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吉大人物 | 徐如人:格物探微 景行如人

2018-09-27 19: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取名“如人”,父母希望他如君子般处世、为人。

这是一个在学术领域掷地有声的名字,这是一个景行维贤、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名字,这是一个走近了就无法忘记的名字……

徐如人(1932年3月16日~)

浙江上虞人,国际著名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学家。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奠基人,水热合成化学的开拓者。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曾任吉林大学化学系主任,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4次,国家教委与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化学奖,1998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模范教师称号,2016年获首届“吉林大学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首届“中国分子筛终身成就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6部。

出身名门诗礼乡

经难求学报国志

1932年3月16日,徐如人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下管镇。那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徐如人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当过教员,办过学校,早年留学日本。

徐如人5岁的时候,抗战爆发,为逃避战火,他与两岁的弟弟随父母及浙江省党政机关内迁到浙西南山区的云和、永康一带。抗战八年,徐如人的童年生活、启蒙教育都是在颠沛流离的战乱中度过的。没有书本,没有固定教室和教师,课堂时而设在山洞中,时而改在寺庙里。条件虽然艰苦,但徐如人受教育的起点并不低,因为在这支内迁的队伍里不乏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留学生等,他们当时为求生计在中小学任教,有的人还给徐如人上过课。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西方先进文化的渗透,为徐如人打开了视野,拓宽了眼界。

抗战胜利后,他们举家迁回杭州。然而生活稍有稳定,父亲却因积劳成疾罹患胃癌撒手人寰,当时徐如人只有15岁。

随之,更艰难的一场人生抉择又悄然而至。

1948年,他的母亲当选为国民党首届民选立法委员,受当时战争形势及政治环境所迫,母亲不得不跟随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随母亲去台湾还是留在大陆?摆在徐如人面前的是一场骨肉亲情的取舍和对未来人生前途的判断。最后,徐如人和弟弟选择留了下来。

1949年,徐如人考取了复旦大学化学系。给他上第一堂化学课的老师是著名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严志弦教授。徐如人在复旦完成了大学一年级的课程。第二年,徐如人听说上海交大化学系有朱子清、顾翼东、苏元复等著名教授执教,怀着对这些先生的敬仰和对化学专业的热爱,他通过严格的考试转学到了交大,直到1952年大学毕业。两所名校的培养,多位知名化学家的言传身教,培养了徐如人踏实的学风和优良的科研素质。

1952年10月,徐如人提前大学毕业,怀揣着报效祖国、建设边疆的热情,只身来到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化学系任教,并由此奠定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科教事业。

命运多舛求索艰

砥砺进取敢为先

1952年深秋,徐如人冒着严寒,风尘仆仆来到东北人民大学,在蔡镏生、唐敖庆、关实之、陶慰孙等老一辈化学家、教育家的直接指导下,参与了化学系艰苦的创建工作。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没有实验室,他们就清理出堆杂物的地下室做实验室;没有实验设备,就动手制作、废物利用,用木板条搭建实验台,用墨水瓶制做酒精灯,用水桶拎上下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化学系首届学生的第一堂实验课终于如期开课。

1953年,面对无教学大纲、无教材的情况,21岁的徐如人在关实之教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准备下,第一次走上了讲台,给物理系1953级学生开讲普通化学。面对台下上百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徐如人既感到激动和紧张,又感到骄傲和自豪。传道授业的光荣使命从那天开启,三尺讲台,奠定了徐如人的工作之基,也成就了他教书育人的终生事业。

1956年暑假至1958年春季,徐如人被派往复旦大学化学系进修。在那里,他与顾翼东教授再续师生缘。在顾翼东教授的指导和启发下,徐如人以我国丰产的钼Mo与钒V资源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它们的提取与分离。实验获得了成功,他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为以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1958年,徐如人结束了进修任务返校。就在这时,“大跃进”运动开始,学校大搞产学研结合,兴建校办工厂,大搞课程改革等活动。徐如人积极参与“教改一条龙”教学改革工作,为上好“一条龙”课程(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与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与经典动力学组合而成),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常与其他专业的老师进行探讨、请教、试讲等。由于日夜劳累,再加上营养不足,徐如人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

“大跃进”的余波刚刚退去,“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便开始席卷而来。文革的开始改变了徐如人的生活轨迹。

1969年12月至1972年12月三年间,徐如人一家被下放到吉林省扶余县三井子公社插队落户。当时,他面对的是贫困的农村与农民。因此,当发现当地蕴藏丰富的石英砂与盐碱地中的纯碱时,他考虑到能否利用当地的资源为落后的经济发展做点贡献。他的想法得到了公社干部的支持,他们自己设计并在工人协助下焊接成了一个180立升的水热反应釜,用它来生产水玻璃,这可能是我国用土法制成的第一个加压水热反应釜。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生产出了模数较低的水玻璃,并找到了销路,为公社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徐如人首次搞水热合成实验,也是他从事水热合成化学的开端。

1972年12月,吉林大学开始复课。由于师资短缺,学校决定把徐如人全家及其他一些下放的教师招回学校。虽然他当时的身份是校办工厂工人,但这一决定已令徐如人兴奋不已。在那段时间,他的日程表里只有生产、实验、上课等字样,忙碌、紧张是惟一的生活状态。因为,他深爱着科教事业,为之只争朝夕。

1981年,汉斯莱歇特教授与徐如人等人探讨学术问题,左起:赵敬平、陈中才、刘新生、汉斯莱歇特、徐如人

1978年,化学系开始恢复招收研究生,徐如人被选为化学系首批有资格招收研究生的中青年教师之一。为做好这项工作,他开始殚精竭虑地了解研究生培养方面的做法。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他发现当时国际上有几个研究组在分子筛的合成与晶化领域很活跃。其中,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西德汉堡大学物化所的汉斯·莱歇特(HansLechert)教授(时任国际分子筛协会副主席)。几经周折,他终于和汉斯·莱歇特教授取得了联系,并成功邀请他于1979年、1981年、1983年连续三次来吉大讲学。值得一提的是,在每次讲学期间,徐如人总是广泛邀请国内产、学、研界的有关同仁参加讲座,以推动对国际分子筛前沿与动态的了解。

徐如人率领团队立足国情,自70年代末开始,从基础研究出发,以两个方面支持我国刚兴起的炼油中的催化裂化工业:(1)开发出REY高温水热“一交一焙”制备路线;(2)开发出“长效高温NaY导向剂”,解决了夏季生产中导向剂易胶凝,生产经常中断的关键难题,并获得了授权专利。80年代初,他与团队按国家要求转向了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就发展分子筛科技中的三个重要基础问题开展了最为系统的研究:(1)创建新合成路线,开拓新型分子筛;(2)系统研究分子筛与微孔晶体的晶化机理;(3)特定结构与功能分子筛的设计定向合成。徐如人是国际上此科学领域的首创者。1992年,他在中科院第六次学部大会化学学部的报告中正式提出这一全新的定向设计合成路线。与此同时,他与分子筛界的同仁又大力推动与组织国际学术交流,从1980年参加第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开始,应邀参加了历届国际分子筛大会。1995年他与高滋等人又在国际上出版了《分子筛科学的进展:中国的景象》,比较全面介绍了中国产、学、研界在分子筛科技上的成果与发展。

2007年8月徐如人与英国前皇家研究院院长、剑桥大学化学系主任J.M.Thomas爵士(左)合影

1995年,徐如人和闵恩泽院士作为大会主席在中国首次召开了国际分子筛学术会议;1998年他当选为国际分子筛协会执行理事,这是第一位中国科学家进入该领域国际学术领导机构,也是徐如人的研究集体走向世界该研究领域前沿的标志。经过全国分子筛学界的努力争取,2007年由徐如人任大会主席,闵恩泽、何鸣元两位院士为共同主席,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第十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15thIZC),有来自56个国家的1000多位分子筛科学家与工作者参会。在本次大会中,中国科学家发表了286篇论文。十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的召开为中国分子筛与多孔材料科学与技术全面走向世界铺就了道路。

2016年7月与法国MichelChe教授(左,前国际催化大会主席)和美国Ei-ichiNegishi教授(2010年诺贝尔奖得主)合影于第16届国际分子筛大会晚宴上

国际分子筛界的官方刊物“微孔与介孔材料”曾在2007年出版专刊以褒奖他对科学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时任国际分子筛协会主席维特坎普评述他是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材料科学和沸石领域的领军性人物。

搭台筑巢引凤栖

桃李花开蝶自来

徐如人作为一名成熟的科学家,深刻意识到人才队伍建设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资本。因此,他一直精心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且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成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中,如今已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就有3位。

同时,徐如人积极抓实验室建设。

冯守华是徐如人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他于1989年旅美做访问学者,1992年在老师的召唤下回国,开始了艰苦的实验室建设工作,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顶严寒、冒酷暑、废寝忘食地工作,为了省钱,好多体力活都亲自动手完成,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才离开实验室。一年多的时间,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使实验室建设有了较大的改观。1993年,该实验室被批准为“无机水热合成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1999年,该实验室更名为“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001年5月30日,经过专家组严格评审,科技部正式批准在吉林大学建立“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如人推荐冯守华为实验室主任。

在徐如人的感召下,实验室陆续吸引回来多位海外学成归国人员,如裘式纶、陈接胜、肖丰收、刘晓旸、霍启生、徐雁等人,他们都成为了实验室建设的骨干力量且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

于吉红跟随徐如人从学习到共事近30年,2015年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之间有着很深的师生感情。她经常说:“我是最幸运的,我一直跟着徐先生学习,耳濡目染。我今天的成功有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徐先生特别严谨,我做研究生时,发现了阳离子骨架的分子筛,打破了以往的概念。为了证实准确性,徐先生让我重复地实验了一年。前一段我们在《科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也是一个新的发现,这个发现我也让学生们也不断重复地做了一年。”

徐如人在于吉红当选院士后,找她进行了一次长谈。对她语重心长地讲:“院士是一个更高的起点,你要肩负起更高的责任。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推动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推动整个学校乃至国家的发展,要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些话已牢牢印刻在于吉红的心中。这些话也是徐如人当选院士时他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如今,这个任务又落到了他的学生身上。

薪火相传,一脉相通。这是一种意义深重的师承!

淡泊明志且徐行

科研伉俪家国情

2000年徐如人与老伴儿庞文琴在长白山天池合影

徐如人与妻子庞文琴教授是一对知识伉俪。1952年,二人分别从上海交大与东北师大毕业分配到东北人民大学,一起参加了化学系的创建工作。他们在多年的共事与交往中结成为一生的知己和事业伙伴。

1960年1月,徐如人和庞文琴在长春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在接下来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们风雨同舟,为共同事业而奋斗,一直相守到人生的最后岁月。

1977年,徐如人恢复了教师岗位。夫妻俩更加发愤图强,全身心地以最重要的催化、吸附与离子交换材料——分子筛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徐如人当时的研究是以江浮石为原料,协助德惠县化工厂进行A型与八面沸石分子筛的生产;而庞文琴开展的是与一汽合作的“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特别是庞文琴还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科技大会,受到了表彰。

1979年起,为提高研究工作效率,他们夫妇俩分工合作:庞文琴以“杂原子分子筛”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徐如人以“分子筛晶化机理”与“新型分子筛的合成”为主攻方向。

1984年,徐如人应邀出席了南斯拉夫国际分子筛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由他们夫妇合作研究的大会特邀报告以及多篇口头报告。此后,他们又参加了历届的国际分子筛大会,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

他们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们与其团队出色的表现被国际分子筛科学界尊称为“JilinGroup”,成为中国分子筛领域在国际上的一面旗帜。

同时,他们不断总结、提高,丰富理论,著书立说,在“分子筛化学”和“无机合成化学”领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共同编撰出版了包括《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等八部学术专著与编著。

在他们夫妇的带领下,吉林大学无机化学学科人才辈出,成果丰硕。1984年成立博士点;1987年,以无机合成为核心的无机化学被评为首届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实验室被评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工作连续获得四次国家自然科学奖等等;1991年,徐如人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庞文琴被评为“吉林省首届十大女杰”。

徐如人一家向吉林大学图书馆捐赠著作仪式照片

2016年10月11日,是徐如人来吉林大学工作的第65个年头。为纪念这一特殊的时刻,徐如人将自己与妻子庞文琴教授以及他们子女(徐鹰和徐雁教授)所有著作28本捐赠给学校图书馆作永久收藏,以表达对学校的这份情感。

2017年9月16日,吉林大学71周年校庆的日子,徐如人把他与庞文琴教授一生的积蓄500万元全部拿出来捐赠给学校,设立“庞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用来支持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徐如人在东北工作了一辈子,他已经把对这片土地的深爱,传递给他的学生、他的孩子、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当年从南方来到东北工作的许多同事,大都由于地域、气候、经济条件等原因陆续离开了,但徐如人坚守了下来,这一守就是66年,一辈子,从未离开!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留在东北,扎根东北?他的一句话道出了大家不解的谜团:“这个地方要是人都走了,谁来管?”虽是一句极其普通的话语,却蕴含了他对东北建设与发展的责任与担当!

徐如人就是这样的人,只要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著作等身,硕果累累,耄耋之年的徐如人却并没有让自己停下脚步。自2017年初,他又开始考虑“凝聚态化学”的创建与建设。他潜心思考,每天都要花四、五个小时查阅文献、撰写题纲和草稿。他要把这一辈子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科学知识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后人。

徐如人曾说过:“虽然我的父辈做过高官,但属于我们自己的家产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解放后,我和弟弟又把所有的家什都捐给了国家。”徐如人轻描淡写地回忆,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那种早已融入骨髓与血脉之中的淡泊和风骨。其实,徐如人捐赠的不仅仅是家什、书籍、积蓄,他何尝不是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

执行编辑/韩杰桐

消息来源/宁德宽刘飒

文末图片制作 /庞岩

出品单位/党委宣传部-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投稿方式/jluxinmeiti@163.co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