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最严“禁燃令”守安全护环境,法治力量推动移风易俗
【编者按】
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如何诞生的,汽车业对外开放从哪里起航,上海浦东开发区有哪些“全国第一”……改革开放40年来,一批又一批具有原创性的改革开放措施闪耀着首创精神的光芒。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澎湃新闻6月22日起推出专题报道,展现40年来的改革开放标志性首创案例。
2016年1月1日,修订后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在上海正式出台施行。
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禁燃令”, 一经推出便备受关注,效果也立竿见影。法令通过扩大禁放领域,规范销售、仓储和燃放行为,守住了烟花爆竹的安全关。
2016年至2018年,连续三年,上海实现了元旦春节期间全市禁放区域“零燃放”,外环线以外区域燃放量明显减少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全市因烟花爆竹引发火灾数为零,烟花爆竹致伤数为零,全市空气质量持续转好。
修法体现机制创新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而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移风易俗,法治是根本保障。
1994年,上海制定了《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部法令通过限制部分重要地区的燃放,统一烟花爆竹的采购和销售,起到了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的作用,对消除消防安全隐患具有明显作用。
不过,20多年过去了,上海人口密度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着社会治理逐步精细化,消防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愈发得到重视。
“在新时代,更严‘禁放令’具有强大的现实基础,”上海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薇表示,无论从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视程度来看,还是从市民对控制燃放烟花爆竹、改善空气质量的呼声来看,修订更严的“禁燃令”凝聚了最大社会共识。
2014年,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厉明等138 位代表联名倡议:春节期间市民少放、不放烟花爆竹。2015年,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金永红等58位代表再提议案,建议用更严立法管控烟花爆竹燃放。
由此,上海市人大快速行动,提前介入,全力确保立法进程。2015年,修改《条例》就正式列入人大立法预备项目。
与此同时,全面的立法调研早已拉开大幕。紧锣密鼓的调研、走访、座谈,上海市人大通过多种形式,听取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公安消防、市政府法制办等部门协商,探讨禁放区域、禁放时间等细节问题,并从一线执法人员和烟花爆竹经营企业负责人处了解情况。
就这样,史上最严“禁燃令”顺利出台了。而作为2015年年度立法预备项目,当年便能完成《条例》的修订,充分体现了上海市人大年度立法机制的创新。
1分31秒开出第一张罚单
一部法律制定好了,要确保落地成效,严格执法至关重要。
从新修订《条例》正式施行那一刻起,上海启动了有史以来最严的烟花爆竹安全管控模式。2016年1月1日凌晨,《条例》施行后1分31秒,第一张行政处罚单便开出来了。
“禁燃令出台后,一系列高规格的执法措施立即就跟上了,”上海市消防局副局长顾金龙介绍,为了多方位查管控罚,公安消防机关织密多层管控网格,对非法运输、储存、经营烟花爆竹行为实施全环节打击、全过程管控。
此外,执法部门采取停止向外省市采购烟花爆竹、严格审批外环以外临时销售点、严格执行购买实名登记制等多项措施,有力确保了执法效果。
史上最严,看数据便一目了然。2016年,上海市烟花爆竹市场投放总量为上一年度十分之一,流向得到有效控制,此后逐年递减。三年下来,上海共查处烟花爆竹案件1624起,刑事拘留142人,行政拘留349人,罚款455.22万元,收缴入库非法烟花爆竹61182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年收缴的非法烟花爆竹,也呈现出递减的趋势。“第一年我们收缴了4万多箱非法烟花爆竹,到了第三年就只有6000多箱了,市民守法意识越来越好。”顾金龙说。
最严“禁燃令”的背后,多个部门已形成协同作战的密切关系。每年元旦春节期间,环卫部门每天上报产生烟花爆竹垃圾的区域,医疗单位时刻留意着是否有人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受伤,环保部门则监测着城市的空气质量变化。多措并举之下,自然没有“漏网之鱼”。
2018年春节,冷空气输送“突袭”上海,和“财神爷”碰了头。优等的空气质量能不能“撑住”?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2月20日数据显示,大年初四下午开始,上海明显受到冷空气输送影响,首要污染物PM2.5的小时浓度开始攀升。不过很快就稳定下来,即便到了“放爆竹、迎财神”的时段,空气质量始终保持优等水平。如此,“禁燃令”的成效可见一斑。
如今,上海天更蓝了,空气更好了,地面更整洁了。每一位上海市民都是受益者。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