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跨学科研究新视野助力三线建设研究发展

2023-10-02 19:4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周明长  徐有威

2023年9月22日和2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相继公布了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的立项结果。以三线建设研究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共有4项,立项数同2022年的立项数持平。其项目类别和学科分布为一般项目1项(民族学)、青年项目2项(党史党建、新闻学与传播学),西部项目1项(党史党建)。这4个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简介如下。

淮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云副教授的《三线建设时期西南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三线建设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三线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三线建设进程中相遇、共生、碰撞、互依和交融,全景式展现三线建设过程中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层面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景象,进而探寻人、人群与国家、社会互动关系和规律,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对三线建设时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全面客观评价。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杨副教授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上海支援大三线建设口述资料采集、整理与研究》,以1964-1979年间上海支援大三线建设内迁的400余家工厂、20余万名职工(不含家属)之中的部分典型代表为访谈对象,利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上海支援大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开展口述,精细化整理录音,归类编辑口述资料,力图构建出多元立体历史叙事的图景,综合分析上海支援大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进而丰富和弘扬包括“三线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何明敏的《三线建设地区宣传体系的强化及其成因研究(1964-1978)》,以三线建设地区宣传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方法论,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交往具体状况决定精神交往具体形态”为基本思路,探讨三线建设地区宣传体系的强化进路,解释该强化进路对三线建设地区宣传体系的运作方式和运作效果的影响机制,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宣传乃至治理体系演进历程的历史性、结构性认知。

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法学与社会学院张勇教授的《三线建设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在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三线建设在历史成效、思想教育、文化传承、社会治理以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的诸多价值,进而系统研究三线建设所取得的重要历史贡献及其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多重现实价值,深化对三线建设的客观评价,力图打通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的间隔,服务于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着力发挥出学术研究“经世致用”的功能。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还立项了2个与三线建设研究紧密相关的一般项目。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巍教授的《新中国东北地区工业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研究(1949-2019)》,以新中国70年来东北工业布局的发展变迁为研究对象,重点内容之一是深入研究新中国前30年,党和政府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东北工业布局所实施的“南厂北迁”、156项工程、三线建设三次工业布局规划与调整的总体情况、重要成就、历史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林盼副研究员的《上海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历史考察(1949—1978)》,以新中国前30年上海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演变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之一是多方面探讨上海因支援全国大小三线建设而导致其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低速化、弱质化和反城市化等显性问题。

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再创新高之际,2023年9月15日,教育部社科司公示了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评审结果,以三线建设研究为主题的项目共有3项,创造了2011年以来同类项目数之最。其项目类别和学科分布为青年基金项目1项(历史学),西部地区规划基金项目2项(历史学、交叉学科)。这4个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简介如下。

四川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毅教授的《三线建设时期工农关系研究——以“厂社结合”为例》,以三线建设时期工农关系变化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三线建设时期“厂社结合”模式的实施、形式及意义,进而深入探讨三线建设时期工农关系的构建目标、变迁因素及其历史价值。

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吴倩华副教授的《三线建设的历史地理考察》,以历史地理学视角考察三线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引入“人地互动”的理论方法,实证性探讨三线建设生产布局所形成的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条件及其对周围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梳理三线建设与三线地区社会互动型的生态关系,进而厘清三线建设在不同区域的交通、工业、教育、文化等领域中的角色与作用。

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向铭铭副教授的《多灾种情景构建下四川省三线建设军工遗产保护与活化研究》,以四川省三线建设军工遗产保护与活化为研究对象,采用交叉学科的理论方法,基于灾害风险评估,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数据等空间技术手段,对四川省三线建设军工遗产进行实地调研、空间分类、保护活化、运作机制等四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对四川省三线军工遗产的全面普查,四川省三线军工遗产的空间特征、价值特征和功能特征的类型分析,再以灾害风险评估为触点,深入探讨典型三线军工遗产的活化模式,形成三线建设军工遗产安全地开展保护与活化的保障机制。

纵观2023年国家、教育部立项的三线建设研究项目,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从学科分布看,以历史学为主,继续呈现出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新趋势;从选题属性看,7个项目选题的“问题意识”突出,既有总体性研究,如三线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线建设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也有专题性研究,如上海支援大三线建设口述史、三线建设宣传体系、以“厂社结合”为主的工农关系、三线建设的历史地理考察和四川省三线建设军工遗产的保护与活化,选题多元化和领域新颖化是2023年三线建设研究立项项目的一个鲜明特点;从立项单位分布看,高校已经成为三线建设研究的第一重镇,并取代了各级社会科学院的优势地位;从立项者年龄看,青年项目共有3项,可见青年学者正在茁壮成长;从地域分布看,重庆2项、四川2项、贵州1项、安徽1项、上海1项,这表明原三线建设第一重点的西南地区的研究活跃度高,可依托所独具的区域优势进行“多选题多学科”的深入研究。其中向铭铭副教授成功申报的《多灾种情景构建下四川省三线建设军工遗产保护与活化研究》项目,就是基于教育部申报项目中的“交叉学科/综合研究”这个学科门类。

可以展望的是,随着这一批国家、教育部立项的三线建设研究项目的推进和完成,不仅能够拓展三线建设研究的内容、视野、理论、方法以及助推三线建设专门史的学科建设,也将有助于深化“五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文明史研究,为推动中国工业化、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也将为相关高校和党校、社科院等机构的党史、新中国史、地方史学科发展和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