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一生为国找石油,希望年轻人替他完成这个任务……

2023-10-06 12: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更是我国石油地质工业的奠基者之一。他这一生都在为国家找石油,新中国八次重大的石油会战里都有他的身影。他还是大庆油田的主要发现人之一,助力我国彻底摘掉“贫油国”的帽子。

近日,总台《吾家吾国》节目专访100岁的中国石油地质学泰斗李德生,听他讲述“石油报国,矢志不渝”的故事。

01

毕业后他前往大西北为国找油

曾盖着“冰块被子”睡觉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的石油工业刚刚起步。但那时,沿海口岸被日军控制,无法进口石油。没有石油,汽车不能疾驰,飞机无法翱翔,成了一堆废铜烂铁,“一滴汽油一滴血”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残酷写照。

青年李德生目睹了国家的落后状况,下定决心要让中国摆脱石油贫瘠的状态。

李德生:抗日战争时期,我亲眼看到黄浦江里有日本的一艘旗舰,大炮轰隆轰隆地放。那时候我就知道要刻苦学习,学会了技术报效国家。

1945年,李德生从重庆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前往荒凉的大西北为国家找石油,甘肃的玉门油矿成了李德生“石油人生”的起点。

在当时稀少的地质学毕业生中,有三人报名去甘肃玉门工作,李德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到达那片荒凉而广阔的戈壁滩。

到玉门油矿后,李德生被分配到重磁力勘探队。他和队员们一起翻山越岭,白天拿着罗盘找方位找路线,晚上搭帐篷过夜,在祁连山甚至盖着“冰块被子”睡觉。李德生回忆,作为一个南方人,自己之前从没有到过这么寒冷的地方,“山里面很冷很冷,早上起来把被子一掀,一大块冰。”

1946年,这支重磁力勘探队完成了《甘肃走廊西部重力测量提要》报告,并绘制了河西走廊十万分之一的地质、重力综合图,这也是我国第一份重力测量报告,为玉门油田的勘探发挥了重要作用。

02

与三位苏联专家观点相反

面对质疑,他敢说真话

新中国成立,国内仅有几个小规模油田,那时西方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家。

1958年,川中地区相继发现了三口喷油的探井,李德生当即被任命为总地质师并迅速前往四川。三位苏联专家也被邀请坐镇指导,他们提出了“渗透性出油”的观点,就是可以通过多井钻探来增加出油量。

然而,李德生却持有截然相反的观点,他提出了“裂缝性出油”的结论。这三口井只有在岩石裂缝的地方才会出油,也就是说川中石油其实无法成为大油田。

在那个年代,由于大家对大油田的渴盼格外强烈,李德生的结论犹如一盆冷水,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质疑,他甚至受到了处分。即使如此,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判断。在随后的大规模钻井开采中,出油时断时续,事实证明了李德生的判断是正确的。

尊重科学,敢说真话是李德生投身石油地质工作以来一直坚守的信念。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国家的石油事业。“我相信要工作下去,就要一直讲真言。”

03

成功发现大庆油田

帮国家摘掉“贫油国”的帽子

1959年9月,对于中国石油工业来说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节点。那时,在大庆编号为“松基三井”的预探井出油了,李德生肩负着“寻找大油田”的重任。

在仔细考察和研究后,李德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在三个大构造顶部打预探井,以此来摸清油田的规模和储量。当时勘探油田的通常做法是以出油井为中心,逐步往外勘探。如果李德生的这个建议得到验证的话,就可以更快地确立大庆油田的储量。

那时正值东北最冷的季节,茫茫雪原上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要确定三口井的位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李德生能依靠的只有一套地图和一个罗盘仪。

李德生:没有路,全是草原或者是水泡子,要绕过这个水泡子。早上八点钟出发的,到下午两点钟左右才找到了大架子屯,一个村子,这个村子里有野外测量的坐标。测量队一站一站测,最后离那个大架子屯一千多米的地方找到了第一个地震构造图的高点。

确定了一口井后,随后两天,李德生又定了另外两个井位点。两个多月后,三口井相继出油。更让人激动的是,三口井的含油量证明,他们发现的是一个世界级的特大砂岩油田。

大庆油田的横空出世,翻开了中国石油工业崭新的一页。1964年,大庆油田实现原油年产量达500万吨。中国彻底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04

勘探胜利油田

他坚持下笨功夫解决难题

李德生见证并参与了新中国石油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历程。1964年,山东探明了一块新油田,李德生再次受命支援,而这块新油田就是后来的胜利油田。

勘探胜利油田时,李德生面临的难度远远大于大庆油田。大庆油田处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构造带上,胜利油田则被地质人称为是“石油地质大观园”,它的油层类型多达七八十种。

面对如此复杂的地质构造,李德生依旧采取最朴素的办法,那就是一点点对断层数据和化石资料进行分析,最终把这七八十种地质类型一一画了出来,提供给了勘探人员。

李德生:有人说胜利油田像一个破盘子,这边是油,那边是水,很复杂,都是一条一条断层。只有把断层搞清楚以后,才知道哪打下去出油,哪不能出油。

李德生曾说,图是一厘米一厘米画的,路是一米一米走的,井也是一段一段钻的。“就是笨功夫,要有很大的耐心,不能有一点点草率。”

在这个“破盘子”一样的油田上,石油分布到底有什么规律?又应该如何开采,李德生就像拿起绣花针一样仔细地进行分类研究。他们总结出办法之后,被应用到了华北油田、大港油田、辽河油田等一系列油田的勘探开发过程里。新中国石油开采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饱含着李德生的智慧和付出,而这也一直延续着。

如今,这位百岁老人仍然在不断思考着石油地质的发展以及中国能源的未来。李德生说:“到2030年,我们国家要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时达到碳中和,这个任务很艰巨,我这辈子看不见了,我寄希望于年轻人,一代接一代来完成这个任务。”

↓点击查看完整节目↓

原标题:《他一生为国找石油,希望年轻人替他完成这个任务……》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