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因仇恨而生的思想和情感盲区:巴以冲突中党同伐异的“立场”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8日,以色列空袭加沙城后,大火和烟雾上升。本文图片 视觉中国
10月7日,哈马斯(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对以色列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以色列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五十周年之际,再一次遭受了沉重的灾难。截至9日,袭击导致以色列方面900余人死亡,近3000人受伤,数十名军民被俘。以色列旋即对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宣战,导致巴勒斯坦方面600多人死亡,近4000人受伤。双方伤亡之巨大,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实属罕见。
10月8日英国时政评论名嘴Mehdi Hasan在X平台上(原推特)发文称他认为巴以冲突一直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从道德上讲,即便你是以打击恐怖主义之名,你也不能将屠杀巴勒斯坦平民的行为合理化。但同样从道德上讲,即便你是以反抗(军事)占领之名,你也不能将屠杀以色列平民的行为合法化”。Mehdi的此番言论可以视为是站在保护普通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权立场上,对哈马斯与以色列“各打五十大板”,似乎是无比政治正确的言论。
Mehdi Hasan在X平台上的帖子。
令人吃惊的是,此条推文的评论区几乎看不到有对他看法的赞同与支持,相反却是招致来许多巴以双方各自支持者对他一致的挞伐。支持巴勒斯坦一方的人认为Mehdi的言论是抹黑巴勒斯坦人的正义事业,而支持以色列一方的则认为他将以色列捍卫国家安全的行为污名化。很显然,这些挞伐背后的逻辑是Mehdi没有站在他们认为的“正义”的一方,而且他们认为的“正义”的一方在当下的冲突中造成另一方的平民伤亡是完全合理、不容置疑的。
事实上,笔者作为一个在耶路撒冷学习生活了六年的人,深切感受到每次巴以之间爆发冲突之后,学术界与舆论场都会围绕巴以双方谁对谁错迅速站队,而后相互进行一番口诛笔伐,其争论之激烈,仇恨之深切毫不逊色于真实冲突中的巴以双方。在巴以之间已经选一边而站的人认为站在另一边的人是“杀人者的帮凶”,并且对选择中立或者没有立场的人,也是不满意的。对于“亲以”的人来说,中立很可能等于“支持巴勒斯坦恐怖主义”;对于“亲巴”的人来说,中立则很可能等于“支持以色列军事压迫”。而没有立场或者立场不明确的人则很可能被声讨为“没有正义感与良知”的两面派与麻木不仁。
笔者作为一个研究中东问题,特别是聚焦巴以问题的学人,在每次冲突发生时当然难免被同行与友人扣上所谓“反以”、“反巴”或是“无良知”等等帽子。为何巴以冲突能够引起不同人群之间如此这般的深仇大恨?在此,笔者将结合自己近年来对巴以问题的观察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导致观战的“支持巴勒斯坦”与“支持以色列”阵营之间互拉仇恨的几组针锋相对的矛盾论点做一个总结与梳理。
当地时间2023年6月26日,约旦河西岸,以色列Kedar定居点。
矛盾论点第一组:巴勒斯坦不能建国,谁之过?
同情与支持巴勒斯坦的观点基本上认为,导致当下巴以冲突不断的根本原因是以色列没能落实1993年奥斯陆协议之后的“两国方案”,不仅坚持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军事占领,而且不断加强对巴勒斯坦人民的高压军事统治,不断扩张犹太定居点,封锁加沙地带,不断挤压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空间,导致巴勒斯坦迟迟不能建国。
与此同时,奉行犹太国家民族主义的以色列又不愿意接纳巴勒斯坦人作为以色列国的正常公民。这样艰难的政治处境,使得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生活与人格尊严不能得到保障。对生活失去盼望的巴勒斯坦人走投无路,只能选择用极端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与绝望。持这样观点的人认为,以色列对当下巴勒斯坦人悲惨的生活负有主要责任,所以以色列方面作为强大的一方不仅应当承担相应的后果,而且应当反省自身错误的军事高压管理政策。
同情与支持以色列的观点却认为:巴勒斯坦至今不能建国的主要责任不在以色列方面。首先,1948年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之后,根据联合国181号决议是要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与一个阿拉伯人国家,耶路撒冷由国际托管。但事实是各个阿拉伯邻国不接受以色列建国,于1948年发动了第一次中东战争,战后犹太国家以色列得以建立。但是约旦与埃及却分别占领了原本属于巴勒斯坦国的领土,在约旦与埃及统治下,直至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巴勒斯坦国依旧没能建立。并且在1967年以色列占领从地中海到约旦河之间的全部领土后,约旦政府依旧对巴勒斯坦领土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有主权声索,甚至与巴解组织爆发冲突。因此,巴勒斯坦没能建国,阿拉伯国家也应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在1993年奥斯陆协议之后,以色列方面曾一度努力帮助巴勒斯坦建国,直至2000年在美国总统克林顿主持下,以色列方面与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曾一度深入讨论如何分治耶路撒冷老城的问题。但是阿拉法特拒绝了以色列方面的所有提议。以色列同意巴勒斯坦建国的前提条件是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必须得到保障,但是巴勒斯坦人在2003年爆发的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义(Second Intifada)中采取恐怖主义行动对以色列平民进行无差别杀害。这表明巴勒斯坦方面不讲信用,导致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以色列为了国家安全迫不得已重新加强军事控制。
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南部和加沙地带沿海边境地区浓烟滚滚。
矛盾点第二组:巴勒斯坦国的疆界在哪里?
同情与支持巴勒斯坦的观点认为,联合国181号决议划定的阿拉伯国家的疆界并没有被以色列方面尊重,很大一部分已经成为了以色列的实际领土(例如以色列最大的阿拉伯人聚居城市拿撒勒,根据181号决议应当属于巴勒斯坦国)。为了换取巴勒斯坦能够建国,阿拉伯世界已经做出让步,要求以色列撤回到1967年中东战争以前的边界,即撤出当下的约旦河西岸地区、加沙走廊与东路撒冷,阿拉伯世界将结束与以色列的对立,实现中东和平。但事实是,以色列非但没有撤出,而且得陇望蜀,在约旦河西岸地区疯狂建立犹太定居点,使得当下巴勒斯坦人实际拥有的疆土不断萎缩,支离破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国领土的不断蚕食,是违背国际法律与道德的,巴勒斯坦人有权利为了自己的领土完整与以色列抗争。
同情与支持以色列的观点认为,巴勒斯坦方面在国际上宣扬的主张与他们实际的目的不相符。在每一次实际行动中,巴勒斯坦方面喊出的口号里,都是要解放“从约旦河到地中海”的整片巴勒斯坦土地。犹太人无论是生活在特拉维夫还是生活在定居点,都一律被巴勒斯坦人称为“定居者/殖民者”。这意味着他们的目的是将犹太人赶入大海,将以色列国彻底消灭。巴勒斯坦人这样“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做法是不值得信任的。另外,对于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以色列定居点的问题,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持反对立场,但也有一部分支持以色列的人认为,定居点的犹太人在那里也已经生活了数十年,在以色列土地上生活着20%的阿拉伯人,那么巴勒斯坦人也应接受生活在他们土地上的犹太人,况且建立一个包括犹太人在内的多宗教共存的巴勒斯坦国也是阿拉法特本人曾经许诺的。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9日,以色列亚实基伦附近,一名以色列警察平躺在地上,双手护住自己的头。
矛盾点第三组:谁先动手?
同情与支持以色列的观点认为:当下每一轮巴以冲突,几乎都是哈马斯人员先对以色列军民进行“恐怖袭击”。此次哈马斯对以色列南部发动的偷袭及其对以色列平民的屠杀更是让全球都看清楚了哈马斯的惨无人道。以色列有理由为了自身的国家安全进行自卫反击。
然而同情与支持巴勒斯坦的观点则认为:在巴勒斯坦的被占领土上,每天都在上演着巴勒斯坦平民被以色列士兵射杀、伤害、逮捕、欺凌的事件。生活在以色列定居点附近的巴勒斯坦人每天都有可能被无情的定居者射杀。以色列每天都在动手,以色列每天都在用战争行为对待无辜的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的袭击是在被逼无奈之下的“反抗”,是自卫还击。
矛盾点第四组:谁在杀害平民?
同情与支持巴勒斯坦的观点认为:以色列为了自身的安全反应过度,以色列士兵在日常执行任务时从来都不分妇女儿童与老弱病残,以色列将所有的巴勒斯坦人都当作恐怖分子对待。在每次的加沙行动中,以色列的导弹也永远是向人口稠密的地区直接飞去,根本不顾及无辜百姓的死活。至于哈马斯对以色列人发动的袭击,有部分亲巴人士认为,以色列不存在纯粹的无辜平民,因为每一个以色列犹太人都是要在以色列国防军中服役的,他们都曾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军事压迫当中。
而同情与支持以色列的观点认为:显而易见,哈马斯袭击的对象都是手无寸铁、毫无防备的以色列平民。而每当以色列准备还以颜色时,哈马斯立即展现出“懦夫”的一面,他们或假扮平民,或把自己藏在医院与学校里,或是将妇女和儿童当作人肉盾牌推到媒体镜头之前,诱导国际舆论认为以色列军队在毫无差别地杀害巴勒斯坦平民。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9日,加沙城,以色列空袭后,巴勒斯坦救援队从废墟中抢救6个月大婴儿Sema al-Misri。
矛盾点第五组:谁制造了恐怖主义?
同情与支持巴勒斯坦一方的观点认为:哈马斯与“伊斯兰圣战”这样的恐怖主义组织能够在巴勒斯坦人中“野火烧不尽”,根本原因还在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生存空间的挤压(如上矛盾点第一组、第二组中所述)。只要以色列放弃对巴勒斯坦人的高压统治,归还巴勒斯坦人土地,让巴勒斯坦人民能够在生活上得以喘息,安居乐业的巴勒斯坦人自然不会轻易受到恐怖主义的蛊惑。
同情与支持以色列一方的观点则反问:巴勒斯坦人生活的不易众所周知,正因如此,世界各国与国际组织每年都为巴勒斯坦方面提供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以色列政府每年还会向巴勒斯坦当局进行退税,请问这些钱都去哪里了?为什么这么多年的援助,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依旧得不到改善,然而哈马斯等组织却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资金来建造火箭弹,购买武器,招募并培养越来越多的恐怖分子?
究竟孰是孰非?
上述都是比较讲求客观事实与逻辑推理的五组矛盾论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出于宗教信仰与意识形态的矛盾点,在此不一一赘述。上述五组论点中,每一条都是符合事实也都是在逻辑上站得住的,那么究竟是谁对谁错呢?
这里不能用简单的对错下结论。因为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五组矛盾点看似在说同一个问题,但实际上在许多争论中,双方都在强调不同的方面,就如两条并轨相向驶来的列车,看似要碰个头破血流,但因为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却永远无法相交。
在第一组矛盾点中,支持巴勒斯坦与支持以色列的双方都只看到了对方在巴勒斯坦建国这件事上的问题,而不愿意正视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各自所犯的错误。在第一组与第二组矛盾点中,支持巴勒斯坦的一方,更多强调巴勒斯坦人对建国的诉求,而选择轻视或者忽视以色列对国家安全的诉求;而支持以色列的一方却正好相反。
在第三组与第四组矛盾点中,双方都在用对方的错误来合理化本方的错误,而且这样以偏概全的合理化本身是站不住脚的。譬如说,一个生活在定居点的犹太人伤害了一个巴勒斯坦人,这并不代表所有以色列人都恨巴勒斯坦人。这个定居点的犹太人或许打死了一个听命于哈马斯的巴勒斯坦人,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巴勒斯坦人都是不讲信用的“恐怖分子”。事实上,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六年多的生活与学习中,笔者亲眼看到有许许多多的以色列犹太群体,例如学术界,女权组织,性少数平权运动都十分同情巴勒斯坦人民的生存状况,也为改善巴勒斯坦人的生存状况做着他们的努力。
同样的,也有不少巴勒斯坦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选择努力融入以色列社会,许许多多巴勒斯坦医生与护士都在以色列的医院辛勤工作,而他们每天救治的正是哈马斯宣称的“定居者/殖民者”。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也可以很好的合作,例如笔者所在的希伯来大学近年来扩大了对东耶路撒冷与西岸地区巴勒斯坦学生的招生规模,努力为阿拉伯学生与犹太学生创造公平竞争、和平对话、友好合作的学术氛围。合作指导笔者博士论文的两位教授一位是犹太人,另一位则是阿拉伯人。
上述那种冤冤相报的冲突行为,背后隐藏着“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这个在中东地区流传久远的同态复仇原则。这样的原则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仇恨。然而,这样的仇恨不仅仅表现在直接冲突中在前线交火的人身上,他们背后的许多同族也将这样的仇恨扩大到针对对方整个族群身上,甚至,这样的仇恨也表现在全世界热衷于巴以冲突立场问题与舆论争执的人群的身上。
而这样的仇恨,正是恐怖主义所渴望、所迫切寻求的。恐怖主义的本质是通过滥杀无辜引起不同人群之间的相互仇恨,因为只有人与人相互仇恨,它才可以继续生存。而讽刺的是,禁止滥杀无辜却是人类几乎所有宗教与所有先哲共同倡导的价值。相信在巴以冲突中各执不同立场的人根本上都是出于对正义与真理的追求,但是恐怖主义造成的仇恨使人们产生了思想与情感的盲区,从而使得巴以冲突这场人类世纪之伤很可能永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第五组的矛盾点正在启发我们,只有全人类都明确地对制造恐怖主义和恐怖行径的人说不,才有可能阻止下一场悲剧的发生,而不是将制造恐怖主义的帽子简单地扣在自己所憎恶的一方头上。
(刘炳辰,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政治学系在读博士生,现在法国巴黎政治学院交流访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