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古代马文化形态初探
9月25日,由中共武威市委宣传部、武威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凉州区人民政府主办,凉州大马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凉州文化论坛暨中国•河西走廊第八届有机葡萄美酒节凉州马文化研讨会”在武威金帆农业科教田园综合体成功举办。
在紧张而有序的一天时间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及我市相关专家学者,围绕“丝绸之路与马文化”这一主题,凝心聚力,奉献智慧,碰撞学术观点,洞悉传承发展,分享研究成果,探讨马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对讲好马文化故事,挖掘、利用凉州马文化资源等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市深入挖掘、开发凉州马文化资源,弘扬凉州文化,打造凉州文化品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推进文化旅游名市建设从学术层面提供了理论支撑,增强了我们建设文化旅游名市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古代马文化形态初探刘炘
(原甘肃省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甘肃文史馆馆员)
当我们面对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史时,也许忽视过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仅次于人类的伟大生命物种,那就是马。
在跌宕起伏的中国历史中,我们会发现,马与我们的先民,马与历史的整个流程,有着诸多千丝万缕的瓜葛。马,始终伴随着人类的步伐,一起参与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由于它的特殊地位,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此刻,我们也许能顿悟到:马之本身,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或缺的因素;马之文化,是中华文化史上不可缺位的构成;马之精神,是中华民族意识深层的一种意象,一份精魂。
如果说没有马,人类的历史就会被重写有点夸张的话,没有马,人类的历史将会暗淡或逊色许多,则一点也不过分。
一、马是中国历史的特殊动力马,作为一种草食性动物,四五千年前即被中国先民驯服、控驭。在中国历史文明的演进中,马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战争博弈和邮驿传播等活动的重要工具和重要动力。在人类驯服役使的动物中,马与人类气息最为相通,马最通人性,人马之间的情感亦最为亲密。马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不可取代的作用。
战乱不断的古代中国,马始终是一个威慑元素、战略力量;是一个国家威吓另一个国家的实力基础。大国的军事霸权与小国的俯首称臣,都是以马的实力为分野的,如同今天有核霸权国家威吓控制无核弱小国家一样。居于艰苦环境里的游牧民族,人人都能骑射,个个都能作战。他们流动性极强,其部落本身就是一个军事组织。这对以步兵为主的中原政权形成了巨大的军事优势。只要看看春秋战国、秦汉政权受到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不断骚扰,看看唐代面临突厥、吐蕃游牧民族的南北夹击,再看看宋代受到辽、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不断挤压,就能明白,中原政权被动的艰苦防御,无奈地构筑长城防御工事,被迫实行联姻和亲的执政策略,其基础都是基于双方马的力量对比。因此,可以说,2000年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中原政权的马的危机历史,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马的差距历史,中原政权以马为军事核心的失败历史。同时,中国历代政权以马的危机为契机,制定优化马的政策法令,大力发展养马业,积极设立茶马交易机构,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增强马的军事实力的进程,中国历史也可以说是马的交流历史、马的优化历史、马的发展历史。
马,影响决定了生产力;马,影响决定了国力;马,影响决定了政策;马,影响决定了历史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历史是以马为重要载体、以马为重要动力、围绕着马而书写的历史。
无马,则无魂,无马,则无史。马,似乎是另一半的中国史。目前,中国马文化及其形态的研究与传播,处于区域性,零星分散的状态,缺乏较为系统、较为完整的梳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为我们大力挖掘、弘扬、承传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研究、梳理中国古代马文化形态,进而从中揭示马在华夏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马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般认为,“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活动和物质的综合。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文化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之分,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成果,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分别是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大多被归为不可见的隐性文化。随着社会进步,不少隐形文化也有不少通过显性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至于中国古代马文化,笔者以为:是中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与马有关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古代先民在驯养、役使、娱乐马的过程中,积累的对马的认识、驯养经验、使役技能、理性著述,以及以此制定的关于马的政策法令;在控驭马为人类服务的过程中发明的各种工具;在生活、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对马的深厚感情,进而转化为审美领域里崇尚马、赞美马、颂扬马的文学艺术作品等。它们分别蕴含在精彩纷呈的马的物质文化、严谨周祥的马的制度文化和博大精深的马的精神文化之中。
中国古代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有人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皇冠,更有人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框架。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抽去举足轻重的马文化部分,将会大为逊色。没有马文化,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今天。 举世瞩目的甘肃武威铜奔马,就是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古代马文化中的杰出代表,是中国骏马的形象大使,被定为中国国家旅游标志。
在探析马的文化形态之前,根据笔者的浅见,认为有必要对“马文化”的含义做相应的理解,需要把握这样几点: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马文化”就是人与马的长期互动关系中产生的。二、文化是人创造的,人是马文化创造的主体。马文化的各种形态,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投射、凝结与表现。是人类与马的相互作用中,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创造出的。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之为文化。孤立的几棵树,本身谈不到文化,而当我们把它们移植到公园,按照人的意志排列,修剪成为景观树时,它就成为了公园文化的构成要素。马,当它没有与人发生作用时,本身不能称为文化。四、在“马文化”中,主体是个人或社会集团,客体是人的生产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马。人创造了马文化,能使主体客体化,也使客体的马主体化。主体客体化,就是说人通过实践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向客体马进行了渗透和转化。当人把马与马具、驾驭技术和车辆结合在一起时,就把人的意志转化、传递到马的身上,使马产生了更为先进、更为强大的运输、作战能力。这也称为主体对象化。客体主体化,是说客体的马从自然界中的一个动物,转化为人的运载、作战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时,此时的客体马,已经失去了原先的那个对象化的形态,不再是自然的马,变成了主体的人创造的车马运载系统或兵车作战系统中的一部分。三、马的文化形态梳理形态,是一个形象词,指事物存在的样貌,或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简单说,形态就是事物的样子。“形态”是可以把握的,是可以感知的,是可以理解的。
文化形态不论以何种表现形式出现,都能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综合反映出它属于上层建筑的本质属性。从主观上讲,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是社会现实的价值评判标准;从客观上讲,文化又是生活方式。根据笔者分析,以为中国古代马文化的形态可否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先民在驯养、控驭马的过程中总结、积累、形成的认识、经验和技能。
我国从夏代初年开始养马,之后马业始终是畜牧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有着丰富的马种和悠久的驯养历史。古籍上说:“自轩辕以来,服牛乘马。”人文始祖伏羲驯服龙马的记载、马王堆帛书《相马经·大光破章》的出土、和政县三趾马化石潜藏的秘密、东汉马援创立的《相马骨法》、春秋孙阳著述的《伯乐相马经》、敦煌302窟“钉马掌图”揭示的蹄铁技术、十六国北燕木芯马镫等。其形态包括对我国良马的分布、资源、特点的掌控;驯养文献记载和历代规模性养马业文献;控驭马的各种经验、方法、马的疾病疫情防治及存世著作;驯养形成的马术、马球、舞马、走马、赛马等体育、娱乐技能。
二是先民在控驭、役使马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各种工具。马在古代生活、生产、交通中发挥过重要的骑乘、拉载、驮运、作战等作用。其形态包括人以自己的智慧发明控驭马的马蹬、马衘、马镳、马鞍、蹄铁、鞍鞯等各种马具;装饰美化马的当卢、马冠、杏叶、节约等各种装饰品;保护马匹的马胄、马甲等各种防护用品;在骑马行商,骑马传邮,马驮运货的同时发明的各种以马为动力的导车、斧车、柴车、传车、帆车、缁车、轻车、戎车等各式车辆。
三是先民以马为动力,把马运用到战争中的思维、理念和发明的装备。东汉以“马革裹尸”出名的将军马援的“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的理念,在历代当政者中具有代表性,是历代马政制定的思想基础。古代作战除步兵作战外,陆续发明的战车和骑兵,在战争中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周代时,4000匹戎马可组成1000乘战车。周天子拥有万乘战车,被誉为“万乘之王”。当时有“万乘”战车,就如同今天拥有坦克、核武器一样,会对敌方形成巨大的威慑压力。此形态包括历代各类战车、骑兵的样式、作用、特点;配备给马的适合战争的各类防护用品;与战车、骑兵配套的各式兵器、战法;以马为主角扭转战争局面的重大战例等。
四是先民为提高马的品质和数量而采取的各种交流性措施。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丝绸交易之路,玉帛交流之路,也是茶叶与马匹的贸易之路。中原政权与周边的文化交流史,也是良马引进交流的历史。其目的在于改良中原的军马品质,增加军马的数量,提升军马的战斗力。如历史上契丹马匹的入贡中原、古代奚国的奚马流入关内、云南自杞人为南宋贩运战马、茶马古道上雅安的茶马交易点、吐蕃贡马与宋朝的封赐、大理国与南宋的马匹交易、唐朝与吐谷浑在赤岭开辟马市、突厥马为大唐建功立业、渤海国良马进入大唐等。此形态包括古代不同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区域之间,通过马的引进、马的改良和马的贸易,通过战争对马的掠夺和俘获,通过朝贡等形式,促进优良马种的交流和移动,提高中原马的品质。
五是先民在发展马业的过程中制定、完善的各种有关马的政策、法令。马政,是历代政令的核心。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马的法令。商代的《弃灰法》,周代的车驾制度、马匹买卖管理,秦代的厩苑制度、卤薄制度,汉代的禁马出关制度,唐代的马匹管理机构,宋代的牲畜注籍制度、军队马匹医疗保障制度、“劵马”制度,西夏的马匹校检制度,辽代的群牧使司制度,明代的俵马制度、马匹死亡赔偿的“桩朋银制度”和清代的牧场考成制度等。其形态包括历代制定颁布的关于发展马业、改良马种、设置马业管理机构、马的交易、马的军事调遣等政策法令、各类奏章、旨令、论述。
六是先民在长期的人马关系中形成的深厚的人马之情。在长期的人与马的关系中,人与马结成了特殊的情感,在全社会形成了喜爱马、崇尚马、赞美马的文化氛围,涌现出大量动人的故事。除善于养马的秦非子,善于驾驭马车的造父,善于识马的九方皋,周穆王爱八骏,秦始皇爱“七龙”,唐太宗爱六骏等经典外,中国历史上,英雄的名字与神骏宝马总是如影随形,每一匹战马的背后,都弥漫着浓浓的英雄主义。历代名将都有自己的宝马。西楚霸王项羽的“骓”,吕布的追风赤兔,秦良玉的桃花马,郭子仪的九花虬等。另外,还留下来如齐桓公与“戏马台”,马援与“白马井”,杨延昭与“晾马台”,辛弃疾与“斩马亭”,文天祥与“义马墓”,陈连升与“节马碑”等遗址和脍炙人口的故事。此形态包括历史上相马、用马、爱马的名人故事及著作。
七是先民在审美领域里崇尚马、赞美马、颂扬马的大量文艺作品。古代以马为审美对象,人马之间的情义融人了历史、文化,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在诗词歌赋、乐曲领域。有大量赞美、描写马的诗文,它们是中国文学宝库的重要内容。《诗经》《离骚》《楚辞》,汉武帝的《天马歌》和《西极天马歌》;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家》,韦庄的《代书寄马》,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张说的《舞马千秋万岁乐府词》,南朝王僧儒的《白马篇》,宋代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主》,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等,多不胜举。其形态包括有关马的经典作品及其文学、艺术、美学价值。
在历代绘画作品中,马一直占据着表现的主角,留存下了大量形象生动、技法精湛的马的绘画作品,不少都是国宝级文物。魏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北齐壁画《仪卫出门与归来图》、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代韦偃的《双骑图》、唐代韩干的《照夜白》、五代李赞华的《东丹王出行图》、南宋龚开的《骏骨图》、明代仇英的《秋原猎骏图》、元代陈及之的《便桥会盟图》、明代刘俊的《雪夜访普图》等,同时蕴含着大量脍炙人口的故事。其形态包括不同时代以马为重要美学对象而绘制的精美绝伦的绘画作品极其代表的不同绘画风格、美学特点、艺术价值。古代以马为表现对象的各类质地的雕塑艺术作品,也是浩若烟云。它表现范围广泛,题材多样,充分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马的喜爱和钟情。武威东汉铜奔马、绵阳双包山汉代漆木骑马俑、云南晋宁汉代青铜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青海玉雕卧马、新疆阿合奇库兰萨日克墓金奔马、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陶马、乾县懿德太子墓唐三彩三花马等,都被广泛塑造刻画于铜、陶、金、玉、木、石、砖等不同材质上,寄托着不同意蕴和象征意义。其形态包括其不同材质的马的造型极其艺术价值、考古价值、和文化价值。八是先民在人马情基础上转化成的以马为对象的图腾崇拜、风俗节庆。古代先民们从识马、驯马、牧马、乘马、役马、驭马、市马、饰马到管马,不仅形成了一系列马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同时,由浓郁的爱马、护马情愫引发画马、雕马、塑马、写马的同时 ,还衍生出祭马、葬马、祝马等图腾文化。马,作为善良神物,很早就融化于人们的精神里,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形成远古先民崇拜的图腾符号。象形文字“马”的诞生,姓氏之“马”、成语之“马”、地名之“马”、生肖之“马”的出现,马神庙、马祖殿、马王爷中的祭祀,马王堆帛书《周易》的记载,竹马社火的流传,马褂的穿着和赏赐,以马为形象的马钱的流通,以马蹄为形象的马蹄金的铸造,以“马”为形的各种塑造等,都是人类基于马的物质文化而产生对马之灵魂与精神的敬仰与崇拜,被后世称为“马图腾”。其形态包括远古以来,各地区、各民族形成的以马为图腾崇拜的精神活动以及逐渐演变遗存至今的各种民俗节庆。
来源:武威文化首届“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武威文化旅游系列活动
●首届“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武威优秀讲解员大赛公告●首届“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武威文化旅游微视频动漫大赛公告●首届“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武威最美农庄评选大赛公告
●首届“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武威文化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公告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武威旅游网了解《武威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