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学大城|同济城市设计教学实验:为了上海2035
“上海2035”(《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满载着一座城市的雄心。以“卓越的全球城市”为目标,2035年,这座对标纽约、伦敦、巴黎的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设计者?
在瑞安城市更新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支持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沙永杰、蔡永洁于一年前联合开展城市设计教学改革,并于今年9月20日起在同济大学举办“1+2 Design Studio I城市设计教学改革年度总结和工作展”(以下简称“工作展”)。
“今天城市设计课堂上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正是2035和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发展的主力,而且一部分学生今后必然参与城市决策和运营管理——如何让学生在大学城市设计教学环节认知城市用地和空间建构的基本客观规律,掌握与之相关的城市设计基本方法,而不是完全卷入当前的普遍套路之中,意义重大。”沙永杰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城市更新人才培养特别项目主持教授,他告诉记者,为了实现“卓越的全球城市”等目标,城市设计教学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至少面对一部分学生,不按照当前大型设计院的城市规划设计套路和招人标准,也不完全遵照计划经济时期和粗放型建设时期延续至今的一些规范和技术规定。
蔡永洁是上海市政协委员,并曾于2014年-2021年担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基于共同的想法,两位“YONGJIE”教授联手,开展城市设计教学改革。2022秋季学期,蔡永洁教授牵头,针对“第一次城市设计课教什么和怎么教”开展了建筑学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入门教学实验(合作指导教师:沙永杰、黄林琳)。2023春季学期,两位教授分别主持了针对上海外滩片区(沙永杰)和上海世博园一轴四馆片区(蔡永洁)的城市设计课。为了将新学年的城市设计教学改革再推进一步,2023秋季学期开学之际,两位教授将1+2的三个Design Studio放在一起进行年度总结,并以工作展方式,邀请实践领域各方专家参与探讨。
关于城市设计的三十六问
“理想的规划如何促进、帮助城市更新?”
“中国当下的区别于外国的城市现状是如何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城市设计导则是否最终会形成一定的模板和范式……从而缺少创造性?”
“研究显示,巴黎人因为古城区的整体风貌保护,承担了超高的房价、超长的通勤,导致了城市运行效率的低下……在巴黎的例子里,“好的空间”真的是好的吗?形态是否真的那么重要?”
“城市设计的过程是否为‘中产阶层’服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原有居民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都被‘挤占’与改变,这是否意味着多数在资本上处于弱势的群体正为少数精英阶级让渡权益?”
“纯粹的方格网是否会导致‘空间迷失’及‘千城一面’,造成地域特色的丧失?”
……
参与本次教学实验的为本科四年级与研究生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是真正的“Z世代”,也将是上海2035年的城市设计中坚力量。9月22日,在工作展现场,一张张蓝色告示贴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这些未来城市设计者对城市设计的各种思考与疑问,谈及这些问题,沙永杰教授分享了三点看法:
“第一,问题是学生思考的呈现,能帮助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对进一步优化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感谢同学们的提问。在本学期的城市设计Design Studio和城市设计理论课上,我们会具体讨论其中的部分内容。这些问题有广度——从形而上观点、社会学问题到城市形态,体现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相关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同时,问题也很发散,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城市转型发展面对的一系列问题的状态的呈现——纷繁交织,头绪多但基本问题不明确,缺乏在基本问题上的共识。
第二,这次工作展的主题是‘用地规律认知·城市空间建构’,聚焦城市设计入门教学的核心内容——基本认知和基本方法。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高年级学生,在初学城市设计的一两年,甚至两三年里,应该从客观性知识点入手,明确区分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外延内容。通过内容明确的案例研究引导学生向全世界公认的好城市及这些城市中被公认的好的城市片区学习,提取出城市空间建构的共性规律——是1+2 Design Studio针对基本认知的案例教学方式。再次建议同学们通过‘城市设计如何入门’、总结分享三文理解教学改革的背景、目标和要点。
第三,城市设计教学如何与现实对接是外滩片区和世博轴片区两个Design Studio关注的教改问题。教学与现实对接存在若干合理方式,这只是其中之二。两个教学实验的基本出发点仍然是用地基本规律——包括建筑类型、街道等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的普适性规律。两个课题均刻意放松了条件(选择性地规避一些现实问题),以确保在目前学生知识能力情况下聚焦在基本认知和基本方法上。大部分现实问题都需要长期实际工作经验来应对,包括上位规划和现行技术管理规定中的一些不合理内容等,无法让学生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教学环节中理解。我们鼓励学生关注这些现实问题,在心里产生问题意识,但具体设计和研究工作专注于教学核心内容。为了增加对现实问题的理解,这个学年的Design Studio和城市设计理论课增加城市片区实地考察和片区开发实际案例实地考察内容。”
推进教学改革,与实践领域对话
“把过去一年教学文档梳理展示做成一个推进教学改革并与实际工作领域专家对话的工作过程,不采用目前普遍的“展陈设计+新闻报道”模式。为了听取更多不同视点的积极建议,邀请来自实践领域的专家(包括规划管理、规划设计专业机构和开发单位的专家)进行互动交流,并特邀专业实践领域中青年专业人士担任工作展协调人(小组)。”
蔡永洁告诉记者,将三个Design Studio为主要内容的年度总结以“工作展”方式进行总结,本身也是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在他看来,与当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伴随的是现代化,空前的建设催生了大量学术与实践的积极探索,也同时留下值得总结的经验。可以看出的迹象是,中国的城市建设徘徊在自身的传统与现代化之间,这一现象客观地映射在城市设计领域的设计与实践上,显现出缤纷的色彩。
“我们试图探索城市空间的客观因素,相信空间建构的规律具有普适性,并具有超越文化的属性。基于这样的共识,在各自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轨迹上行走多年以后,沙永杰教授和我才会自然地走到一起,与同学们一道共同探寻城市空间的客观性,以及这种客观性对城市设计及城市教学的意义。我们相信,这种客观的方法是可以面向未来的。”
校企共为的城市更新路径
本次教学实验及工作展由城市更新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支持。该项目由瑞安倡议、资助并参与,发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在城市研究和上海城市更新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以及瑞安在多年深耕社区发展城市更新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优势,并主动对接多方社会资源,旨在培养新型人才,助力中国城市更新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9月22日,瑞安房地产规划发展及设计总监陈建邦与同济师生围绕该工作展进行现场研讨。从1990年代中的瑞虹新城、太平桥项目开始,瑞安是上海城市更新的先行者与模范生,陈建邦结合自己近40年的职业经历,从城市社区发展实际工作角度与师生分享了四点经验:
“第一,学习和从事城市设计工作需要热情,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很现实的。中国城市发展非常需要好的城市设计,这是一个有前途的方向。
第二,关于城市更新议题,我认为把城市改变得越来越好就是城市更新。城市需要持续进行修改,一方面是因为前一轮建设总会遗留下来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是功能(需求)改变要求城市和建筑不断进行修改。城市更新不仅涉及老建筑,更是城市社区发展问题。年轻专业人员和同学需要多看看国际城市的共性规律和经验,从而更客观地理解中国城市目前发展阶段必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三,为什么今天需要加强城市设计?人类历史上的好城市其实绝大部分都没有城市设计师,但各个建筑物的设计都有城市设计的概念。我们一段时期失去了这个传统,需要重新学习和掌握,而且今天的城市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既要学习传统经验,也要适应今天的需求在项目模式上做传承和创新。
第四,建筑物功能的适时调整是城市更新必然的举措。纽约曼哈顿华尔街(片区)从功能比较纯粹的金融街区转变为一个多功能社区,华尔街一号由金融业商务办公大楼改造成住宅楼——这就是城市更新,满足城市新的功能需要,从而使城市(城区)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单一功能的建筑,或不能根据城市发展需要改变功能的情况,都无法实现城市持续发展。”
据了解,本次工作展举办时间为9月20日-10月9日,举办地点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底层展厅,免费向公众开放。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