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世界精神卫生日|儿童青少年心理之“困”,治疗突破口在家庭
2023年10月10日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近年来儿童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就诊人数也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在我们医院的儿少心理门诊,就诊量比两年前翻了一倍多。”上海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发展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陈发展介绍,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度逐步增高,过去,家长往往有顾虑,不愿意带孩子来看精神科,也不愿意正视孩子有心理问题,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来求助医疗机构,另一方面也与当前整体的社会环境与各方面压力有关。
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病房,陈发展看望治疗中的患者。 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 供图
陈发展还关注到一个现象,在其门诊内,家长求助最多的就是孩子厌学的问题,而青少年患者群体发生自我伤害的比例较5年前有了明显增长,“5年前,我们接诊的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方面,如焦虑、情绪不稳定、抑郁,而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表现在行为方面,青少年出现自我伤害的比例逐步升高,需要我们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而改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可以让90%的孩子心理问题得到改善。”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蔡军透露,当前,为了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在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上海从去年起在全市16个区开展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建设,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对儿童精神科医生开展广泛的培训,同时与教委合作,成立全市层面的心理咨询热线,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开展工作。
他表示,当前,上海有近20家医疗机构开设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除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外,儿童心理门诊在区精神卫生中心也做到了全覆盖,此外还有综合性医院如新华医院、东方医院等都开设了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去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的第二个儿童精神病房也已经开设出来,以此来满足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的需求。
位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的第二个儿童精神病房。
现状:在校学习问题以及人际交往问题较为集中
10月10日,在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线上线下主题宣传活动中,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透露了一组数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6-16岁学校人群中,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是17.5%,但得到合适诊断和治疗的青少年比例不到20%,社会交往、生活方式、饮食睡眠、活动空间不足、学习压力过大等都是造成青少年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市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张浩表示,大约有一半的精神健康问题在15岁之前就会暴露,四分之三的精神疾病患者第一次出现精神症状是在24岁之前。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副书记蔡军同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已成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干预,不仅会影响其身心发育、学习和社会功能的发展,还会迁延到成年,影响其一生。
蔡军进一步表示,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运行两年来,共接听10万余通求助电话,青少年相关主题来电占13.5%,来电求助的青少年群体中,初高中人群较为集中,他们大多遇到的是心理情绪问题,其中在校学习问题以及人际交往问题较为集中,初中偏重学习问题为主,高中则偏重交友、人际关系问题较多。
上海市心理热线962525管理人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医生金金告诉记者,在这些儿童青少年面临的家庭问题中,大多是家庭矛盾,譬如父母感情破裂、单亲家庭等,家庭贫困也会给青少年群体带来心理健康问题,这常常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而在学校环境中,儿童青少年除了学业压力能带来心理问题,还有人际关系的处理,如被同学排挤、很难融入学校环境、不愿意交流、抑郁焦虑等。
“在这些群体中,还有一部分人存在自我伤害,往往是他们到了情绪的边界点,认定父母不管他们了、父母无法理解自己、自己也无法与父母有效沟通等等,这些原因导致他们最终出现了自我伤害行为。”金金说。
位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闵行院区的第二个儿童精神病房。
专家:青少年自伤行为逐步升高,最常说的词是“烦”
在临床一线,近年来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显现则更为突出。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医师陈发展深有感触,“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的就诊人数呈现极速上升的趋势,目前在我们医院的儿少心理门诊,就诊量比两年前翻了一倍多。”
陈发展介绍,来其门诊就诊的人群中,一类是发育问题,多为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另一类是情绪障碍的患者,占据80%,这一类患者群体近年来比例也在逐步升高,这也与家长的健康意识有着极大的关系,包括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主要表现是厌学,这是家长带孩子来求助最多的问题。
“相比5年前,我们这里的就诊人群特点出现了一些变化,5年前的就诊患儿大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问题居多,以情绪表现为主,如今以厌学、自我伤害的比例增多了一些,这些多以行为问题为主。”陈发展进一步表示,在我的门诊中,自我伤害的青少年近两年大幅增加,这成为当前不少家长面对的问题,“这类人群最常说的词是‘烦’,最常见的自我伤害是切割伤,最多的地方是四肢,与家人冲突最剧烈的问题是学习和手机。”
陈发展解释说:“他们伤害自己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想死,这种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这些烦躁又自伤的青少年背后最常见的医学问题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这个常被精神科医生忽视的心理疾病,如暴风骤雨,让家长无助,让医生无奈。因为没有药物可以有效治疗这个疾病,‘情绪不稳定’和‘自我伤害或自杀’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两个最具冲击力的症状,家长惊慌失措、疲惫不堪,甚至专业心理工作者也无力招架。”
陈发展遇到过一个病例,一名正在读初一的女孩子,在几个月内表现得烦躁不安,容易委屈和发火,动不动就伤心流泪。女孩没有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任何人,直到有一次崩溃时,用美工刀在手臂上划出鲜血淋淋的印记。这名女孩子还曾在课间再次用刀片划向自己,被同学发现,报告了教师,教师叫来了家长。
在陈发展的诊室里,女孩的妈妈大声呵斥女儿,带着心疼,又带着愤怒。但这名女孩玩世不恭地抬起头说“你们除了骂人还会说什么?根本就不理解我!”
陈发展进一步解释,这些表现出自伤行为的青少年,其实渴望的是得到一段被关注的关系,希望被理解、被重视、被认可,或是得到父母的认可,或者是用伤害自己的痛苦去缓解另一种“不被父母或别人理解”的痛苦。再比如,他还遇到过,一个与男友分手的女孩,常常反复将自己受伤的照片发在朋友圈,这名女孩其实是在发出“呼救”信号:到底还有没有人在乎我?
“这样的动机在青少年时期最为常见,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急速发展,他们渴望获得像成年人一样的尊重和自由,但是在社会层面又被当成孩子。他们最讨厌听到的话是‘我是为你好’、‘你还小’,伤害自己的行为有时候是为了向同龄人或者成年人宣告‘我很勇敢,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以显示自己的成熟和成长。家庭和学校要给青少年充足的成长空间,好好欣赏和关注他们每一个看起来绚烂多彩的行动和计划。”陈发展强调。
解决:家庭和亲子关系改善,90%孩子的情绪问题可以缓解
陈发展指出,在其接触过的儿童青少年患者中,经过药物治疗,或是通过家庭治疗、亲子关系改善,90%的孩子情绪问题可以得到缓解,最终都可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回归学校和家庭。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汇院区内设立的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
他曾治疗过一名初中生,到了学校就会出现胸痛,妈妈也觉得孩子很糟糕,在学校无法完成各类作业,孩子去医院就诊时做了各项检查也无济于事,身体反复出现不适,且表现得越来越弱。
通过心理咨询门诊,陈发展了解到,在这名孩子的家庭里,其父母的冲突表现得很强烈,他生活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孩子从小由外公外婆带大,而孩子爸爸和孩子外公的冲突很大,但妈妈考虑到家里需要老人来照料,如果将老人送回老家,又会被说“不孝”,孩子爸爸也觉得在家里没有地位,什么都是老人说了算,持续处于这样的家庭矛盾中,而这种矛盾最终被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孩子因此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非常痛苦。
“孩子反复身体不适,可能是家庭‘病’了。”陈发展强调,孩子的神经系统和心理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在遭遇心理压力时,会导致自主神经过度激活,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胃肠道蠕动减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一系列变化。如果反应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身体机能会发生相应的病变,从而产生心身症状。常见的心身症状表现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等,如头痛恶心、耳鸣失眠、心慌胸闷等,“针对一些孩子,一定要经过家庭治疗,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最终才能得以解决。”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医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心理科主任医师程文红同时表示,在出现家庭冲突的环境中,孩子处于情绪端,父母则处于理智端,孩子会觉得“我的痛苦你看不到”,父母觉得“你的行为是不好的”,任何话语都被当作“说教”,双方因此就会发生冲突。
“这时候,最有效的建议是需要我们的父母信任孩子。”程文红表示,“在临床上,我们看到很多来就诊的孩子,其实他们都很希望得到关注,被爱、被理解,这是人的一个基本心理需求,只不过遇到挫折时如成绩不理想、学业跟不上等,孩子就会出现不同的反应,这时候,家长要信任自己的孩子。
程文红强调,在她接触过的孩子中,他们不会愿意自己变成一个坏孩子,当父母想要批评他们时,要先停下来思考下,自己是否了解孩子,去关注孩子为啥会有一些负面情绪和极端行为,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基于这个出发点去考虑,再去找矛盾症结所在,双方一起讨论如何解决,最终作出判断,或许才是真正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办法。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