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抢占未来产业|长三角八大城市“未来产业”潜力大比拼
【编者按】当下,未来产业的发展正受到各方广泛关注,从国家层面到地方省市层面,均在积极前瞻布局,谋划未来产业发展。然而,未来产业因其区别于一般产业的突出特征,并非每个城市都具备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为客观评价各地未来产业的发展潜力,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编制并发布了《未来产业潜力指数报告——未来潜力TOP25城》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也是国内首个关于全国层面的未来产业研究报告。报告通过构建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孵化加速能力、综合环境生态五个维度19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全国GDP排名前25城未来产业的潜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形成了25城的具体画像,为相关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本篇为系列文章的第三篇,聚焦全国GDP排名前25城中除上海以外的八大长三角城市。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苏浙皖各扬所长,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未来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布局,正受到各方广泛关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同步加剧时期,全国GDP排名前25城中除上海以外的八大长三角城市在面向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布局比拼中谁是未来的潜力之星呢?如何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是八大城市面临的新命题。
长三角八大城市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与GDP总值
一、杭州:各方面能力相对均衡,总体地位优于GDP实力
总体来看,杭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8.7,在长三角八大城市中排名首位,在25城中排名第5位,比GDP排名(第9位)高出4位,体现了杭州作为新一线领头羊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潜力。从指数结果来看,杭州孵化加速能力、创新策源能力、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分别位居长三角八大城第1、2、2位,产业硬核能力和企业成长潜力均排长三角八大城第3位,显示出杭州未来产业竞争力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均衡。
杭州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创新策源能力略逊于南京,杭州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于八大城市之首,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7%略低于苏州(3.9%),与创新人才规模及优势学科数(4个)在长三角八大城中均排名第2,但优势学科数远少于南京(23个);拥有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分别是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和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排名相对较为靠后,在八大城市中排第4位,反映杭州在基础研究方面略逊于南京。
产业硬核能力不及合肥、苏州,杭州在国家战新集群(2个,分别是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服务)、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发明专利、科创板上市企业数(27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方面均位居长三角八大城第2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45.10%)相对更滞后,在八大城市中排第4位,进一步拉低了杭州在产业硬核能力方面的分数。
企业成长潜力不及苏州、南京,杭州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43家)、成立三年内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成立三年内获得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分别位居长三角八大城第2、3、4位,企业成长潜力落后于南京和苏州;2023年苏州阿特斯阳光、艾博生物、天瞳威视等10家企业上榜全球独角兽名单,涵盖新能源、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南京芯驰半导体、蓬勃生物、世和基因等8家企业也榜上有名。
孵化加速能力在长三角八大城市总体领先,杭州拥有84家获得风险投资企业和57家国家孵化器,分别在长三角八大城排名第1、2位,反映杭州企业孵化加速具有明显的载体空间优势和专业服务优势;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位居八大城市第2位但位于25城第9位,说明长三角城市在企业平均估值方面低于其他城市。
综合环境生态不及苏州,杭州算力供给度基础良好,位居八大城市之首,说明杭州依托阿里等巨头在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方面表现突出;但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以及营商环境得分在25城中均位居10名以后,表明杭州亟需对标其他一线城市补齐短板,充分贯彻落实浙江省《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未来产业方向,同时,要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下功夫,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土壤。
二、苏州:企业成长潜力和综合生态环境总体领先,创新策源能力有待增强
总体来看,苏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7.1,在25个城市中排名第6位,与其GDP排名(第6位)相当,总体反映未来产业潜力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为匹配。从分指数来看,企业成长潜力、产业硬核能力、孵化加速能力、综合环境生态指数表现较好,分别位居长三角八大城市第1、2、3、1位。相对而言,创新策源指数排在25城第13位长三角八大城第4位,远低于其GDP排名,表明苏州产业发展方面实力较强,但原始策源创新方面还有待加强。
苏州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创新策源能力在八城中相对领先,R&D经费投入强度为3.9%,位居八大城市之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专利授权量、创新人才规模、优势学科在长三角八大城排名第2、3、3、4位,落后于南京、杭州、合肥等省会城市,并且这些指标除R&D经费投入强度之外均位居25城10名及以后,表明苏州整体创新策源基础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产业硬核能力有一定优势,苏州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7%,在25城中亦排名榜首,同时科创板上市企业数位居25城第三,优势较为明显,苏州不仅在工业规模上实力突出,超过2万亿元,在发展质量上也极为突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平板显示、生物医药等产值均超过2000亿元,说明苏州在新兴制造业领域保持较强竞争力,但苏州具有竞争力的产业较为单一,仅有生物医药是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在长三角八大城中排名第4位,与GDP排在其后的合肥存在较大差距,与行业发明专利均低于总体排名。
企业成长潜力位于长三角八大城市之首,苏州潜在独角兽企业数达到60家,在25城排位第3,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和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分别位居25城第3和第6位,显示苏州企业成长潜力巨大,也说明苏州在未来产业企业潜力方面具备一定优势。
孵化加速能力不及杭州、南京,苏州拥有61家国家级孵化器,位居25城第3位长三角八大城市首位;但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和获得风险投资金额分别居于八大城市的第4和第6位,表明苏州创新创业载体空间充足,但创新创业企业数量不足,孵化加速能力不及杭州和南京。
综合环境生态总体领先,城市营商环境在长三角八大城排名第1位,近期,苏州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工作意见》,重点发展前沿新材料、光子芯片与光器件、元宇宙、氢能、数字金融、细胞和基因诊疗、空天开发、量子技术等细分领域;但在算力供给度方面相对落后,位居长三角八大城第5位。
值得注意的是,苏州凭借新兴制造业优势,总体指数较高,但作为一般地级市,在科技创新方面还有些显得先天不足,优势学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均排名靠后,需要借助上海、南京等方面科研资源赋能自身发展。
三、南京:部分指标潜力突出,产业硬核能力有待增强
总体来看,南京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3.7,在长三角八大城中排名第3,在25城中排名第7位,比GDP排名(第10位)高出3位,反映南京未来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潜力优势。五个分指数中,创新策源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和孵化加速能力指数表现较好,在长三角八大城中排位分别为第1、2、2位,均好于综合指数位次。相对而言,产业硬核能力排在长三角八大城第5位25城第16位,反映南京部分指标潜力优势较为突出,但产业硬核能力有待增强。
南京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创新策源能力突出,南京堪称“国内高教第三城”,共有“双一流”高校13所,其中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优势学科有23个,排在25城第3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创新人才规模也具有较强优势,排在25城的第5位。不过,南京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目前仅1个,排在长三角八大城第3位,在这方面的布局还有待加强,总体来说南京创新策源能力较为突出。
产业硬核能力较弱,南京拥有2.7万项与未来产业相关的行业发明专利,位列25城第4,长三角八大城第1,显示出未来产业相关领域创新布局能力较强。但南京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两个指标排名分别在25城第20和18位,长三角八大城的第6和第5位,显示南京产业硬核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提升。
企业成长潜力和孵化加速能力均仅次于苏州,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获得的风险投资企业数、投资金额均排在25城第5位,好于综合指数位次,反映南京未来产业领域一些创新创业企业吸引了风投的关注,企业拥有较高的成长潜力。
综合环境生态有待完善,南京综合环境生态排在长三角八大城第4位,低于综合指数位次,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算力供给度分别排在长三角八大城第1位和第3位,表现尚可。但营商环境排在长三角八大城第5位,拉低了综合环境生态指数得分。
四、合肥:产业硬核能力突出,综合生态环境有待完善
总体来看,合肥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60,在长三角八大城中排名第4,在25城中排名第10位,比GDP排名(21位)高出11位,与经济实力相比而言,合肥未来产业发展具有非常突出的潜力优势。五个分指数中,产业硬核能力指数在25城中排第4位,在长三角八大城中居首,遥遥领先于其他四个分指数。创新策源能力、孵化加速能力、企业成长潜力分指数表现也较好,排位分别为25城中第10、10、11位长三角八大城中第3、4、6位。相对而言,综合环境生态分指数排在25城中第19位长三角八大城中第6位,在五个分指数中最低,主要是受到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不高和营商环境的综合影响,表明合肥需进一步提升对未来产业的关注度,完善综合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合肥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创新策源能力赢在基础研究,作为我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建设了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等10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排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原始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领先优势;另外,合肥集聚了中科大等一批高校院所,拥有10个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优势学科,在25城中排名第8,长三角八大城中排第3,显示合肥基础研究的策源能力在长三角城市中具备竞争优势;薄弱的方面主要是,要进一步加大R&D经费投入强度(在长三角八大城中排第4位,与排名首位的苏州(3.9%)仍有差距),更好地发挥创新策源功能。
产业硬核能力位于前列,未来智能潜力突出。合肥拥有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3个国家级战新集群,和北京、深圳并列25城第3位;近年来,合肥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半导体、新型显示等硬核产业快速发展,尤其量子科技领域全球城市排名中仅次于纽约位居第二;战新产业占比超过50%,仅次于苏州,为发展未来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科创板上市企业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排在25城第6、5位长三角八大城第3、1位,优势也较为明显。
潜在独角兽优势突出,但融资和专利反映的企业总体成长潜力不及无锡、宁波,合肥潜在独角兽企业数达到17家,数量与南京相当,排位长三角八大城第1。但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及成立三年内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均排在长三角八大城的第6位,企业成长潜力不及无锡、宁波。
孵化加速能力中孵化器能级有待提升,合肥近年来的新兴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风投的关注,获得的风险投资企业数和投资金额排位均较靠前(分别排在25城第6、11位,均排在长三角八大城第3位)。但相对而言,孵化器的孵化和服务能力略显薄弱,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不足20家,排在25城第20位,孵化器能级有待提升。
综合环境生态有待完善,合肥量子科技发展优势明显,量子算力位于全国前列,支撑其算力供给度排在25城第8位,在长三角八大城中仅次于杭州。但合肥乃至安徽尚未出台未来产业相关的规划或行动计划,未来产业关注度和城市营商环境分别排在25城第22、17位,在长三角八大城第5、7位,排名相对靠后,具有较大的完善空间。
五、宁波:综合环境生态较好,孵化加速能力有待提升
总体来看,宁波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49.6,在长三角八大城中排名第5,位列25城第14位,比GDP排位(第12位)低,反映宁波未来产业发展潜力略低于城市综合实力。五个分指数中,产业硬核能力和综合环境生态在长三角八大城中分别排名第4和第3位,是宁波发展未来产业的强项,创新策源能力和企业成长潜力在长三角八大城中也均排名第5位,与综合指数在长三角八大城中的位次持平,但孵化加速能力排在25城第22位长三角八城最末,显示宁波在新兴产业和企业的孵化加速能力有待提升。
宁波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创新策源能力中R&D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宁波拥有1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排在25城第10位。但缺少与未来产业相关的优势学科,同时R&D经费投入强度排在长三角八大城最末,反映宁波基础研究创新能力欠缺,R&D经费投入不足。
产业硬核能力较好,未来材料与未来能源潜力突出,宁波集聚了39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在长三角八大城中仅次于合肥、杭州;但战新产业占比在长三角八大城中排第8位,科创板上市企业数仅5家,与GDP排在其后的无锡(12家)存在明显的差距,表明宁波新兴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创新型企业的引育能力有待提升。
企业成长潜力方面初创企业融资能力较强,宁波未来产业中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排在25城第5位,在长三角八大城中仅次于苏州、南京,显示宁波未来产业初创企业具有较大的成长潜力。
孵化加速能力有待提升,宁波国家级孵化器数量为13家,排在25城第23位长三角八大城第8位,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和风险投资金额排位均在25城20位长三角八大城第7位,远低于GDP排名,成为宁波发展未来产业明显的薄弱环节,显示在专业的孵化能力方面宁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综合环境生态较好,未来产业关注度、营商环境和算力供给度均排在长三角八大城第4位,显示宁波综合生态环境较好,对发展未来产业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六、无锡:企业成长潜力较大,创新策源能力和产业硬核能力有待增强
总体来看,无锡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48.6,在长三角八大城中排名第6,位列25城第15位,比GDP排位(第14位)低一位,未来产业发展潜力与城市综合实力较为匹配。五个分指数中,企业成长潜力分数最高,排在25城第9位、长三角八大城第4位,企业成长潜力较大。综合环境生态、孵化加速能力表现尚可,分别在长三角八大城中排第6、5位。创新策源能力和产业硬核能力得分相对较低,排名在25城的20及以后。
无锡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创新策源能力有待增强,5个二级指标在长三角八大城中均排第6位,其中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2%,在25城中排第13位,表现尚可,但优势学科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均处于空白状态,制约了无锡的原始创新能力,创新策源能力有待增强。
产业硬核能力方面未来产业细分领域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无锡科创板上市企业数12家(排25城第10位),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领域,战新产业产值占比近40%(排25城第12位),排名相对靠前,但在未来产业相关领域的发明专利、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上不占优势,表明无锡未来产业细分领域的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企业成长潜力较大,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分别排在25城第10、11位、均排在长三角八大城第5位,分别好于GDP排在其前面的宁波、合肥,反映无锡企业成长潜力较好。
孵化加速能力方面融资环境有待优化,国家孵化器数量、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排在前15位,但获得风险投资金额排名在第21位,显示无锡为企业提供的融资环境有待优化,孵化加速能力有待提升。
综合环境生态方面需进一步加大对未来产业的关注和布局,无锡营商环境排名25城第7在长三角八大城中仅次于苏州,远超出其GDP排名,在吸引要素集聚方面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未来产业关注度仅排在25城第23位,与无锡的综合实力和产业地位不太相符,未来需加大政策关注度,及早对未来产业进行布局,明确发展方向。
七、常州:产业硬核和孵化加速方面有一定优势,企业成长潜力有待提升
总体来看,常州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37.9,在长三角八大城中排第7位,位列25城第20位,相较于GDP排位最末(2022年常州GDP总量为9550.1亿元,略少于万亿,但跻身全国前25,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因此也将其纳入研究范围),常州未来产业发展潜力表现尚可。五个分指数中,孵化加速能力得分最高,排名25城13位长三角八大城第5位;产业硬核能力排名25城17位长三角八大城第6位,优于综合排名;创新策源指数、企业成长潜力、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排名位居25城的20位之后,拉低了综合指数得分。
常州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创新策源能力方面创新产出成效亟需提升,常州R&D经费投入强度3.3%,全国排名第12位,长三角八大城市中排在第5位,但人才规模、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位居25城第23、24位,排名相对靠后,说明常州的科技创新的要素支撑和产出成效亟需提升。
企业成长潜力相对不足,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均排在25城最末,显示常州未来产业初创企业成长潜力不足,未来需要加大创新型企业的关注和培育力度。
产业硬核能力中未来能源与未来材料潜力突出,常州拥有1个国家级战新集群,集聚了1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高达46.5%,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产值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九成;未来产业相关的行业发明专利排在25城第15位,尤其在未来材料方面较为突出。这主要因为常州近年来在碳纤维、新能源等领域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城市硬核产业的名片,为向未来前沿材料和未来能源的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孵化加速能力有一定优势,常州拥有国家级孵化器30家,在25城排名第10在长三角八大城排名第4;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获得风险投资金额两项指标均进入25城前20,说明常州创新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综合环境生态方面有待优化,常州城市营商环境排在25城第15位,高于其GDP排位,但未来产业关注度、算力供给度均排在25城第24位,拉低了综合环境生态得分,说明常州亟需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度、扩大算力供给度,加强对未来产业的研究关注和布局。
八、南通:综合环境生态薄弱,总体与城市综合实力相当
总体来看,南通未来产业潜力综合指数得分31.5,位列25城第24位,比其GDP排名(第23位)低1位。五个分指数中,企业成长潜力指数、孵化加速能力指数排名均位居25城第20位,高于综合指数排名;创新策源指数、产业硬核能力指数排名第24位,综合环境生态指数排名第25位,相对较为薄弱,总体与城市综合实力相当。
南通未来产业潜力指数得分
创新策源能力有待提升,南通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2%,在25城排名第19位,发明专利授权量、人才规模排名相对靠后分别排在25城第22和24位,表明南通在创新策源能力各维度均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企业成长潜力优于城市综合实力,拥有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数量和成立三年内且获得过融资的初创企业数量均位于常州之前,成立三年内的初创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第20位,也优于综合指数排名。
孵化加速能力中创新孵化产出有待加强,南通拥有19家国家孵化器,排名在25城第19位长三角八大城第6位,获得风险投资额超过85.8亿元,排名在25城第12位、长三角八大城第4位,但获得风险投资企业数排名25城第21位,说明南通的城市创新孵化产出有待加强。
产业硬核能力与城市综合实力相当,未来材料、未来能源具有一定的潜力,南通战新产业占比为40.00%,拥有4个科创板上市企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家,在长三角八大城中分别排在第7、8、8位,基本与其城市综合实力相当;在未来产业方面,南通成功加入了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城市群,覆盖制氢、储运、加氢站成套设备、燃料电池系统等13个产业链细分领域,集聚了一批重点企业,新能源产业基础良好;另外,新材料是南通聚力打造的重点产业集群之一,2022年产值超过1600亿元,显示南通在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综合环境生态较为薄弱,南通作为二线城市,在城市营商环境方面排名相对靠前,达到第18位,但城市未来产业关注度和算力供给度都排在最末位,反映出南通在未来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看,长三角万亿俱乐部八大城市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均具备不同的潜力和亮点,但也有相应需要提升的短板和不足。具体来看,杭州需要进一步创新策源能力、产业硬核能力,并提升未来产业的综合环境生态;苏州需要加大R&D经费投入,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国家级孵化器的载体作用,加快培育高增长企业,提升企业孵化加速能力;南京需要着力提升产业硬核能力,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促进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合肥需要着力提升孵化加速能力,并在未来产业的环境方面加快提升;宁波需要聚焦打造高能级孵化器,提升企业孵化加速能力,培育高增长企业;无锡需要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产业硬核能力,补好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常州、南通则需要在引育未来科技人才、营造良好融资环境、加大未来产业品牌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各个维度持续发力,找到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