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躺不平,卷不动”,中国自主创新药如何破解出海难题?
国内自主创新药面临“躺不平、卷不动”的局面,大家都在同一靶点争夺。出海成了破解这一局面的路径之一,但这一路径,需要解决的难题并不少。9月27日,在“2023年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期间召开的“中国源创,全球同步——中国自主创新药的出海探索”主题论坛上,与会者将讨论焦点放在国内自主创新药如何破解出海难题上。
如果将药品授权海外开发,仅仅是初级“出海”,更高级别的“出海”是药物在全球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从而在海外实现上市。
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昤称,中国医药面临最大的短板是源头创新的能力,更为艰难的是中国创新如何走向世界,“出海之路任重道远”。
普华永道中国医药医疗行业主管合伙人徐佳博士认为,中国医药市场由于价格下降的压力呈现缓慢增长态势,但庞大的市场规模和潜力使得中国市场仍然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深化医疗改革将使得我国医药市场朝着更高可及性、可支付性、以及创新本土化发展。目前国内医疗体系正在进行结构性调整,政府正逐步更新监管政策和相关制度,鼓励药品创新。从创新的土壤来看,国内的环境对于自主创新药的发展是非常积极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凯先也提到,根据近日发布的《国家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顶层政策,坚持高质量、创新的发展道路必须是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未来发展的整体方向;给予有潜力的国产原创药物创新研发全链条支持。
但当下依然面临内卷式竞争较为厉害的局面。“中国已成为PD-1(肿瘤免疫治疗重要靶点)竞争最激烈地区,全球约150个PD-1(肿瘤免疫治疗重要靶点)在研管线,其中国产占比50%。此外,医保谈判创新药降价幅度大,价格竞争激烈。”徐佳说。
用什么样的方式适合我们出海?
徐佳建议,本土创新企业谋求高质量、可持续的出海蓝图设计,应先考虑清楚四方面的问题。
第一,明晰国际化业务定位与发展目标,出海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什么?企业对内需要明确是一家怎样的跨国企业,对外需要了解清楚在临床 、注册、商业化方面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第二,要结合资源与产品竞争力选择市场,同时也须综合考虑地缘政治等因素;第三,围绕公司的发展目标与能力,选择相应的出海模式,是自建、合作还是对外授权需结合自身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从2018年到2022年,本土企业对外授权的数量井喷式增长,这也侧面体现了国内创新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市场对国内自主创新药的认可。”徐佳说。
第四,徐佳认为,企业需构建扎实的临床与注册能力、通过内生与外延逐渐建设企业的商业化能力,实现高水平国际人才储备。
和黄医药临床运营副总裁杨彬谈到,早几年出海时,尤其是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很容易把中国的产品策略直接引入到全球,这样很有可能跟国际比如美国的法规不相符。其次,国内企业在面临出海时,过度追求速度求快,但实际上应充分考虑到“出海”时,不同国家的政策法规会有差异性,需要调整好策略再去执行。
杨彬建议,不管是销售公司还是企业,要“出海”时一定要考虑政策的风险,还有大型企业在面临全球化注册尤其是到上市层面,在前期也需多花时间在临床试验上。
和黄医药研制的国家1类源创新药呋喹替尼相继取得了全球开发、全球上市的一系列重要里程碑,有望成为上海首个在美国、欧洲获批上市的小分子抗肿瘤源创新药。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