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庆阳五绝 • 香包 ​丨裹香而来的远古图腾

2023-10-07 19: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丝绸彩布做底、银针丝线为笔,飞针走线间,鱼虫鸟兽、十二生肖、香囊佩饰等美好物象便呼之欲出,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托物寄情,托物抒怀,驱邪辟秽……这便是庆阳香包,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文化名片。

市民在第十五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选购饰品。庆阳融媒记者 陈飞 摄

庆阳,岐黄文化的发祥地,中医药鼻祖岐伯的故里。据史料记载,岐伯常佩戴内装草药的药袋防疫驱瘟,并由此在当地流行,渐成习俗。因而,带有香味的草药被称为“香草”,散发香味的药袋被称为“香包”。

2001年,文物工作者在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塔体内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金代香包。这个香包通体由黄褐色织锦绣制,呈椭圆形,玛瑙宝石带链,周边采用传统锁边工艺,底部有写意式的凤爪纹饰。主体为海棠花,用彩色丝线绣制而成。花叶造型从色彩到形态层次分明,富于变化,虽年代久远,仍艳丽如新。因双塔寺建造于金大定十年(1171年),距今近千年,故称“千岁香包”。“千岁香包”的出土,再次证明,香包在庆阳有着悠久的沿袭和广泛认同。

清代织锦香囊。(资料图)

透过层层厚重的文化积淀,庆阳香包传承至今,仍保留着上古时期的文化形态,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实属千年传承中成长起来的文化瑰宝。2002年,庆阳市遵从民俗、顺应民意、对接市场,举办了首届香包民俗文化节,香包产业,大放异彩。也因为此,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2006年,庆阳香包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庆阳香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群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被授予“美丽中国·最佳惠民品牌节庆奖”。

西峰一家香包制作销售企业内,绣娘在赶制香包。庆阳融媒记者 俄少飞 摄

如今,庆阳香包不仅是独具魅力的艺术品,更是有着可观经济效益的商品。在当地妇女的巧手飞针间,小香包已成为庆阳文旅产业发展的一大品牌。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庆阳香包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贺梅英在缝制香包。(资料图)

在众多庆阳香包绣制传承人的带动下,广大家庭妇女在香包绣制中开辟了新生活。近年来,庆阳市将“非遗”传承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将优秀“非遗”传承人培育成乡村振兴带头人。通过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全市8县(区)各香包公司将生产环节重点放在农村地区,由公司提供款式、订单数量等,探索出“专业团队设计、艺术大师带动制作、千家万户参与生产、龙头企业组织营销”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子,形成“基地+公司”“公司+农户”“艺术大师带动农户”“团体会展”等产业经营模式,古老的香包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十三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香包。庆阳融媒记者 陈飞 摄

目前,国内20多座城市设有庆阳香包线下销售门店。庆阳多家香包企业远赴法国、意大利、荷兰、韩国、埃及、蒙古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小小香包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全市香包从业者逾10万人,年生产香包逾千万件。小香包已成为庆阳市带动群众致富的“大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引擎”、对外文化交流的“大品牌”。

孩子们在第七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上表演香包舞

魏锋征 摄

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千岁香包”

特约摄影 黄克义

香包作品《花团锦簇》

张新合 摄

香包《福娃》

张新合 摄

原标题:《庆阳五绝 • 香包 ​丨裹香而来的远古图腾》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