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沈苇新作《丝路》:在凝视一株植物中穿越时空隧道,融入无边世界

2023-10-01 18: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家沈苇新作《丝路:行走的植物》,为行走在丝绸之路上的20余种植物塑像,从植物角度讲述丝路故事和丝路魅力,书写丝路传奇和丝路文化。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多学科、跨文化的方法,结合田野调查、文史举证,描写植物的前世与今生、形态与特质、诗性与象征。

邀请你在凝视一株植物中穿越时空隧道,融入无边世界。

《丝路:行走的植物》

沈苇/著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23年8月版

序 言

西域30年,有两次“行万里路”的经历难忘而受益。

其一,2001年,应中国青年出版社之约,撰写新疆第一部自助旅游手册《新疆盛宴——亚洲腹地自助之旅》,我用半年多的时间,漫游天山南北,行程两三万公里,记了十多个本子,拍了近两百个胶卷,光手绘地图就画了上百幅。此书出版后,比较畅销,那时进疆的“背包客”几乎人手一册,中国台湾立绪出版社还出过一个中文繁体字版。

其二,2007年至2008年,我在《青年文学》和《新疆经济报》开设“丝路植物”同步专栏,两年下来,写了二十多篇植物随笔,大约每月一篇,也就是说,每月出门一趟远行,去这些植物的主产区采访——每一种植物都有对应的重点区域,譬如:葡萄—吐鲁番,石榴—和田,无花果—阿图什(以上被誉为“丝路三大名果”),白桦—阿尔泰,野苹果—伊犁、西天山(世界苹果基因库)……有朋友说:这是每月与植物“约会”一次。

这两次“行万里路”,对我个人而言,其重要性不亚于“读万卷书”。

植物的起源分“唯一中心”和“多点中心”,如西瓜,是“唯一中心”,它的故乡在北非的埃塞俄比亚,而厚皮甜瓜(西方甜瓜,俗称哈密瓜),则是“多点中心”,几乎在同一历史时期内,从中亚、西亚到北非、地中海地区,都出现了这一物种。植物像人类一样,有原乡,也有他乡和异乡,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从而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多样化,葱茏繁茂,生机盎然。它们的迁徙、流变,离不开“植物猎人”引进、栽培之功绩。

“凿空”西域的张骞,大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植物猎人”,他没有带回汉武帝朝思暮想的西极马(汗血宝马),却为汉地引进了葡萄和苜蓿种子。水稻、茶树、桑树、竹子、柑橘等是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中国本土植物。茶叶的输出早在南北朝时期,而茶叶成为“植物移民”远走他乡,是一位名叫罗伯特·福钧的苏格兰“植物猎人”,将之引种到印度喜马拉雅山麓,成就另一片天下,后来,中国茶种又移植到欧洲等地。

我多年前写的植物随笔,主要侧重于讲述陆上丝路和亚洲腹地的植物,也即“从西走到东”的植物(今天带“西”和“胡”的植物,都是西来的,如西瓜、西红柿、西芹、胡瓜、胡豆、胡萝卜、胡椒、胡桃等),用多学科、跨文化的方法,结合田野考察、文学举证,描写它们的身世与起源、形态与特质、诗性与象征,试图将它们写成一个个传奇。“石榴酒,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愿君驻金鞍,暂此共年芳。”(乔知之《倡女行》)这是唐人眼中流光溢彩的丝绸之路,焕发植物的异彩和芬芳。无论是“从西走到东”还是“从东走到西”,丝绸之路的植物史其实是一部文化交流史,包含了东西方文明对话与交流的大量信息。

四年前,我从新疆重返浙江后,在浙江传媒学院开设通识课《丝绸之路上的植物文化》,受到学生的欢迎,又陆续写了几篇新的植物随笔:与江南有关的《桑:它的前世今生》、与海上丝路有关的《树:神圣的,鬼魅的》《仙人掌:跨越大洋的“移民”》等,并挑选之前的专栏随笔进行修订,两者合而为一,便有了这一部《丝路:行走的植物》。同时附录在《十月》生态文学论坛和《诗刊》自然诗歌论坛上的发言稿《生态文学:观念、方法和视阈》(载《天涯》2022年第4期)。

早在一百年前,具有远见卓识的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说:“中国政府如能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立起一座丰碑。”今天,“一带一路”的倡议,将丝绸之路这一“地理神话”转化为“国家叙事”,体现了开放的眼光、包容的胸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植物角度去讲述丝路故事和丝路魅力,书写丝路传奇和丝路文化,无疑值得一做,同时期待有更多的人去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植物是人类的亲人,它们生而平等,用“静”来看世界的“动”,每一朵花、每一株草、每一棵树,都是世界的一个中心,这就是植物与生俱来的“主体性”,与人类的“主体性”互为镜鉴并浑然一体。英国诗人丁尼生说:“当你从头到根弄懂了一朵小花,你就懂得了上帝和人。”在此意义上,我们应该用一生之久,耐心地、不断地向植物学习、求教,从中领悟真义和启示。

行走的仙人掌

刊于2020年8月6日《文学报》

仙人掌的别称“火掌”“火焰”,在碗窑变得尤为贴切。当燃烧了400多年的窑火渐渐熄灭的时候,两株200多岁的美洲仙人掌——苍南人称它们为“公婆树”——代替火焰在继续燃烧。这带刺的植物火焰、绿色火焰,虬曲、硕大、升腾,经历时日、台风、湿气、病患,生生不息,生生不灭。它们远离了沙漠故土,像资深游子,用足够漫长的时光,在异乡扎下根,并在干旱的另一端,在亚热带的天空下,锻造出自己外刚内柔的异相和魂魄……

1

苍南桥墩碗窑古村,旧称蕉滩,这个名称也透露了它的地理位置——靠近东海和海上丝路。“碗知山语,窑藏千秋”,说的便是碗窑。走进碗窑村,仿佛走进了一个过去时,一座微型山城,一段静息在深山里的幽微时光。这里至今完好地保存了龙窑、水碓、工坊、古戏台、三官宫等35幢300多间明清建筑。山谷幽静,树高林密,山道蜿蜒,拾阶而上,泥寮错落,层层叠叠。许多建筑的屋顶压着砖石,是为了防止台风吹走瓦片。浙江最南端的苍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日台风很大,据说有一年的龙卷风特别凶猛,居然把一条渔船卷到了山顶。

第一个在此开窑烧瓷的人,是福建移民巫人公,外号“黑人老”,志书记载的时间是明万历三年(1575年),他为躲避倭寇侵扰避难到此。此后,陆续有余氏、江氏、华氏、胡氏等烧窑制瓷大户前来落户。碗窑这弹丸之地,渐渐成为商贾云集、万众衍聚、市井兴旺之地。到清代,这里是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鼎盛时期曾拥有18条生产龙窑。20世纪初,青花制式和坯釉工艺已非常成熟,以“铁血十八旗”“五色旗”为代表的碗、瓶、壶等产品蜚声海内,远销海外。

苍南旧属平阳,《平阳县志·食货志》载:“烧造业最早者为南港三十七都蕉滩,清雍正年间……有十二窑,产值约银圆八万。出口销路……浙、苏、皖、鄂以及山东牛庄,台湾诸处。”事实上,台湾地区只是一个中转站,经由台湾岛,碗窑村的产品远销到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南洋诸国,产品有酒盏、茶瓯、瓮子、穿花大斗、鹅中水、各寸盘子等十多个大类。

当碗窑村的瓷器经由海上丝路远销海外的时候,美洲的仙人掌正远渡重洋,登陆中国东南沿海,包括我们在碗窑村所见的“公婆树”。

2

今天,仙人掌的分布范围包括南美洲、非洲、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墨西哥沙漠是仙人掌的故乡,是一个多浆植物宝库。植物分“多点起源中心”和“唯一起源中心”两大类,墨西哥沙漠是仙人掌的唯一起源中心。

墨西哥被誉为“仙人掌之国”,有2000多个品种的仙人掌。该国最大的仙人掌在北部下加利福尼亚,有20多米高,10多吨重,要用两辆大卡车才能把它运走。仙人掌是墨西哥的国花,墨西哥人还将它作为盘中美食。在墨西哥,仙人掌是作为蔬菜在集市和超市出售的,辣炒仙人掌、蛋煎仙人掌和仙人掌沙拉是三道墨西哥名菜。仙人掌还用来做饼食点心,用仙人掌酿造的酒就是男人们青睐的龙舌兰酒。

美洲还有一种会行走的仙人掌,叫“步行仙人掌”,在秘鲁沙漠。一身的软刺就是它的腿脚,它随风移动,居无定所,随遇而安,软刺也是它的根须,通过这些根须它在空气里吸收水分存活下来。“步行仙人掌”使我想起新疆沙漠戈壁的风滚草,随风滚动,走走停停,四处为家,在极端干旱、恶劣的环境里,顽强地生存。

那么,作为“植物移民”的仙人掌,是什么时候走出墨西哥沙漠、走向世界的呢?

1492年至150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资助,四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开辟了欧洲到南美的海上通道。新大陆的发现,是欧洲海外殖民和海上霸权的开始,带来人员、商品、物资乃至动植物种的交换和传播,世界进入了一个风起云涌的海洋时代。其时,“中央帝国”却是另一番景象,虽然郑和七下西洋要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但这次“试水”却很快被农耕文明的保守意识阻挡回去了。明朝明令海禁,封锁海洋,从明至清,闭关锁国的中华错失了一个开放而活跃的海洋时代。当然,闭关也不是铁板一块,民间的海上交往依然存在,这是由胆魄非凡的商人、具有先见的官员、民间探险家、甚至包含了三成“真倭”、七成“外倭”“假倭”这么一股暗潮般的力量,用野心和梦想、鲜血和生命开辟出来的海上丝路。

我们已知,土豆和红薯大约是在明末传入中国的,并从“贵族美食”逐渐变为“穷人食粮”。一种说法是经过菲律宾先传到中国沿海地区,另一种说法是先传到爱尔兰,然后由欧洲人传到中国内地。印第安人培育的五颜六色、花样繁多的土豆,传到中国只是少数几个比较单一的品种了。据此我们可以推断,仙人掌传入中国,不会早于明末清初,但也不会大大晚于土豆和红薯的传入时段。

在中国,“仙人掌”这个名称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但它指的不是植物。唐代窦牟有诗“仙人掌上芙蓉沼,柱史关西松柏祠”,诗中的仙人掌,指的是陡峭而嶙峋的山崖和岩石。许多草木花卉都一样,先是指别的事物,然后为某一种植物命名,成为专属。譬如玫瑰,晚唐温庭筠《织锦词》中“此意欲传传不得,玫瑰做柱朱弦琴”的玫瑰,是指玉石。他的另一首诗写“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这里的玫瑰才是植物了。宋以后,“玫瑰”一词才为植物所专属。

再回到仙人掌故乡——美洲。兴起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美“爆炸文学”,一度改写了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文学版图。因此,当我注视一株球形、团扇形或蟹爪形仙人掌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爆炸文学”,或者仙人掌就是扎根在干旱或潮湿中的“爆炸文学”,有着烛台状的分枝、肥硕繁多的叶掌和火焰般的摇曳、扭摆、升腾……帕斯的“批评的激情”,博尔赫斯的“迷宫”,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福恩斯特笔下的干旱平原和罕见的肥大雨滴,等等,无不具有一种外刚内柔的魔幻的仙人掌风格。拉美“爆炸文学”,犹如一匹匹披着仙人掌盔甲和钢刺的黑马,杀向世界文坛,其振波和影响传递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使习惯于喝“母奶”的中国作家、知识分子开始喝上了异国的“狼奶”——异常好喝的、汁液充沛的仙人掌之奶。

“美洲的爱,与我一起攀登!”是一株巨子般的仙人掌,是仙人掌之爱,与聂鲁达一起攀登马楚·比楚高峰。

3

我站在碗窑村五六米高的两株仙人掌跟前——

一公一婆,一阴一阳,耳鬓厮磨,相伴而生,这带刺的纠缠和恩爱,这内心的超级柔软,旷日持久,直到海枯石烂、地老天荒。叶掌在每年春天和秋天开两次花,好看的橘黄色花朵,像一盏盏不灭的小灯笼,仰天或倒挂,招蜂引蝶,绕树飞舞。秋天叶掌开过花后,就干瘪、收缩、硬化了,渐渐变成枝干的一部分。尔后,新枝干又长出新的叶掌,上下左右节攀、延展,等待下一年的花期。像烛台,像宝塔,仙人掌就是这样自我更新、生生不死的。它们,活过了人的天命和大限,超然而顽强地站在那里。

这一沙漠干旱地区的植物,是如何适应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的?这简直不可思议,是一个谜。难道经历了漫长的异乡生活后,已发生基因突变,变成了另一物种?一种超级仙人掌?仙人掌惊人的适应力,已经以潮湿为干旱,以狂风为港湾,以异乡为故乡。如此,它们才能在异域建立起自己的新故乡。

据碗窑出生的苍南本土作家朱成腾介绍,“公婆树”为单刺仙人掌,属丛生肉质灌木。三年前,公树得了大病,主干根部严重溃烂,整树奄奄一息,婆树也变得萎靡不振。后来村民们给公树做了一次外科手术,清除烂根腐肉,消毒培土,并做了支撑架。公树奇迹般地活过来了,婆树也仿若重生。“公婆树”依旧茁壮而蓬勃。

村里的老人还记得,“公婆树”是1902年由一对烧窑的王氏夫妇从附近山上移植到村里的,移植时它们已是百岁老人了。仙人掌是多浆植物,它的汁液能够治愈烫伤。这就能解释移植碗窑的原因了。事实上,仙人掌是一种很好的药物,能清热解毒、健脾补胃、清咽润肺、护肤养颜,还能降血脂、血糖、血压,是治疗“三高”的奇药。碗窑村里还有一种名叫薜荔的古老植物,攀爬在门廊和老宅屋顶,结的果子像青涩的无花果。薜荔也多浆,俗称凉粉子、凉粉果,它鲜牛奶般的乳液,加糖、加荷叶汁,可以做成炎夏里窑工们最爱吃的凉粉。

碗窑一带,从前多古木、大树,但杉树、松木里的巨子消失了,基本上都成了烧窑的柴禾。与200多岁的仙人掌一起存活至今的,是一株300多年的香枫树。民国年间,香枫树的主人打算把它出售给南洋商人。伐木工来了,第一斧砍下去只砍掉一点树皮,第二斧砍下去却砍在了自己小腿上,鲜血淋漓,嗷嗷大叫。围观者纷纷说这是一棵神树,不能卖掉,于是这棵老枫树得以保留下来。

“土著”和“移民”,一起构成了苍南葱茏的植物景观和绿色宝库。樟树和杜鹃,是苍南的县树和县花。在南宋镇大园村,有一株千年香樟,树下立有“苍南樟王”的石碑。金乡卫,曾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从明洪武至嘉靖年间,是东南沿海抗倭史上的名城,民间有“一亭二阁三牌坊,四门五所六庵堂,七井八巷九顶桥”之说。今天,它的城门、城墙都消失了,但四个城门外,依旧屹立四棵明清时期的大榕树。榕树被苍南人视为风水树、地标树,房前宅后要“前榕后竹”。在另一座保存完好、老百姓仍在生活居住的古城蒲城,东门城墙上的无柄小叶榕已经165岁了,锈褐色气根穿透城墙石缝,盘根错节、虬曲有力,巨大的树冠,像一把巨大的天然遮阳伞。鹤顶山是苍南最高峰,曾是一座活火山。火山熄灭了,山腰乱石间,开始长出杜鹃花,花瓣奇大,清明前后,一簇簇,一蓬蓬,漫山遍野,红红彤彤。我在写苍南的诗里,称杜鹃花是“岩浆之花”,模糊了地质学和植物学的边界。还有苍南出产的四季柚、荔枝、香瓜、火龙果、葡萄等,在浙江和江南地区都是十分出名的。

夏多布里昂说,森林是人类最早的神殿原型。古木大树犹如神殿的巨柱。世界上不少民族,尤其北方民族,都有一个“世界生命树”和“宇宙中心树”的理念,这是人类最古老的万物有灵信仰。

当我们站在碗窑村两株仙人掌跟前时,凝视就是一种尚未丢失的信仰,一种对自然神灵的虔敬膜拜。

4

一到苍南,我就把“东海之滨,玉苍(山)之南”修改成“大洋之畔,苍天之南”。苍南是个小地方,只有1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它的山岳风光、河川秀色和黄金海岸令人流连忘返、经久难忘。浙闽交界,濒临东海,通达海上丝路,它的文化呈现出一种开放、多元、包容的气象。不说别的,就说苍南的方言,就有闽南话、瓯语、蛮话古语、畲语、金乡话和蒲城话等六种之多。苍南文化的多样性,如同它植物的丰富性,不啻是沿海文明的一个微缩样本。

有人曾说,当你从头到根弄懂了一朵小花,就懂得了上帝和人。我想说,当你弄懂了仙人掌的一根刺、一片叶掌、一朵橘黄色小花,就懂得了自身之外广大而丰盛的世界。

新媒体编辑:何晶

配图:摄图网

原标题:《沈苇新作《丝路》:在凝视一株植物中穿越时空隧道,融入无边世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