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0月文学报好书榜:阅读在旅途,转动它的幻梦

2023-10-02 19: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0

文学报好书榜

十月是以假期的面目开启的,本月我们推荐的新作好书中,青年作家们升级着他们的思考与探索,将故事转动进更深远的世界中,非虚构则有多部传记作品,在丰富各异的人生中看见文学如何渗入生命改变生命。

诗人聂鲁达说,“在秋天的大海边上,/你的笑声必升涨/它泡沫倾泻的海浪......笑吧,对黑夜,/对白天,对中午。”同一本书,被不同的旅人带至不同地方,也将因此涌动着独属于彼此的记忆与生机。

虚构

《西线归来》

《嚼铁屑》

《雪春秋》

《国王的游戏》

《幻梦中涌动的海》

《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

非虚构

《契诃夫传》

《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

《我不想知道的事:论女性写作》

《巴学园的父亲:小林宗作传》

《放生的精灵》

《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

(以上作品排名不分先后)

10

虚 构

《西线归来》

[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 著

代悉 / 译

长江文艺出版社

傅小平

续篇《西线归来》无疑更加耐人琢磨,这主要是因为他在续篇要表达的主题更为丰富深刻。

在雷马克创作的反战小说中,要属《西线无战事》更广为人知,但续篇《西线归来》无疑更加耐人琢磨,这主要是因为他在续篇要表达的主题更为丰富深刻,诚如有网友所说,虽然《西线无战事》描写了战争的惨烈与残酷,也包含着对战争的反思,但相比而言,《西线归来》却更像是开启了整个悲剧的序章,雷马克尽心竭虑所要表达的,也是他在这续篇里直面的精神困境:战争何以成为无法挣脱的黑暗之手,永远地勒住了归来者命运的咽喉?他在小说里写道:战争为什么不断重演,就是因为人们完全无法感知他人的痛苦。而雷马克的反战小说为什么引我们一读再读,就是因为他以精湛的技艺把战争带给人的痛苦和迷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让我们读之感同身受、唏嘘慨叹。

《嚼铁屑》

甫跃辉 /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张滢莹

三部作品在彼此独立的故事框架中,呈现由现实渐渐向魔幻迫近的写作路径,对生死的探讨逐级深入。

中年迫近,人避无可避的东西除了责任、义务,与他人关系的勾连、舍弃,还有生死。《嚼铁屑》并非惯常意义上的三部曲,三个独立的故事篇章里,主角各自承担着岁月和命运赋予他们的一切,尝试理解自己周遭的世界。第一部记述都市女性回乡后面对的种种不适和重新适调,二部在明暗光影与真幻交织的情景中回溯人与大江的的故事,第三部则直接虚构了一座孤岛,守岛人见证的生生死死恰似人间无尽的幸福与悲苦。三部作品在彼此独立的故事框架中,呈现由现实渐渐向魔幻迫近的写作路径,对生死的探讨逐级深入。虽然“三部曲”的篇幅令人望而生怯,实际上却出乎意料地轻盈好读,在细致铺陈和流畅的叙事中,每个曾经失去的人都会找到共鸣。

《雪春秋》

郑在欢 / 著

单读·上海文艺出版社

郑在欢终于有勇气捡拾起少年时代对乡间那些劳动着的“她们”的残存记忆,进行了阔大又富有弹性的铺展。

郑周明

作为首部出版的长篇小说,郑在欢聚焦了三位女性的成长史。大雪、春蓝、秋荣三个女性的读书、辍学、打工、恋爱、结婚、生子……这些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切身的肢体经验与内心感受,是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都会面对的伤痛困境,以及寻找自我的艰辛。作家在她们身上看到了城市乡村剧变的一个窗口,看到了城市化进程的小小缩影,她们从不同地方出发,做出个人选择,想成为真正的自己,随着命运翻转流动,最后相互交错,她们也成为了没有血缘的“姐妹”。

从《驻马店伤心故事集》到《雪春秋》,郑在欢似乎完成了自己叙事中对悲喜诙谐的试验,终于有勇气捡拾起少年时代对乡间那些劳动着的“她们”的残存记忆,进行了阔大又富有弹性的铺展,而不知是出于异性观察视角的谨慎还是写作者的成熟,这一次他的情绪表达也更为克制了。

《雍正:天地古今惟一啸》

郑小悠 /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李凌俊

她创作的小说在细致还原清初庙堂民间景象的基础上,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活的人物。

这部小说的作者郑小悠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清代制度史、政治史。她此前出版的非虚构作品《九王夺嫡》《年羹尧之死》都获得了读者的认可。她在此基础上创作的小说流畅紧凑,史料运用得当,在细致还原清初庙堂民间景象的基础上,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活的人物,千人千面,见情见性,既有身临其境的历史感,又有毛茸茸的文学性,还有引人深思的历史观察和思考。

《幻梦中涌动的海》

[澳]理查德·弗兰纳根 / 著

李琬 / 译

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何晶

弗兰纳根让整部小说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而一切的指向是人、自然、现代生活的诸多问题。

希望与失去,是这部小说的主题。小说开篇,一场大火的余烬未熄,使人窒息的烟雾,笼罩一切的烟尘,主人公安娜的身体,躺在床上病入膏肓的母亲,她所构筑的生活,都从指间流逝了,她注视着正在消亡的那个世界,感受到的是失落、悲伤,但小说的内核却仍然充满希望。弗兰纳根小说语言的节奏感以及不断变幻的场景式片段结构,让整部小说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边界,而一切的指向是人、自然、现代生活的诸多问题,作者显然是擅于思考的作家,他在“奇怪的、睡梦般的漩涡中”尝试描述这个世界。

《国王的游戏》

大头马 / 著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她将“小说+游戏”的设定玩得飞起,真实与虚构在奇幻的异世界也就更模糊不清了。

袁欢

《国王的游戏》:一场通往巨塔的人类大迁徙与亚瑟王的游戏;《明日方舟》:如果有一天,抑郁症成为一种席卷全球的传染性疾病;《A只是一个代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突破情感型逻辑游戏的AI;《赛洛西宾25》:一颗吃下去就能顿悟自己生命意义的神秘药丸……仅凭收录的八篇小说的一句话简介,我们就已经可以窥得青年作家大头马的游戏之心,她将“小说+游戏”的设定玩得飞起,真实与虚构在奇幻的异世界也就更模糊不清了。小说创作在她看来,“本身就是在玩一种游戏,一种语言游戏”。

“一个十年不上班的人”很早便决定“体验生活”,大头马的不上班人生最近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她说:“我喜欢听到鲜活的对白,我喜欢听人说话。”比如去红山动物园实习的一年,让原本对动植物没有太大兴趣的她重新感受到生命的新奇与宝贵。这种四处流动的生命体验也许并不是出于写作,却无疑让她的创作更加丰盈而独特。

10

非 虚 构

《生活在树上:卡尔维诺传》

[意]卢卡·巴拉内利,埃内斯托·费里罗 / 著

毕艳红 / 译

译林出版社

何晶

回忆了卡尔维诺的一生,关于他的家族记忆,学生岁月,在都灵的编辑时光,以及他的国际旅行生涯。

“传记或个人信息属于极为隐私的内容,公开这些信息犹如进行心理分析。”卡尔维诺如是说。作为一本传记,《生活在树上》在日记、信件、私人回忆、同时代文章中,回忆了卡尔维诺的一生,关于他的家族记忆,学生岁月,在都灵的编辑时光,以及他的国际旅行生涯。卢卡·巴拉内利和埃内斯托·费里罗作为卡尔维诺生前在埃依纳乌迪出版社共事的两位老友,为读者描摹了一个作家的精确画像,也从而更深地理解了卡尔维诺所谓,“文学先行于我,而我赋予它很多个人的东西,赋予它通过人类传递并再次流传的经验。”

《契诃夫传》

[英]唐纳德·雷菲尔德 / 著

徐菡 /译

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他从生活角度剖析契诃夫的小说和戏剧,探究它们如何来源于生活,又怎样影响了他的生活。

傅小平

并不是很多传记作家,都能如安德烈·莫洛亚那样融汇生平和作品,让传主形象有近乎完美的呈现。如此,为大作家立传,在两者之前执其一端,反倒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英国俄罗斯文学学者唐纳德·雷菲尔德的这本《契诃夫传》显然更偏重讲述契诃夫的个人生活,他从生活角度剖析契诃夫的小说和戏剧,探究它们如何来源于生活,又怎样影响了他的生活。毕竟契诃夫的生活,是滋养其创作的经验之源。基于此,雷菲尔德为写这本传记,不仅基于目前已经公开的材料,而且在更大范围内涉猎了更加丰富的资料,他前往俄罗斯各个档案馆,花费3年的时间研究和考证数千封契诃夫书信,尤其是未经披露的那部分,才得以编年史的形式更加多角度地揭示契诃夫的性格,并且更加准确、传神地叙述契诃夫丰满而复杂的一生。本书所写在某种程度上正应了契诃夫曾对朋友说过的话:我的一切迟早要为人所知,我没有理由为自己的过去感到害臊。

《我不想知道的事:论女性写作》

[英]德博拉·利维 / 著

步朝霞 /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张滢莹

德博拉·利维在这部回忆录中从女作家的视角讲述了自己政治方面的目的、历史方面的冲动、纯粹的自我中心、审美方面的热情。

当作家被更细分地定义为女作家,很多原本清晰的事就变得模糊,这种模糊往往由外向内而不是由内向外发生,聚合着形成一种围困。作为对乔治·奥威尔的名篇《我为什么写作》的回应,德博拉·利维在这部回忆录中从女作家的视角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那些重要的话题:政治方面的目的、历史方面的冲动、纯粹的自我中心、审美方面的热情。她坦言,自己是在这种怯懦和幻想并存的琐碎生活中产生了写作的愿望。从结结巴巴、模糊不清到逐渐清晰,这种自内向外的抗争,渐渐为她争取回了属于自己的声音。书中许多篇幅,可看做她与内心另一个自己的对话,她们既彼此附属也相互抗衡,在磕磕绊绊的人生旅途中寻求和解之道并奋力前行。

《放生的精灵》

汤南南 / 著

上海三联书店

李凌俊

读这样的文字,仿若漫步于月色笼罩下的原野,眼前不只一条窄路,而是一个无边浩瀚、深远辽阔的世界。

“放下手机,不要只生活在人的世界,召唤那些可以帮助自己的生灵、知识以及机缘。不要把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对爱和信任的追求拱手让人。”翻阅《放生的精灵》的过程,诚如作者汤南南所说的那样,像是一头撞进了一个充满异想的世界,这个世界由稚拙朴实的小短文、诗歌和绘画组成,作者宛如被放生的小精灵,带着对人间的热爱,天马行空地穿梭于童年与现在、书本与绘画、现实与想象,他把自己对艺术和人生的探索、对世界的好奇和疑问都汇总到文字里,他随手拾撷起的,都是轻盈和诗意。读这样的文字,仿若漫步于月色笼罩下的原野,眼前不只一条窄路,而是一个无边浩瀚、深远辽阔的世界。

《巴学园的父亲:小林宗作传》

[日]佐野和彦 / 著

田建国、杜勤、顾振申、邓俊玲 / 译

乐府文化·上海教育出版社

当今天的教育者或家长在面对爱发脾气、好动不专心、行为举止特殊的孩子时,如果感到困扰,那么不妨来看看小林宗作的回答。

郑周明

《窗边的小豆豆》结尾处,数枚燃烧弹投向巴学园,落在了电车教室上。校长先生一边看着火焰舞动,一边对站在身边的儿子——大学生金子巴说:“噢,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这本畅销四十年的书籍尾声,留在无数读者心中,同时化作一个个疑问,小林校长后来有没有办新的学校?他创办巴学园背后的完整教育理念是什么?

在日文版绝版多年之后,这本关于小林宗作唯一的传记终于推出了中文版,回答了上述疑问,在那些随笔、日记、书信里,今天的读者可以看到这位教育家如何努力因材施教,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天性,又是如何以超前的理念将音乐美育、全人教育前置到幼儿时期,让孩子们以松弛的内心去积累丰富知识。这也并非是一本严肃的传记类书籍,相反,当今天的教育者或家长在面对爱发脾气、好动不专心、行为举止特殊的孩子时,如果感到困扰,那么不妨来看看小林宗作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和态度去沟通乃至欣赏的。

《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

杰玛·哈特莉 / 著

洪慧芳 / 译

新星出版社

这本书点明了情绪劳动的存在:它无处不在,但又长久被人忽视。而这些情绪劳动大多落于女性身上。

袁欢

家里牙膏、卫生纸快用完了,阳台的衣服早就干了,开会时负责倒水,洽谈时微笑迎合……这本书点明了情绪劳动的存在:它无处不在,但又长久被人忽视。而这些情绪劳动大多落于女性身上。“成为倾听者、忠告者、照护者、旅行规划者、行程管理者、居家打扫者、提醒者……这些乍看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每件都劳心费神,互相交织,一地鸡毛,多少人为之抓狂。” 作者哈特莉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从家庭到工作,还原了诸多困境现场,相信能够获得很多读者的共鸣,她不仅为情绪劳动正名,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往更平衡的性别平等之路迈进。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题图:midjourneyAI软件

原标题:《10月文学报好书榜:阅读在旅途,转动它的幻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