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先行者|对接国家战略,张江的改革开放一直在路上
【编者按】自1992年起,从“张江高科技园区”到今天的“张江科学城”,从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到如今的220平方公里,这片曾是农田与村庄的土地,已然成为“上海创新”的一面旗帜,“中国创新”的一个品牌。
九月,澎湃科技派出一路记者,驻扎张江科学城,历经十天的深入调查和采访,试图帮助公众厘清张江瞩目成绩单背后的底层逻辑:过去30年,张江做了什么?做对了什么?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先行者”,又将在未来的国家战略中担当什么角色?
我们调研发现,“创新”是张江的底色。这是一种系统性、全生态的创新:人才政策、营商环境、审批制度、孵化服务、基础研究以及应用转化、产城融合……张江已是一座位于上海东南腹地,有着代表中国最强科技实力的产业集群,也有商场、学校、医院、体育场、博物馆的烟火之城。
张江十日,澎湃科技带你“看见”。
张江第一日。
九月,澎湃科技记者沿着金色中环驱车行驶在高架上,顺着天际线向远方眺望,两座超高层塔状建筑十分瞩目,这便是今年刚封顶的上海最高双子塔——张江“科学之门”。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曾是一片阡陌农田,而如今已经高楼林立,成为全球科学家、科研机构、科技创业者、跨国公司研发总部心向往之的科学之城。
那么这些年间,张江是如何起步发轫的?张江内生造血、持续腾飞的能力从哪里来?未来,链接国家战略,张江自主创新之路又该如何走?
带着好奇与疑问,记者首先来到张江科学城建设管理办公室,与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侯劲进行交流,试图厘清张江科学城31年发展的脉络。
侯劲将张江三十多年历史娓娓道来,也向记者特别提到了领导对张江的期待与嘱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张江科学城考察,指出要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去年,张江科学城30周年座谈会上,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李强同志指出,硬核科技是张江最鲜明的特质,创新策源是最核心的功能。”
对张江的发展史如数家珍的,还有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和区县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勋,他们从1992年起就开始关注张江,陈建勋至今还经常参与张江发展方向的相关讨论和研究。
在杨建文眼里,今天的张江有两个“片”最出名:药片+芯片,“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一个是基础,一个是天花板。医疗是中国14亿人口的直接需求,而芯片则是牵扯到各个产业升级换代的科技天花板。张江把这两‘片’做好,是对国家的重大贡献。”
陈建勋把张江30年发展的底层逻辑归纳为经济逻辑和市场逻辑,“张江有三次逻辑的演变,第一次叫造壳引龙头企业,在一片农田硬是造一个壳出来;第二次叫投资育新生企业;第三次就是正在进行中的造城与创新生态,张江由园区变为科学城,是要全方位打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科创人才的乐活空间。”
陈建勋和杨建文都提醒澎湃科技,不能脱离国家战略和国际环境去看张江。
杨建文很直白地说:“张江就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一个战略标杆,一个模式的探索。”
张江是如何起步发轫的?
一切起源于1990年的那件大事。
1990年4月18日,中央宣布浦东开发。这一年,浦东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家开发公司挂牌。
“这三家公司是有分工的,外高桥是贸易,陆家嘴是金融,金桥是出口加工,当时的国家战略是追求中国的经济总量和规模,需要见效快的布局。”陈建勋解释说,在当时的国家战略中,张江是“预留的一手”,到了要解决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关键当口,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定位和布局即成为现实。
1992年7月,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面积17平方公里。
1992年7月,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园。图片来源:上海科创办
陈建勋说当时有两个国际背景: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和“下一代因特网”计划,这两个计划将信息技术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促进了美国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的专家们后来专门研究美国的这两次新产业革命,发现跟一个叫“硅谷”的地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在中国上海的版图上,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类似于硅谷这样的地方,来孕育、推进这两种产业革命呢?
这就是张江所扮演的角色,当时的历史定位。
数年后,国家战略的迭代再次影响了张江。
1999年,伴随着国家 “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聚焦张江”战略,成为上海面向21世纪的重大举措。2000年1月,上海出台《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张江十九条”),成立上海市张江高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侯劲分享了2000年左右张江和金桥的两个数字:“当时金桥出口加工区的企业总收入已近千亿元,张江不过五六十亿元。90年代张江是打基础,而从2000年起,张江开始腾飞。”
侯劲以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即“上海光源”为例,告诉澎湃科技,“‘上海光源’于2003年立项,2009年竣工并正式向用户开放。这是当时国内投资金额最大的大科学装置,是‘聚焦张江’战略的集中体现。”侯劲又补充了张江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最新进展,“我们目前在建的还有硬X射线项目,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投资金额最大的大科学装置项目,将实现和欧美的并跑。”
据澎湃科技了解,“上海光源”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主要提供同步辐射光,这种光可以在微观层面上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是科研工作中重要的实验工具。它为中国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多帮助,推动了我国在纳米科学、微加工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发展。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张江的爆发,离不开当时有利的国际大环境。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里程碑。我国同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从国际经贸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和主动接轨者,逐步成长为重要参与者。
侯劲说,“张江正是抓住了中国入世的历史机遇窗口期和产业革命的新浪潮,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信息软件,加快了全球资本、技术、人才的引进,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这一时期,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建设,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上百家研发机构集聚张江。跨国企业和优质本土企业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信息软件等领域初具规模。到2010年,张江已建立18个国家级的产业基地,集聚7000余家企业,累计吸引外资217亿美元,园区工业总产值608亿元。
张江生物医药基地被誉为“张江药谷”。图片来源:上海科创办
张江内生造血、持续腾飞的能力从哪里来?
“二十多年前,张江就开始布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信息软件三大领域,今天这些产业依旧是驱动全球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侯劲特别强调,“张江始终在这些领域心无旁骛地耕耘,着力打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构建充满创新活力的产业生态。”
侯劲提醒记者,“坚持科学能力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始终是张江的一大优势,也是张江实现数十年腾飞的动力之源。”
与此同时,国家战略层面先后有三把火,助燃张江的井喷式发展。
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张江“先行先试,改革创新”。
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年后,张江正式加入——张江高科技园区37.2平方公里的区域纳入自贸区。
“双自联动”的目标可以理解为:实现创新政策叠加、体制机制公用、服务体系共建,从而产生“1+1远大于2”的化学反应。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这是开启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新征程,“从历史维度看,张江发展很快,但对标全球影响力这个新目标,仍有差距。”侯劲说道,张江科学城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其使命不言而喻。
一揽子“利好”开始了:2016年,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2017年,《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出台,张江确定由“园”向“城”转变;2021年,张江科学城“十四五”规划获批,确定面积扩大到220平方公里。
陈建勋更愿意从产业的角度去看这一轮张江的嬗变,他认为正是这些动作,让张江拥有了内生造血的能力。
2014年,时任张江高科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葛培健,提出转型科技投行,打造新型产业地产营运商、面向未来高科技产业整合商和科技金融集成服务商这“新三商”。
“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陈建勋解读道,“当时有两种模式,一种是集团作战模式,以国资背景为主,如张江科投、张江火炬创投、上海浦东软件园的创投公司等,他们从优秀企业中选出有潜力的进行跟投,企业并购成功或者上市后再退出,投资收益可以直接反馈到集团,投资一批、股改一批、上市一批、退出一批、储备一批,使投资业务形成自身的良性循环。第二种模式是围绕上海2015年的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规划,在股权投资上做足文章,提升企业孵化的效率。张江2015年前后转型创投的时候,正是国内股权投资市场的高峰活跃期,现在这股风潮也没有过去。”
在杨建文、陈建勋这些智库专家看来,总书记2014年提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确实是高瞻远瞩,符合上海产业转型的需要。
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推动一个地区的发展,一般有四个阶段: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这四个阶段不是封闭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当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产业的附加值怎么提上去?张江要为上海提供模版,上海要为中国做出示范效应。一个先发达的城市,它的财富形成的路径本身就是一种示范,如果地产是上一轮财富驱动的主力,现在就需要发挥科创的作用。”陈建勋认为张江是体现这一路径切换的重要角色。
杨建文说得更为直接,“张江的发展不再是小院高墙式的,它需要对产业、对经济、对区域、对全国都有带动。任务艰巨。”在他看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国家级实验室,这些都是国家层面提供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科研基础条件,与张江本身的科研活动,如高校、企业、项目等结合,需要按照科技创新规律去理顺,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
位于张江科学城的李政道研究所。图片来源:上海科创办
链接国家战略,张江自主创新之路如何走?
什么是科技创新规律?
杨建文的理解是:基础的、应用的、产业的,都要有,通道要顺畅,且要跟当下的国家战略匹配。
侯劲表示,“我们不断在探索科技创新规律,并按照规律推进张江的建设。张江的战略作用,得站在国家的高度来考虑。能不能在国家和时代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能不能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能不能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的重要策源地?这是张江该起的硬核作用。”
二位智库专家不约而同提及,眼下张江就在国家上海自贸区提升战略的大船上。事实上远不止如此,张江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在长三角乃至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都拥有独特的地位。
陈建勋告诉澎湃科技,“自贸区建设战略、‘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等四项战略,构成了上海新时期系统性的发展战略。自贸区建设战略是要解决上海的发展方向问题;‘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要解决上海的发展空间问题;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是要解决上海的发展动力问题。”
“科创和改革开放,是永恒的主题。落到张江,你有接口、有任务,就拥有了今后发展的空间和前景。”杨建文说,张江的下一步,可能是科创、产业和金融的进一步融合,“科创所需要的金融条件跟产业、实体经济还不完全一样,需要形成一个不同于原先的资金流通体系、组织体系、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这就需要张江自己去闯出一条路来。”
陈建勋特别提到张江要打造产业成长的机制,“我们现在对产业怎么投的机制研究得很多,但对产业、企业怎么(成)长的机制,研究很少。”
2022年12月,中共上海市委举行学习讨论会,市委书记陈吉宁在会上说道:“在创新加速阶段要通过各个创新要素均衡地承担各自风险,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在向高风险创新领域进军的过程中形成合力。”
“在加速器阶段要分散风险,落到张江如何打造产业成长的机制,比较直观的一是知识产权的改革,二是打造中小企业友好环境。”陈建勋解读说。
杨建文和陈建勋都很看好张江正在推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联盟计划,目前已有34家大企业开放其创新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如: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强生JLABS@上海、罗氏中国加速器、百度飞桨人工智能产业赋能中心、默克上海创新基地、西门子医疗创新中心等。
据杨建文观察,外资的创新中心对此非常支持,“他们不是看中政府补贴,而是更加在乎这些在孵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潜力,一旦产出成果,他们能尽快对接、推动转化。”
“这是诞生未来产业的基础,也是打破垄断和技术壁垒的工具和手段。有平台已经提出,他们为中小企业创新赋能,产出专利也归对方所有。这对吸引各个创新主体非常重要。”陈建勋认为,“张江推进科创工作,必须以全球化为背景,这些平台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科创格局、全球资源的链接。”
时移势易,道阻且长。当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产业竞争加剧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如何转型?张江如何转型?
“竞争加剧、内卷厉害、成本高企,特别是融资环境的变化,这里面的逻辑也在发生改变。”陈建勋说道。
澎湃科技问了侯劲最后一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你经历过的最硬的骨头是什么?”侯劲回复,“没有最硬,只有更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改革之路充满挑战,先进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不断与之相适应,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改革。改革成功,后来者就可复制、可推广。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浦东要勇于担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特别指出要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按照这个要求,张江更应勇挑重担,坚持战略引领,聚力创新,敢为人先,走在改革的最前面。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张江不干,谁干?”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