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身为蜀人,我很荣幸

2023-10-01 16: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红星新文化 ,作者iC70

红星新文化.

红星新闻出品,红星文化频道旗下栏目。触摸文明记忆,抵达思想现场。

一体多元中华文明的卓异一元

纵横天下平定海内的元气之本

中原纷乱存亡继绝的文明备份

才华横溢猛士振臂的人杰之地

现世安稳富庶安逸的繁华所在

寄意深玄高蹈彼岸的超然之处

是四川 是成都

成都天府双塔夜景。(王勤 摄)

蜀川之于中国

于历史则举足轻重、一发而动全身

于文明则影响深宏、无论物质精神

自古如此

罕有其匹

追昔抚今

历数辉煌

若无蜀川一地

或者也无今日中国

点击图片

蜀川胜概

天府之国的意义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是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

大运会会徽源于太阳神鸟。(图源:大运会执委会)

金沙文明

源于相距不过百里的三星堆文明

一脉相承

谱系清晰

四川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像 (陶轲 摄)

金沙遗址出土青铜立人像 (王效 摄)

青铜金器

熠熠生辉

既存古蜀先民之奇绝想象

又或有中原夏商文化熏陶印记

三星堆文物 (陶轲 彭亮 摄)

三星堆与金沙

既为灿若银河华夏古迹之耀眼星辰

又为一体多元中华文明之生动实证

涓涓清流

终成江海

长按查看青铜神树细节

太阳鸟(陶轲 摄)

金乌灿烂

神鸟飞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蜀人磅礴大气

敢为人先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造型即为4只太阳神鸟

西汉时期

蜀郡太守文翁兴办“石室精舍”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由地方政府创建的高等学堂

博雅文风

至今犹在

成都石室中学,至今仍在文翁建学原址(图据 图虫)

东汉三国时期

成都临邛县利用发现的“火井”煮盐

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的记载

早在南宋1243年

蜀人就开始用竹子管道输送天然气

管网建造早于其他省份500余年

蜀南竹海的千竿万竹。(刘龙泉 摄)

五代后蜀时期

历时112年刻制完成的“蜀石经”

既是唯一一部在经文下刻有注文的石经

更是儒学“十三经”最早的结集

千年来中国儒学经典体系的基本格局

其确立由“蜀石经”奠定

四川博物院藏蜀石经《毛诗》,目前国内蜀石经仅存7片,业内人士称其为“一级文物中的一级”。

《宋史·蜀世家》记载

后蜀皇帝孟昶于除夕自题于宫门左右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成为正史所载的第一幅对联

其后无数名联

皆自此联而生

成都武侯祠内名闻四海的“攻心联” (王效 摄)

北宋时期

“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

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成都

中国最早的官方发行纸币来自于四川

由此改写世界货币与金融史

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

以纸为币的天才创举

蜀人尚文崇礼之风雅

开创进取之胆色

高山仰止

遗泽无穷

千万年前

岷江冲出岷山

与沱江等水系冲积出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地形图

自古蜀时代起

历代蜀王多选择在岷江冲积扇一带建都

农业社会

防洪与灌溉是安居乐业的关键因素

公元前256年

蜀郡太守李冰于岷江入平原处兴修水利

深淘滩,低作堰

乘势利导,因时制宜

都江堰由此诞生

成为迄今世界上留存年代最久

造福时间最长的水利工程

航拍都江堰 (图据:视觉中国)

都江堰令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由此取代关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享誉至今

更因此成为问鼎中原的粮仓府库

2023年9月13日,四川成都天府粮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水稻收割现场。(王勤 摄)

秦国得蜀地之饶

“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

荡平海内

统一六国

刘邦据巴蜀汉中之地

屡战屡败始终有供给不绝

垓下一战霸王自刎

泱泱大汉由此而生

东汉击鼓说唱俑,高56厘米,成都市天回镇出土 (图据: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晋灭吴先据蜀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顺流而下

一战功成

蜀地之粮草、竹木、矿产

俱为统一天下时之利器

又处长江上游

水运便捷,不费人力

是以地利之厚

史不绝书

四川广元翠云廊古蜀道 (供图 汤小均)

蜀道之难,难于登天

既有出产丰饶,又兼易守难攻

纵横天下时为根据地

天下纷乱时则为大后方

安史之乱,盛唐腰斩

玄宗入蜀,终获天年

其后德宗入蜀、僖宗入蜀

皆为避难

若无蜀川此安稳一隅

唐朝或早已烟消云散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局部)

南宋时

四川军民抗击蒙元长达五十三年

南宋国祚

因此而延

抗战时期

锦绣江山半壁沦陷

四川当仁不让成为大后方

日军被阻于川东山地寸步难进

一寸山河一寸血

以空间换时间

终于驱除倭虏、光复河山

1945年8月15日《大公报》号外“日本投降矣”

四川于抗战之贡献

提供全国兵员的五分之一

全国征粮总额的三分之一

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

再加一座战时首都

重庆解放碑。1947年8月落成,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卢祥龙 摄)

一言以蔽之

无四川

无胜利

汉、唐、宋、明

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汉人王朝

最才华横溢的第一才子

几乎无一不出自四川

汉代司马相如

四川成都人(一说四川蓬安人)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成都琴台路夜景,相如文君当垆卖酒处。(陶轲 摄)

唐代李白

四川江油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四川江油青莲故里的李白雕像。(陶轲 摄)

宋代苏轼

四川眉山人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四川眉山三苏祠内的东坡塑像。(供图 蒋麟)

明代杨慎

四川成都人

虽与解缙、徐渭并称明朝三大才子

然有名句传世者仅有杨慎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成都新都桂湖内的杨慎像(王强 摄)

没有他们

中国文化之星光将黯淡几何

不容设想

自杜甫陆游之后

更是“自古诗人例到蜀”

蜀川既有天纵奇才的名士

也有一往无前的猛士

成都大邑建川博物馆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川籍抗战名将潘文华铜像待揭幕 (王效 摄)

四川军民固守钓鱼城抵抗蒙元

矢石擂木如雨

大汗蒙哥殒命

南宋不亡

四川不降

清末成都保路运动

壮士奋臂,登高一呼,应者云集

迫使湖北新军入蜀、防卫空虚

继而武昌首义、辛亥革命

两千余年帝制一朝而尽

烈士捐躯

功成不居

成都人民公园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三十余名烈士以死报国 (王效 摄)

抗战烽火来临

350万川军出川卫国

“无川不成军”

参战人数之多、伤亡人数之众

高居全国之首

成都人民公园的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王效 摄)

大丈夫一身属国

有死而已

一面裹尸的旗

一个民族的魂

1937年秋,四川安县青年王建堂出川抗日,其父写一面“死”字旗为其送行。因战斗激烈,原旗帜已在战场上遗失。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据王建堂记忆复制,现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沧海横流

方显出英雄本色

上下彷徨之时,百废待兴之际

四川再贡献一位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里内的小平铜像 (王勤 摄)

四川人

是天下的盐

猛中有宽,张中有弛,忙中有闲

谓之“和”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人生在世,白驹过隙

蜀川衣饰之美、馔饮之佳、安居之乐

自古即有盛名

锦江上,成都黄龙溪的“烧火龙” 表演。(陶轲 摄)

四川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地区

西汉王褒《僮约》载

“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为全世界关于饮茶、买茶及种茶的最早记载

在成都的百年茶馆“鹤鸣”饮夜茶 (王效 摄)

唐代起始

茶马古道商旅不绝

蜀茶开启了世界茶文化的序幕

比茶马古道更早的

是丝绸之路

成都邛崃金鸡沟竹林掩映中的南丝绸之路古道。与北丝绸之路穿行沙漠不同,南丝绸之路多经密林山地。(段韵 摄)

四川称“蜀”

“蜀”字本指葵中之蚕

古蜀有“蚕丛开国”的传说

表明四川自上古起就出产大量蚕桑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蜀锦提花织机模型

是世界上最早的斜织机

东汉以降

四川所产蜀锦更是举世无双

织机下的蜀锦 (图据 视觉中国)

由汉至唐

无论是从长安洛阳出发的北丝绸之路

还是以成都为起点的南丝绸之路

薄如蝉翼、轻若无物的丝绸

都担负着连通世界的重任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蜀锦护膊,1995年出土于新疆尼雅遗址,据推测墓主或为西域精绝古国国王。

衣冠之外,尚有饮食

《华阳国志·蜀志》载

“蜀人好滋味,尚辛香”

川酒之浓香酣畅

川菜之鲜香可口

早已脍炙人口、名声在外

时至今日

有华人处即有川菜

花椒配辣椒,一见即生食欲(陶轲 摄)

尘世享受之外

蜀川更有超脱之智慧

东汉时张道陵

于成都大邑鹤鸣山创五斗米道

最终羽化飞升于青城山

雪中的青城山老君阁(图据 视觉中国)

四川

因此成为中国最大本土宗教

——道教之发源地

鹤鸣山上的道姑。(图据:视觉中国)

上世纪40年代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来到四川

被道家思想深深吸引

自称“名誉道家”

他以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

向世界展示域外人士的中国情结

以及由蜀川文化启发的所思所得

成都天府广场。 (图据:视觉中国)

世易时移

根本不移

蜀川既是华夏文明重要肇源地

又是中华文化核心备份处

既为一发千钧、举足轻重之关键

又具挥洒自如、诗酒风流之安闲

进可风云叱咤

退可远害全身

既忧天下之忧

亦乐天下之乐

横屏观看南宋山水长卷《蜀川胜概图》

蜀川之于中国

厚德载物

宽广有容

是以河晏海清时

乐天自在,宴饮快意

临危受命时

不惧狂澜,不动如山

此生之幸

身为川人

原标题:《身为蜀人,我很荣幸》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