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往事|“西湖寻梦”赵无极:关于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
1985年5月,法籍华裔艺术家赵无极接受浙江美术学院的邀请,回到西湖边的母校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绘画讲习班,在他当年接受美术启蒙的地方传授了自己半个世纪艺术实践的思想和技艺。
“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正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近日,“西湖寻梦——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 座谈会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举行。座谈会上,赵无极之子赵嘉陵,以及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学员、绘画艺术学院相关负责人及师生代表重温了西湖边学习的旧时光,谈及了赵无极的艺术、教学及影响。
赵无极
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
1985年5月,赵无极接受浙江美术学院的邀请,回到西湖边的母校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绘画讲习班,在他当年接受美术启蒙的地方传授了自己半个世纪艺术实践的思想和技艺。此次座谈会既是纪念赵无极先生,也是重温当年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日子,重温西湖边学习的旧时光。据悉,座谈会围绕“我与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我观赵无极的画”“赵无极对我艺术创作的影响及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对今天美术学院绘画教学的意义”与“中国油画的当代化发展”四个议题展开。
座谈会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致辞中表示,他观察到八十年代艺术史“重新现代”和“再次前卫”的两种力量非常奇特地同时出现在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讲习班的两代人孕育了中国艺术史上十分重要的八五新潮。“重新现代”,指的是林风眠、吴大羽等人对于艺术形式的演练,对于绘画性自身的追求,在80年代的重新迸发;“再次前卫”,指的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新兴木刻,艺术和社会运动连接在一起,是一种前卫的带有一定反叛性的力量。他表示,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其实是一次版画、油画、水墨等大绘画艺术的集结,具有特别的价值。
高世名认为,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展现出了一种艺术家教艺术家的超脱于一般师徒关系的同道相携之情,这种同道之间作为创作集体的关系极为动人。从另一层意义上,1985年讲习班对于赵无极而言,回到中国、回到母校,是他对中国文化根源的一次自我印证;对于1985年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史时刻,它孕育了八五新潮。
座谈会上,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学员们分享了他们在讲习班学习后受到的启发、收获以及自身艺术道路上的心得体悟,并强调了赵无极先生让他们认识到中国传统的重要性。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回顾了1985年参加讲习班的过程中与其他学员相处的历历往事。他阐释了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三层重大意义:一为会通,二为去执,三为真诚。“会通”是价值观层面的重要内涵,正如赵无极先生常讲的“要站得高,站在世界艺术之上”;“去执”是胸无成竹,这是方法论层面的提醒。“真诚”则是关于艺术伦理的提醒。
在座谈会上,许江总结了赵无极先生的艺术方法论,强调赵无极先生的艺术无处不体现着“呼吸相应、心手相应”,从而炼化人之精神,达成人生命的自由与彻底的解放。赵无极超越了山水之形、山水之象,进入山水之气的塑造,并尝试使不可见的显现,用笔用色精妙。赵无极先生的绘画过程、绘画成长、绘画变化就是这样一个此在生命自由解放的过程,体现了一种人与造化相往还的自由与沉醉。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一代人受西方塑造,在文化历史观层面保留东方艺者的本色,完成一种“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的东方诗性表达。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理事鸥洋说,讲习班的学习“对我后半生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赵无极先生给她们讲授了艺术的道理:要学习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自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毕业”后,1986年,她的展览便让广东画坛大吃一惊。她表示,赵无极先生开的“药方”,使她重新挖掘中国优秀传统艺术,把西方油画的油性语言和东方的水性语言结合,创造出精美的意象油画,并从中找到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参加讲习班之后,鸥洋教授长期致力于意象油画的探索,结合东西方油画语言,创造出精美的意象油画风格。在她看来,意向不是抽象,也不是具象,意象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审美。
当代艺术家梁铨回忆了赵无极先生在教学时为同学改画的用笔细节:赵无极先生以油画笔为工具,擦,点,搓,扫的方法来完成各种线条和块面的组合。创造出一种別具一格中国风格。他认为赵无极从中国金石书法中汲取的养分帮助他在法国求学期间迅速理解了保罗·克利的绘画,由此而一步一步的发展出他的抽象画风。梁铨还为当时未能够同参观学习班的赵先生的同事同学交流感到遗憾不已。
赵无极,我在杭州的家,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47 65x80.7cm
赵无极,我父亲的花园,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55 38x46cm
中国美院教授成南炎从当年全程参与研习班与及后来持续的艺术实践,尤其是作为国家教委公派研学人员赴意大利罗马美术学院的研学,以及结合多次赴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在对百年西方艺术的观察与反思中,体会到赵无极先生的艺术思想与语言特质的意义与价值,即立足中华主体精神文化并积极吸收世界文化艺术的成果,创造中华主体文化自信与深厚、博大的艺术底蕴,在当代全球艺术版图中凸显华夏文化的精神、性格、语法与个性。展望未来,赵无极85讲习班的研习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我们应立足自己的伟大文化艺术传统与现实发展需求,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意识,兼收并蓄、大胆创新,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与历史和现实生活赋予我们的使命完美地融合贯通,推动中国艺术走向新的未来,达到新的高度。
中国美院教授陈海燕则提及了在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的学习经历对其艺术上发展的深远影响。当年赵先生在课堂中耐心地给每一个学生改画,把她习惯局部观察对象的错误加以纠正,改变对对象的观察方式方法,以整体概括的手法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关系和色彩关系,她认为,整体观察的方法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仍然很重要。作为版画家,她关注到赵无极先生的石版画有着传统的笔墨和西方艺术中的明快色彩,赵无极先生对艺术创作探索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她日常的艺术创作。
赵无极在中国美术学院
赵无极先生的教学不仅激励学员们不断取得技艺上的进步,更将他作为世界性艺术家的人生哲理深植于每一位学员心中。中国美院教授章晓明表示,赵无极不仅教授他如何观看、如何绘画、如何做人,还关乎到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做一个世界性的艺术家,为他以后的艺术发展开启了一条比较宽阔的绘画道路。他对赵无极先生的教学方法感受最深的是:第一,教学方法最重要是要把心交给学生,要以诚恳的态度面对学生在学习上所遭遇的所有问题;第二,画画不要重复自己,要不断的自检,提出疑问,并有所突破。赵无极先生一生都在如同“枝剪”杈芽一般,不断追求自身艺术的精进;第三,要从传统中汲取养料,兼收并蓄地学习东方与西方的艺术传统,创作出与时代有关的作品;第四,要培养好的眼光,站在世界艺术的高度,通过欣赏世界一流艺术家的作品,来提升个人的艺术品味,努力去做一个国际性的画家。
赵无极,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三联画,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99-2000 200x750cm
赵无极,锡耶纳广场,2020年赵善美女士捐赠 布面油画 M+博物馆藏,中国香港 1951 50x45.5cm
身处1985年,在学员审美历经“大统一”的绘画教育背景之下,赵无极在课堂中用最简单最朴素的办法,亲身教导学员怎么看,怎么写,怎么想,怎么做,在教学过程当中重新寻找审美原则,从而为每个人确定自己的艺术方向。中国美院教授蒋耀辉讲述了赵无极的教学面临的困难,也讲述了赵无极的教学方法和意义。
天津美院教授孙建平则将赵无极的授课言语整理编撰为《赵无极讲学笔录》。他认为,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已经过去40年了,时间越久,越感觉到赵无极85讲习班的价值和意义。讲习班是八五思潮的起始阶段,其成果似乎被之后八五新潮运动所冲淡,但赵无极带来的很多思想都成为现代中国美术的用语,比如说呼吸等概念,以及全国写生写意大潮的兴起,写意本质上是赵无极等一代艺术家的文化理想,把西方油画和中国文化精髓结合起来。孙建平总结了他习自赵无极先生的“得意忘象”的观察观。据他回忆,赵无极先生在课上一再强调:每个人面对自然时都要梳理概括,完成一种“构成”。由此他在写生过程中由原来面对自然对象的盲目照抄,转变为对自然对象的筛选、梳理、归纳和简化。
创作中的赵无极
中国美院教授孙景刚分享了自身对赵无极先生绘画的解读,并就赵无极先生的中国艺术家本色以及绘画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他首先引用《论语》中“绘事后素”的典故,强调赵无极先生的成功离不开他对中国艺术根源的笃守。年轻的艺术家唯有明白如何持守自己的本色,方能清楚地在今后寻求艺术变化的过程中找寻到变化的意义。其次,孙景刚谈及赵无极先生对处理绘画关系问题的深刻的“懂得”,是对气韵和谐的“懂得”。伴随着人生体悟的增长,他进而将这种“关系”理解为一个为人处世的终极命题:当你的境遇变了,需要随着境遇的变化调整你所遇到的事物,把关系合理化。
而李晓伟则回忆起初见赵无极先生的场景时依然心潮澎湃,他感叹道,赵无极先生是他心中精神的灯塔,为他照亮航程,使他在艺术的探索和人生的道路上无所畏惧。赵无极先生以国际性的视野参与了抽象表现主义运动,在艺术探索中既坚持了西方的开创原则,又发挥出东方至高意境,并以东方经验式的方式载入了西方现代美术史册,这是赵先生最了不起的地方。他切身体悟到,翻阅一位大师的画册,或者观看他的录像,都无法比拟与他本人面对面交谈、接受他亲身教导和伴随他谈笑所带来的直接的影响与力量。
滕英以“致敬”、“心在”、“开枝散叶”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她对赵无极先生的尊崇之心与感恩之情。“致敬”,是对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以及诸多艺术教育的先行者们,表达最为热忱的敬意;“心在”,三十八年过去了,回想当年在受业于赵无极先生的日子里,他的音容笑貌,他的儒雅随和,他的涓涓细流似的引导,同时又很有原则的给学员们"开刀"指出问题所在,他的画“不谄媚”和“作画要诚恳”的教诲长久影响着她的创作和生活。“开枝散叶”,意为在赵无极先生的影响下,通过美育的燎原星火,绘画艺术的前沿理论被代代相传,在中国更多的艺术院校中发展起来。
赵无极,十月伊始,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55 97x146cm
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学员的言语,呈现出一幅青涩学子成长为练达导师的画面,传递出赵无极先生作为师者身份之榜样的力量。刘大鸿教授在座谈会现场展示了他以探讨赵无极先生教学风格为主题的手书,以此回应38年前他在课堂中画3张绿色女人体习作所依凭的斗争精神。他曾解释过自己提问与“斗争”的原因:一是,做学生要敢于提问;二是,希望借激将法,从先生口中多“掏”一些东西;三是,学生时期的叛逆,甚至至今也不曾更改。魏小林则结合观看“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后的体悟表示,赵无极先生的作品是需要以一定的人生阅历去与其交流并理解的。赵无极先生曾说艺术家需要做到真诚。赵无极先生真诚地将他融汇在骨血中的东方元素表现在了绘画之中。同样,也唯有真诚的鉴赏者才能真正觉察出赵无极作品中的价值。
中国美院教授魏光庆凭由自身从事艺术教育、艺术管理与艺术实践30余年的经验,阐述了两点体会:其一,作为艺术家,需要不断挖掘新的可能性,如后印象主义的塞尚,以及后来的结构主义、立体派等等。其二,作为老师来说,要和年轻人平等地进行交流。身为老师更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要终身学习,教学相长,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赵无极,水墨画 14号,纸本水墨 私人收藏 1971 34x34cm
赵无极,23.05.62-07.01.71,布面油画 私人收藏 1962-1971 114x162cm
李争则将在1985年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学习的时光称作“一个很美丽的西湖之梦”。“当时是懵懂的,到今天可能也没真正懂得赵先生说的关于画面的呼吸感和造型或色彩之间的连接关系,很多年过去了,一直在尝试消化和理解其中的奥妙……至今每当画画时也会经常想起赵先生的谆谆教导,看到三十八年前大师儒雅的身影和爽朗的笑声……”他说:“这是我的幸运之梦、不愿醒的梦、无比享受的梦,也是让我骄傲自豪的梦!”
陈仁至今对赵无极先生的教学方法上印象深刻——先生在材料与技法上打破了固有的或者比较保守的确定性训练,而更多的强调在运用材料与技法中的偶然性和偶发性。他回忆当初进入赵无极先生课堂,懵懂时期心思尚不能完全领会赵无极先生所说的“呼吸感”“色彩的衔接”或者“笔触的运用”等概念的真正含义,但赵无极先生激励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为年轻的艺术家们打开了自我艺术风格探索的思路。尤其是在艺术创作上赵无极先生非常强调其“真诚”性,也非常诟病在艺术创作上的“献媚“性,这些思想都深深的影响了其从艺人生。
赵无极之子赵嘉陵
座谈会最后,赵无极之子赵嘉陵讲述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到赵无极先生的诸多言行细节。赵无极85讲习班既是国美学术的历史丰碑,也是国美师道星火相传脉络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内容整理自中国美术学院公众号)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