与“没有共同体的共同体”一道被布朗肖、南希、德里达等后现代思想家接受和进一步发展。卡普托的共同体观念不仅处于这一思想谱系中,直接受其影响,而且反对黑格尔的共同体观念,属于“无头黑格尔主义”的构成部分。

由此,卡普托的“无头”与巴塔耶的“无头”建立了一种既隐秘又显白的思想联系,共同表达了对现代思想的批判。“无头”不等同于上帝之死、人之死,而是代表着对旧有形而上学的解构,正如巴塔耶对黑格尔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重新的创造,无头黑格尔主义也是要重新打开黑格尔。

因此,梳理卡普托如何解构黑格尔主义,不仅为理解“诗学”的基本内涵奠定了基础,而且有助于揭示卡普托的“诗学”为何从最初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概念,反而在逻辑上必然最终会走向责任诗学、政治诗学乃至宇宙诗学,从而最终凸显事件诗学的方法论意义。 

(本文转载自《约翰·卡普托的“事件诗学”研究》,陈龙 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责任编辑:韩少华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