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黄酒小镇:一周城市生活

陈鑫培 汪单 静雯 王越洲
2023-10-06 16:34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早在2018年,浙江就启动乡村振兴五年行动,美丽乡村建设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而在艺术乡建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再将去赋能新的生命力,以激活包括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民生改善的在地可持续活力,在这其中,艺术又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怎么发挥作用,是摆在相关从业者面对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议题。本期回顾我们邀请上海交通设计学院讲师、策展人汪单,分享绍兴黄酒小镇国际艺术季的活动以及背后的思考。

(本期主持:陈鑫培)

近期回顾

构建在地性文化——2023年黄酒小镇国际艺术季回顾

首届黄酒小镇国际艺术季于2023年9月28日在绍兴东浦黄酒小镇启幕。东浦,这个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古镇,不仅是绍兴黄酒的发源地,更是一个曾经汇聚了500余家酒坊的历史见证者。在这里,石硝墙与石板路交相辉映,古桥、戏台和酒坊共同构建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黄酒,作为东浦古镇的文化符号之一,不仅是当地居民精神气质的体现,更是主要的经济来源。这个历史悠久的古镇如何在保护和传承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同时,向外界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并满足现代人的文化消费需求,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首届艺术季以“在黄酒很中国”为主题,遵循黄酒的四大品类进行策划,分别包括影像板块“元红”、艺文企划板块“加饭”、江湖酒会板块“善酿”及艺术展板块“香雪”。这一艺术季不仅围绕黄酒这一核心亮点展开,更是融合了音乐、艺术、戏曲、市集等多种活动形式,力图通过年轻化的场景来激活这片古土上厚重的历史。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背景下,艺术季也意在吸引参与亚运会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以及周边的游客,进一步推动小镇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户外公共艺术装置《酒旗》

艺术家张晓的户外装置《陆游气》

如“艺术仓库·乌镇”、“艺术在浮梁”及“南方大地艺术节”这样古镇以文化艺术节来振兴地方经济的做法并不新奇。自2018年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的合并,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不仅符合全球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宏观趋势,更标志着文化活动与城市及地区发展的深度整合。这意味着,长期分立的文化与旅游领域得以联结,演变为一个市场主导的循环体系。文化的发展不应仅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而应更加贴近大众,满足其文化消费需求,并在经济上自负盈亏,通过旅游收益实现经济平衡。换言之,文化支出旨在创造旅游循环的良性发展,使文化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转变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肖全,开放式艺术展区之《东浦黄酒映古今》

目前,国内的文化艺术节模式至少有两种:一是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展,强调学术性与艺术价值,以美化与激活公共空间,增强公众参与为目标;二是以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为策划思路,更侧重于大众文化与娱乐媒体,而非传统学术展览。艺术节应与地方其他文化活动融为一体,满足现代文化消费之需求,强调可持续性与长期运营之文化消费综合体。一个成功的艺术节能带动所在地的文化形象提升,带动了各方的收益,尤其是在政治,商业,文化中寻找到平衡,在大众与精英、学术与经营中游刃有余。

由同泰当铺改造的T Space艺术空间

黄酒小镇国际艺术季,属于后一模式,经数月筹备,于金秋开幕。艺术季以多元文化活动与公共艺术展,借亚运会吸引众多游客,赋予古镇新的活力。笔者作为艺术节之“香雪”艺术板块策展人和参与者,尝试跳出“展览导览员”角色,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思考,分析在开展工作者所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和思考,将它们集结在一起构成本文的写作动机。

首先,黄酒小镇的在地性文化引起了每位访者的思考。面临全球化的浪潮,地方差异性逐渐消弭,特征被弱化,特别是古镇呈现发展的同质化趋势。因此,如何挖掘、重塑并展示地方性文化,成为地方政府、规划师及文化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世纪末,“在地性”艺术创作开始与都市更新、地方重塑、地产增值及经济结合,进而在地方税收或土地增值中获得间接的造血能力。从历史悠久的威尼斯双年展、明斯特雕塑展、欧洲的宣言展,到英国福克斯顿三年展、日本濑户三年展,再到近年来中国各地举办的艺术节,均被纳入打造地方文化、寻求文化发展差异性的文旅经济范畴。尽管这些艺术节处于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及运作机制下,共通之处在于它们强调“在地性”议题,不断寻觅、梳理地方性的故事,并通过街头巷尾的艺术项目创造无数个新地方神。

艺术节中的地方文化“开拓者”通常为外来者,其以文化精英视角进行的地方性叙述及创作是否能得到本地居民的认同,常成为批判与质疑的焦点。同样,以“小镇酒文化、历史或人物”为素材,经提炼与转换后的当代艺术作品在公共空间的呈现,往往引发公众的疑问与不解。然而,解决之道非在于通过迎合各方审美而修改作品方案,而是在项目落地后构建一个对话场域。具体来说,通过一个艺术项目,聚集不同群体,共同探讨“现代性”所带来的生活断裂,讨论过程往往比最终呈现更具价值。

在地性创作并非仅是个人学术理想的体现或满足某种乡愁,也非商业地产打造地方特色旅游的“良药”。这类在地性文化项目应是一个集合不同群体共创的智性成果,通过多元话语和思想的碰撞,感性体悟,联结更多不可见、无形的地方性语境,进而产生地方性叙事的多重视角,为本土居民或外来者提供反思和体验的可能性。

以黄酒小镇艺术季为例,当各个公共艺术作品呈现后,除基础的媒体报道和户外作品提示牌信息外,应通过多样活动邀请公众深入作品,激发更多关于在地性文化的互动与讨论。这些活动强调美育教育,旨在拓宽大众视野,提升艺术鉴赏力,成为下一步工作内容的重要环节。

江湖酒会·十碗头

若将艺术节视为小镇发展的启动引擎,能够激起社会关注并制造文化事件,那么古镇在地性文化项目的可持续运营与维护则显得至关重要。多数文化艺术节缺乏持续的运营思维,依赖公共财政并非长远之策。与西方以基金会资助和企业赞助的间接性免税政策为主导模式不同,中国的文化艺术节运营需兼顾内容丰富性,并着重联动地方产业,构建一套有效的盈利模式。

本次黄酒小镇艺术季在活动期间策划并组织了多场关于“民谣音乐与在地文化”的小镇圆桌论坛、连续数天的“不急不集”水陆市集、8场江湖酒会·十碗头和江湖酒会·宋宴、6场微醺音乐专场及168场现场表演等。每场活动均配有公众号推文,部分活动的“台前幕后”有跟拍视频,以便更佳的展示、推广和宣传。部分活动是有偿的,为艺术节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经济保障。然而,艺术节的举办涉及巨大的财力和人力成本,活动收益并不能完全弥补项目的实际开支。若艺术季欲成为小镇常态化的文化嘉年华,未来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黄酒小镇艺术季为古镇带来了一定的热度,但活动余热能持续多久,以及究竟能为古镇带来何种收益,仍有待进一步探讨。主办方的努力值得认可,但艺术节本身并非纯粹的艺术展览,其涵盖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属性。只有在多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以及建立稳定、高效的运作机制,才能真正推动地方的繁荣发展。

(文/汪单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讲师,策展人;本文图片均由黄酒小镇国际艺术季提供)

本周主题推荐

书|《再造家园——顺德艺术乡建民族志》

本书是对中国艺术参与乡村建设进行民族志研究的探索性尝试,以广东顺德“青田范式”的实践过程为例,以13个月的田野调查为契机,从互动论和整体观立场出发,深描并阐述多重主体在乡村建设中形成的张力与互动关系,剖析当前面临的痛点和困境,对当前艺术乡建的理论与方法做出进一步深化和省思。

书|《从乡愁到乡建》

本书是关于江南村镇的文化记忆和景观设计的专著,作为文化情感维度的“ 乡愁” 关涉了对人类整体性生存样式与发展前途的追问,尤其是对“自身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一种深层次文化心理密码的思辨、探寻与心理补偿。

书|《崖边2 :艺术里的村庄》

本书从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六个典型的艺术乡建村庄,邀请各自代表性实践者如徐弘滨、程美信、李向明等艺术家,通过主讲人叙述并辅以访谈文章的形式,呈现他们的艺术乡建项目实施过程,以及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经验总结与反思等。

书|《乡愁》

本书集结了作者多年来在浙江、江苏、上海、安徽、江西等地拍摄的古村落照片,涵盖江南建筑、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等多个角度,用丰富的视觉资料展现中国濒临消失的古村落风貌。

书|《歌声响处是吾乡》

作者通过对自己脚下那片千百年来战争频仍、苦瘠贫乏黄土地上顽强生长着的民歌、说书等民间艺术,乃至地方方言,以及艺人故事的记述,试图展现出这片土地上人们与命运抗争的复杂图景,追问中国乡土社会及其上承载着的文化的来路与去向。

书|《艺术唤醒乡土——从直岛到濑户内国际艺术节》

《艺术唤醒乡土》进入第三届的濑户内国际艺术节,已经成为与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相媲美的世界大规模的国际艺术节,并且受到国际瞩目。在本书中,主导这个项目的二位创始者,述说并写下这段历史,将交织的大小故事,描述出以濑户内海为舞台所展开的艺术振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线下活动推荐

上海·青年剧场|线路与路线:编织一段大江尽头的纺工历史

详情请关注 McaM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储存空间不足!

详情请关注 Jenniverse Official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一场海玻璃的出走计划

详情请关注 地球一小时观影局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神笔开悟——2023第四届丁聪全国漫画插图大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互动展我们为什么爱喝酒?

详情请关注 神兽之间微信公众号

上海·论坛共护飞羽,让城市充满善意——防鸟撞研究与设计论坛

详情请关注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微信公众号

北京·讲座避暑山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塑造地

详情请关注 北京市西城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

北京·展览志异

详情请关注 BRC Studio微信公众号

厦门·展览魏,你最近怎么样?

详情请关注 散步去Champochic微信公众号

线上活动推荐

线上讲座|裴钊:另一种公共空间:华裔建筑师朱明和她的作品 

详情请关注 烟囱PSA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责任编辑:董怿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