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戈尔丁的著作已由格致出版社出版

2023-10-10 20: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0月9日,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因为增进了我们对女性劳动力市场结果的理解”而独享此殊荣。

戈尔丁是哈佛大学经济系首位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重要的劳动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美国经济学会前主席(2013—2014年)。她的研究涉及广泛主题,包括女性劳动力、收入的性别差距、收入不平等、技术变革、教育、移民等。她曾经“因为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特别是她对女性以及性别薪酬差距的分析”,获得2020年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最终折桂诺奖并不让人意外。

戈尔丁的经典著作(与她的丈夫劳伦斯·F.卡茨合著)《教育和技术的赛跑》由格致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回顾了美国劳动力在20世纪的变迁,细致梳理了男性和女性在劳动参与上的差异、该差异随时间的演变趋势,以及背后的社会根源。

美国在20世纪实现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经济霸主。与经济持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贫富差距的大起大落。在20世纪前四分之三的时间里,美国的贫富差距持续缩小。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的经济不平等重新爆发,直至21世纪初。今天美国的贫富差距,重新又回到与20世纪初持平的程度。是什么造成了美国经济不平等在前后两个时期迥然不同的走势?

本书认为,技术变革与教育这两股力量的角逐,决定了经济体中贫富差距的走势。技术变革会提高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提升他们的工资溢价;而教育则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者的供给,降低他们的工资溢价。在技术变革与教育进步之间,存在着一种类似赛跑的关系,两者之间的相对领先和落后,决定着收入不平等的演变趋势。

在20世纪前四分之三的时间里,美国受过教育的工人的供给不断增长,而同时期的技术进步也导致对他们的需求持续上升,但是前者快于后者,使得实际收入的提高伴随着不平等的减小。但是,在20世纪最后20多年里,形势发生了逆转,造成美国不平等现象急剧恶化。换言之,在20世纪前四分之三的时间里,美国的教育跑在技术变革的前面;但是到了20世纪后期,教育在这场赛跑中却落在了技术身后。最近几十年美国不平等的急剧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教育进步的放缓。如何完成旨在普及高等教育的第三次美国教育大转型,将是美国民众重新走向共同繁荣的关键。

相关阅读

《教育和技术的赛跑》

[美]克劳迪娅·戈尔丁 [美]劳伦斯·F.卡茨 著

贾拥民 傅瑞蓉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丨2023年1月

※ 追问美国不平等根源的实证经典

※ 以扎实的普查数据,再现美国劳动力的世纪变迁

※ 哈佛经济学女杰、引文桂冠奖得主克劳迪娅·戈尔丁作品

※ 克鲁格、萨默斯、阿西莫格鲁——齐声力荐

※ 享誉学界的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史名著

※ 经济学人、教育学人不可不读

本书第一篇介绍了人力资本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美国不平等在20世纪前四分之三和后四分之一先降后升的走势,以及技术变革的技能偏向性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的影响。第二篇介绍了美国教育的诸多优点,包括公共提供、公共出资、地方分权、性别中立、开放宽容等,以及发端于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大众教育的三次转型。这三次转型的目标,分别是向美国民众普及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为美国经济腾飞积累了雄厚的人力资本。第三篇将劳动力教育水平与技术进步纳入一个相互赛跑的理论框架,解释了美国贫富差距在20世纪的先降后升。

作者简介

克劳迪娅·戈尔丁 | Claudia Goldin

哈佛大学 Henry Lee 讲席经济学教授,哈佛大学经济系首位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重要的劳动经济学家、经济史学家,美国经济学会前主席(2013—2014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经济中的性别”研究小组联合主任,1989—2017年曾任NBER“美国经济发展”项目主任。研究涉及广泛主题,包括女性劳动力、收入的性别差距、收入不平等、技术变革、教育、移民等。“因为对劳动经济学的贡献,特别是她对女性以及性别薪酬差距的分析”,获得2020年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

劳伦斯·F.卡茨 | Lawrence F. Katz

哈佛大学 Elisabeth Allison 讲席经济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博士。曾任美国劳工部首席经济学家(1993—1994年)。自1991年起担任经济学顶刊《经济学季刊》(QJE)主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劳动经济学会前会长,世界计量经济学会会士。

名家推荐

▌Alan Krueger,2013年汤森路透引文桂冠奖得主,奥巴马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这本书代表了经济学所能贡献的最好的东西,它包含了广泛的理论视角、对数据的仔细考虑、经济史的详细教训,以及对当下的密切关注。

▌Lawrence Summers,1993年克拉克奖得主,美国财政部前部长:

《教育和技术的赛跑》将作为对收入分配变化及其原因(以及对不平等加剧可能采取的反制政策)的权威论述而屹立。这是最优秀的实证经济学研究。

▌Daron Acemoglu,2005年克拉克奖得主:

戈尔丁和卡茨的《教育和技术的赛跑》是不朽的成就,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来解释:人力资本的供给和需求,如何在20世纪的百年里塑造了美国劳动力市场的收入分配?

▌Stanley Engerman,美国经济史学会前会长:

《教育和技术的赛跑》是一项最重要的研究,它告诉了我们过去的情况,也提出了未来的政策,如果美国想要恢复自己在教育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的话。

全书目录

主编的话

导言

▌第一篇 经济增长与分配

1 “人力资本世纪”

1.1 对世界各国的人力资本和收入的跨国比较

1.2“人力资本世纪”中的美国

1.3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1.4 本章小结:“人力资本世纪”结束时的美国

2 20世纪的不平等

2.1 20世纪末的焦虑

2.2 近年来美国经济不平等的扩大

2.3 自1939年以来的工资不平等

2.4 20世纪40年代之前的不平等趋势

2.5 教育回报

2.6 过去和现在对不平等的焦虑

2.7 本章小结:20世纪的两个故事

3 技能偏向型技术变革

3.1 不平等与技术变革

3.2 技术变革和对技能的相对需求:1950年至今

3.3 技术变革和对技能的相对需求:1900—1950年

3.4 20世纪初的技能偏向型技术变革

3.5 1980年以后,技能偏向性是不是变得更大了?

3.6 技术—技能互补性的起源

3.7 本章小结:“重要的不只是技术,笨蛋”

▌第二篇 大众教育的三次转型

4 美国教育诸优点的起源

4.1 美国教育的优点

4.2 优点的起源: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个百年

4.3 关于19世纪教育统计数据的一个附论

4.4 公立高中之根

4.5 本章小结:平等主义

5 高中普及运动的经济基础

5.1 美国教育的第二次转型

5.2 不断变化的工作职位,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

5.3 20世纪早期的普通白领职业

5.4 20世纪早期的体力劳动职位

5.5 高中普及运动之前的教育回报

5.6 学院:公立高中的前身

5.7 强制的作用

5.8 本章小结:从经济必要性到教育成果

6 美国是如何“从高中毕业”的

6.1 高中普及运动

6.2 各州、各地区的入学率和毕业率

6.3 对高中毕业率的差异的解释

6.4 义务教育法和童工法的作用

6.5 城市和高中普及运动

6.6 公立和私立学校

6.7 性别差异

6.8 现代高中的诞生

6.9 教师质量

6.10 本章小结:美国为什么领先

7 20世纪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7.1 上大学

7.2 典型的美式高等教育

7.3 美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形成

7.4 州政府支持对高等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7.5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高等教育的扩张

7.6 本章小结:未竟的转型

▌第三篇 赛跑

8 教育和技术的赛跑

8.1 20世纪的两个故事

8.2 供给、需求和制度(SDI)分析框架

8.3 为什么技能工资溢价发生了变化:1915—2005年

8.4 非竞争性群体:1890—1930年

8.5 本章小结:在这场赛跑中胜出的是谁?

9 美国过去何以领先,又如何赢得未来

9.1 美国在“人力资本世纪”的领导地位:曾经的领先者

9.2 国际比较

9.3 未竟的转型

9.4 昔日的优点vs.今日的优点

9.5 美国怎样才能赢得未来

9.6 为什么我们必须、又怎样才能为下一次技能偏向型技术变革做好准备?

附录A 1915年艾奥瓦州人口普查样本

附录B 州一级高中数据的构建

附录C 市一级高中数据集的构建

附录D 工资份额和教育工资差距数据集的构建:1915—2005年

参考文献

致谢

译后记

原标题:《重磅丨2023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戈尔丁的著作已由格致出版社出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