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药品监管带来“惊吓”越来越少的背后:“他们进行广泛调研”

澎湃新闻记者 曹年润
2023-09-27 19:16
来源:澎湃新闻
生命科学 >
字号

·“面对新技术的监管挑战,一个处理的经验是借鉴案例法,当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时,可以用足够的相似情况的案例来证明安全性。”

·“市场和研发的成功率是全球同步开发的一个核心决策因素。最近一些BD的退回,也让我们思考,‘出海’有风险,我们得到了很多的鼓励,也要承受很大的考验,最终仍然要回归药物的本质,满足可及性或提供创新价值。”

“我们看到监管机构推出新的指南或法规,‘惊喜’和‘惊吓’都会有。这两年,‘惊吓’越来越少,CDE(药品审评中心)在推出新的制度、指南的时候,有一个非常漫长的孵化过程,他们会进行广泛地调研。”9月26日下午,2023张江生命科学国际创新峰会全球监管助力药品研发分论坛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跨国药企罗氏全球药品开发中国中心临床注册事务负责人董艳平做出如上表述。

随着生物医药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药品监管政策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中外监管机构做了一系列的监管创新和改革。对制药企业而言,全球化是一个持续的追求和目标,因此,它们需要深入研究各国的法规政策并制定长远的研发策略。

山东博安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博安生物,06955.HK)首席医学官周明表示,对于有出海计划的企业而言,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

监管创新带来的“惊吓”越来越少

近年来,在生物医药领域,基因治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迅猛发展,监管如何应对?

在圆桌讨论环节,CRO机构(公司医药合同研发机构,指通过合同形式为制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在药物研发过程中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安渡生物(Amador Bioscience)全球药政事务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宇文镐(Howard Yuwen)博士,以近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脑机接口初创公司Neuralink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开展人体临床试验为例,指出FDA在审评过程中,关注度最高的是安全性。“还会出现更多这样的新技术,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监管如何进行调控。”

“随着新技术的品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人们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监管机构会更清楚该如何监管。”宇文镐说。

近年来,中国细胞和基因治疗的飞速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博安生物首席医学官周明曾担任国家药品审评中心的审评员,他表示:“CDE在细胞和基因治疗的批准时间上相对晚一些,因为源头创新发生在美国,在中国落地转化的过程中,监管需要一个认知和学习、适应和包容的过程。一个处理的经验是借鉴案例法,当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时,可以用足够的相似情况的案例来证明安全性。”

董艳平对中国近年的监管创新深有体会。例如,2017年10月10日出台的《调整进口药品注册管理有关事项的决定》对于外资企业来说是一个利好,根据这个政策,创新药品不需要等国外获批以后再“另起炉灶”,另外,“三报三批”制度被取消。所谓“三报三批”,指企业在已取得满足中国注册要求的中国患者数据的前提下,重复按临床申报流程申请批准临床批件,临床批件获得后再按上市申报流程申报上市。看到这个政策出台,董艳平的项目团队立刻调整临床试验申报的策略。

近年来,中国许多监管政策的出台都立足于广泛的调研。董艳平表示,她在做注册工作的时候,还会参与到政策环境营造的过程中去。例如,监管机构会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工业界的经验、实际的困扰、具体的解决方式等痛点或建议,再通过诸如学术研究平台等机构,反馈到监管机构。在新推出的指南或制度中,能够看到企业反映的难点被解决的影子,或者看到相关机构对现存问题的认可。

这几年,全球范围内出台了许多加速审批的政策。周明提到,为了鼓励罕见急需药品的生产,CDE出台了三批《临床急需境外新药目录》。另外,继2018年第一批《国家罕见病目录》纳入121个疾病后,2023年9月26日,第二批《国家罕见病目录》又新增86个疾病。这些疾病未来可以享受优先审评的机会,目前加速审评框架内的突破性疗法认定、优先审批的认定等,都会向这些罕见病和特殊疾病倾斜。

“出海”需考虑目的地和监管政策

9月19日,百济神州宣布终止与诺华达成的合作,收回百泽安(PD-1抗体替雷利珠单抗)的全球权益,又于同日宣布百泽安在欧洲、美国的注册有积极进展,引发广泛关注。

近年来,国产创新药BD(Business Development,商务拓展)出海浪潮汹涌,出海遇阻的现象也频频发生。

药企“出海”,必须面对出海目的地的监管。因此制药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国内外药品监管政策和法规,并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研发策略规划和调整。周明在现场提到,FDA对于引进的新药有比较明确的规则,例如,在国际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中,FDA要求人群要具有美国代表性,即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或在临床试验中纳入不同的人种。

周明认为,全球同步开发的成本很高,药企需要对自己的产品是否值得同步开发进行综合的价值判断。企业除了有好的产品,还要有良好的团队软实力,包括在开发过程中的思辨能力、对海外Vendor(第三方供应商)的遴选能力、管理能力,以及与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应对能力,还要控制研发费用,注意投入产出比,以平衡全球同步开发的风险。

“市场和研发的成功率是全球同步开发的一个核心决策因素。”周明说,“最近一些BD的退回,也让我们思考,‘出海’有风险,我们得到了很多鼓励,也要承受很大考验,最终仍然要回归药物的本质,满足可及性或提供创新价值。”

一家药企想“出海”,具体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周明表示,首先,企业不可能在美国搭建一个临床开发的团队,需要找一些“高级智囊”,即CRO公司等。在已经决定要“出海”的情况下,公司需要做好海外上市目的地的选择,第一站去澳洲、美国还是欧洲,需要提交的数据有很大的不同。其次,要和海外Vendor进行妥善地沟通,保障费用、进度和质量。“你想在‘出海’上面做投入,不管赚还是赔,肯定可以投出去,但是最终还是要追求好的结果。”

    责任编辑:卢雁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