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我emo了”,需要去精神科看病吗?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一组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许多抑郁患者迟迟不就医,任由疾病越发严重,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行为才来就诊;但另一方面,有许多求诊的人并没有患上抑郁等精神障碍。
·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也并不意味着你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而是表示你关心自己的精神心理健康,并愿意寻求帮助来改善生活质量。
“emo”(“emotion”的缩写,意思是情感、情绪)作为当代社会的流行语,已然成为一种情感表达的工具,常常用于表达个人低落情绪和内心挣扎。当我们谈论emo时,也是我们感知情绪变化,关注精神健康的过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过度沉溺于emo情绪可能会对精神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过度的低落情绪体验可能导致抑郁、焦虑和其他精神心理健康问题产生。
“我emo了”是否代表着我抑郁了?emo持续多久需要引起关注并寻求专业帮助呢?我需要去精神科看病吗?
下面是常用的临床抑郁自测量表,可以用于抑郁障碍的初步筛查:
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项目自测:在过去两个星期,有多少时间您被以下问题所困扰?根据自身频率选择相应分数。没有(0分),有几天(1分),一半以上时间(2分), 几乎每天(3分)。
1、做什么事都没兴趣,没意思。
2、感到心情低落,抑郁,没希望。
3、入睡困难,总是醒着,或睡得太多嗜睡。
4、常感到很疲倦,没劲。
5、口味不好,或吃得太多。
6、自己对自己不满,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或让家人丢脸了。
7、无法集中精力,即便是读报纸或看电视时,记忆力下降。
8、行动或说话缓慢到引起人们的注意,或刚好相反,坐卧不安。
9、有不如一死了之的念头,或想怎样伤害自己一下。
结果解释:
0-4分:没有抑郁症
5-9 分:可能有轻微抑郁症
10-14分:可能有中度抑郁症
15-19分:可能有中重度抑郁症
20-27分:可能有重度抑郁症
以上结果仅用于初步筛查,若评分结果提示抑郁症或长期处于心理状态不佳并影响生活的情况,我们则需要提醒自己寻求专业帮助:我需要去精神科看医生了。
精神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一环。随着对精神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和诊断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以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为代表的精神心理障碍患病率逐渐增高。
根据北京大学黄悦勤教授团队的调查结果,我国抑郁障碍患病率高达6.8%,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疾病负担【1】。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也就是说我国有上亿的人经历过抑郁情绪的困扰。因此,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离我们并不远,我们应该学会识别这些疾病,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一组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许多抑郁患者迟迟不就医,任由疾病越发严重,甚至出现自伤、自杀行为才来就诊;但另一方面,有许多求诊的人并没有患上抑郁等精神障碍。这一现象说明大众对于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识别精神障碍并不是一门“高深莫测”的技术,我们通过把握“纵向比较”和“痛苦体验”两大原则,就可以有效的识别大多数的精神障碍。
“纵向比较”是指一个情绪或者行为是否异常,主要是通过和本人之前的情况进行比较来判断。例如有的人性格外向,爱说话、爱社交;而有的人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但这些性格都是正常的,我们并不能说内向的人就患有抑郁障碍。但是如果一个外向开朗的人没有特殊原因突然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并且持续一段时间,那么就要高度警惕是否患上了抑郁障碍等疾病。
“痛苦体验”是指某些行为虽然看起来不同寻常,但是没有给个体和身边人带来痛苦体验,那么一般就不是患上精神障碍。例如有的人比较谨慎,睡前会检查门窗、燃气和电源,这并不算是异常行为,只是个人习惯。但是如果这种行为给自己或者身边人带来了痛苦体验,例如需要花大量时间精力反复检查影响生活,或者心惊胆战无法入睡,那么很可能就是患上焦虑障碍之类的疾病,需要到医院就诊。
了解了以上的两个原则,相信大家对于如何识别抑郁等精神障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将具体介绍抑郁障碍及焦虑障碍的识别方法。
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 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兴趣减退和快感缺失的“三低”症状。通俗来说就是没有原因的持续心情低落,感觉“脑子变笨了”,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来,做喜欢做的事也开心不起来。当然,抑郁障碍不仅仅是感到悲伤或情绪低落。它还可能表现为失眠或过度入睡、食欲改变、缺乏兴趣或乐趣、疲劳、自我贬低、集中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这些症状并不难以理解和识别,重要的是要注意把握“显著而持续”以及我们前面提及的“纵向比较”原则。例如某人因为工作问题情绪低落,持续了两三天,周末工作结束就恢复正常,这显然就不能认为是抑郁障碍。而如果没有明显原因心情比以往明显低落,并且持续了几周也没有改善,严重影响生活,那么就应该及时到精神科或者心理科求诊了。
早期识别和干预抑郁症非常重要,学习了解有关抑郁症的早期症状,以及如何获取帮助,有助于提高识别和处理这一问题的能力。目前,治疗抑郁症有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抗抑郁药)、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心理动力学治疗)、运动、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支持等,临床上等治疗方案也通常会因个体情况而异。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有显著的抑郁症状,也不一定会被诊断为抑郁障碍,因为还有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和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发作与抑郁障碍症状相似,需要仔细鉴别。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又称双相障碍、躁郁症。属于心境障碍,是一种躁狂与抑郁相交替发作的严重类精神疾病。与抑郁障碍的高发病率不同,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率不足1%。但由于双相患者的自伤、自杀风险往往更高,因此仍然需要与抑郁障碍仔细鉴别。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阶段与抑郁障碍十分相似,但其特征为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都存在。通俗来说,抑郁障碍患者以持续的“emo”为特点,即使在发作间期,也只会“不emo”;但双相患者会出现显著的“兴高采烈”、“情绪高涨”的阶段,再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纵向比较原则,就可以比较好的识别。
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发作是指患者同时伴有焦虑与抑郁的症状,但是单独诊断焦虑或抑郁时都达不到确诊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的标准,并且可能同时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是一组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恐惧症(如恐高症和飞行恐惧症)和强迫症(强迫症障碍)等。其以过度担忧、紧张或恐惧为核心症状,这种担忧可能是无法明确的,但它们会影响日常生活。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如果你感到焦虑,不要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甚至羞愧。
有趣的是,焦虑与大脑紧密相关。它其实是一种“警戒系统”的超级锻炼,不停地让你的大脑忙碌。这就好像你的大脑是一台永不停歇的电视,总是在播放紧急新闻。焦虑障碍不仅仅表现为过度的担忧、紧张或害怕等难以控制的心理上的症状,它还会对身体产生影响。身体上的症状可能包括心跳加速、出汗、颤抖、肌肉紧张等。患者还可能出现回避与焦虑有关的情境或活动等回避行为,导致社交隔离或生活受限。因此,当你出现了这些情况,且持续时间很长,严重影响生活,那么寻求专业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强调的是,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可以同时存在,这种情况被称为焦虑抑郁障碍。因此,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专业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评估,以确定具体的症状和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精神科医生可以提供各种专业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暴露疗法和心理动力学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管理焦虑;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可以减轻焦虑症状,来帮助你管理焦虑;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锻炼、健康饮食、冥想和良好的睡眠也可以在减轻焦虑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外,亲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对康复至关重要。
总而言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心理状况,除了以上所介绍的精神科常见疾病,还存在很多其他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幸福感,甚至会让我们感到困扰和不知所措的精神健康问题。因此,在发现异常时及时到精神科就诊。精神科医生在专业诊断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的方式,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也并不意味着你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而是表示你关心自己的精神心理健康,并愿意寻求帮助来改善生活质量。如果你的心灵需要一点照护,精神科可以帮助你向着更快乐、更健康的生活出发。
(作者袁逖飞,系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脑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作者彭代辉,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作者叶巾眉,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黎杰,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由《细胞》出版社供稿,澎湃科技获授权独家刊发。)
参考资料:
【1】 Lu, J. et al. Prevalence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and treatment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21).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1)00251-0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