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胡小平:一个民族拍自己,这个民族就可建立自己的影像史

2023-09-30 12: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导语

从八十年代开始至今,胡小平的镜头始终对准凉山彝族。不同于那些“凉山×日游”的猎奇影像,他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持续记录着家乡本民族的变迁,才让我们得以看到凉山彝族真实的影像。

拍摄四十年之久的《凉山影像记忆》沉淀出历史的厚重感,传统文化也在巨变中逐渐消解。这让生于凉山,长于凉山的胡小平既欣喜于乡亲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又对民族文化的消逝而扼腕深叹。

但无论如何,凉山之子会继续用自己的方式见证家乡的变迁。

胡小平

男,65岁,彝族,生活工作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武汉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毕业。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大奖”获奖者。

Q1

为什么选择用摄影记录家乡?

上世纪70年代,我曾用画笔描绘凉山,梦想未来自己能成为画家。选择摄影是高中毕业前,借照相机约同学到县城边的小河沟照合影开始的。回想起那个时代搞摄影,没有那么多观念、理论,什么用光啊、构图啊,连摄影书刊都很难看到。只有天生的好奇、极大的热情、原始的冲动、画画的感觉。拍乡村集市、婚丧嫁娶、播种收获、彝人的淳朴、山寨的厚重,都深深震撼着我。是摄影选择我,(让我可以)用镜头记录凉山彝族原始古朴的生活。

Q2

您是自幼学绘画吗?

小时喜欢绘画,高中、工作参加州级美术培训和州级美术作品创作。绘画对摄影直接的帮助是构图(包括主题、拍摄角度、取舍等)、用光、色彩、线条等。

Q3

近些年,涌现出大量充斥着猎奇眼光的凉山影像,而您的作品中记录的都是家乡人们朴实的日常生活,是否在有意避开拍摄苦难?

凉山从奴隶社会到“一步跨千年”。生活在凉山的我和他们一同经历了贫困,我没有刻意拍贫困,更没有把苦难无限放大。而是拍摄他们虽身处贫困,依旧保持的一种朴实勤劳的精神,以及他们通过自己努力顽强地走到了今天。

现实生活中的贫困,看你怎样去拍?是猎奇,或是将彝族人的贫困拿到国外获奖。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贫困、有灾难,但有截然不同的呈现。贫穷的历程用镜头记录了下来,作品就产生了价值。这就是纪实摄影,就是纪实摄影对历史留存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才知道今天生活的不易。纪实摄影的不易在于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一个不屈不饶与自然抗争的民族精神。

Q4

作为一名彝族摄影师,您眼里真实的家乡是什么样的?

作为彝族摄影师,我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爱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的彝族人民。拍摄彝人的生活,记录和保留这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文化遗产。

我的作品里没有高大上,有的是不同时期凉山彝族人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我出版了凉山彝族摄影专辑:《中国凉山彝族服饰》(2011年)、《中国凉山彝族火把节》(2020年)、《胡小平1980—1985凉山诺苏》(2021年)、《胡小平2007手机快照》(2023年)、《胡小平 • 八十年代“海鸥”拍彝人》(2023年)。用摄影朴实的艺术记忆,为外界认识、理解彝族人和彝族文化搭建桥梁。

Q5

《凉山影像记忆》中有几个小孩没有穿传统服饰,戴着墨镜、手拿玩具枪,与其他人物反差极大。除了外在,现代化对凉山彝族的年轻人有哪些影响?

拿玩具枪、戴面具的彝族小孩,这种场景在八十年代是没有的,所见的是补丁衣裤和赤脚。反差是现代社会带来的。这张作品拍摄于凉山州布拖县,属于彝族三大方言区的“小裤脚”。“小裤脚”有战斗民族的性格,所以彝族小孩喜欢玩枪。现代化对凉山彝族年轻人的影响,始于年轻人,他们是现代化宣传员、传播者。

改革开放,凉山的彝族年轻人到广东、福建、浙江、东莞等沿海城市务工。年轻人追求时尚,凡大城市流行的都会毫不保留的带回凉山。说普通话、染发、戴墨镜、纹身、奇装异服、戴面具、喝可乐等。

上世纪70 、80年代,凉山的彝族妇女和老人,都要穿本民族的服装。如彝历新年、火把节、婚丧嫁娶、家族宗教活动、聚会等重大活动,男女老幼就要盛装出行。而现在的彝族小孩和年轻人更喜欢身穿耐克、阿迪,手拿苹果(手机),感觉时尚有脸面,(觉得)这才是他们应有的生活。

Q6

就自己在拍摄过程中接触的人事而言,彝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怎样的冲击?作品中定格的哪些民俗已经消逝?

随着土地的征迁,城市化的进程,人类的生存方式,尤其是地处边陲、山地的凉山彝族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传承了千百年之久的农耕文化体系正处于巨变和消解之中。

就彝族服饰而言,凉山彝族尚银,以银为贵。银饰在彝族服饰上的搭配高贵、典雅、美观。当今彝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没有的银肩牌、银背饰出现了,相互攀比,银饰越做越大。而且出现了银镶金,金换银的饰品,实际是在炫富。婚丧嫁娶等民风习俗在改变,优秀的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侵蚀,有的面临消逝。

Q7

近几年《棒!少年》《走进大凉山》这类纪录片让人们发现大凉山正在发生着巨变。您用镜头记录家乡的蜕变,感受最深刻的变化点是什么?

四十年来,走遍凉山角落把镜头聚焦生活变迁。抚今追昔,影像见证了四十年给凉山人民生活和思维观念带来的巨大改变。我们能从这些画面中看到,凉山彝人通过自己的顽强走到了今天。我看见家乡的改变,看见人们的精神面貌的变化。变革年代,这是一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尤其显得珍贵的影像,凉山人的生活变化是特殊的,特别值得纪录。

Q8

从1981年拍摄至2021年,是什么让您坚持本心?

凉山,我生于斯长于斯,拍摄凉山,实际上是在拍我自己。快门瞬间的记录,是一种见证,正是摄影见证了一段葱郁而艰难的岁月,见证了生长过程中流逝的纯真和代价。

纪实摄影贵在坚守。一个人拍自己,他留下个人的影像史;一个家庭拍自己,这个家庭就建立了家庭图像发展史;一个民族拍自己,那么这个民族就可建立自己的影像史,这是摄影的独特功能,也是摄影家的责任所在。摄影人是时代的记录者、见证者,我们跟得上这个时代,要保持初心,要坚守我们最初那种纯真的感觉。

1987年我在武汉大学学习摄影,看到了一些国内外的纪实作品,接触到纪实摄影已经很晚了。我初涉摄影时,接收外界的信息很少,就按照个人喜好拍。今天看那时拍的东西很亲切,是因早年拍的影像没有功利。

Q9

平时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家乡以及彝族文化?又如何应用于拍摄中?

凉山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区,彝族是一个自称“诺苏”的勤劳勇敢的民族。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块热土上,保留了人类最古朴、最浓烈、最独特、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摄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作为凉山彝人,我始终怀着敬畏之心,爱这片土地,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对凉山的纪录是直接的、纯粹的,是我的亲身感悟、真实写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拍摄凉山彝族,四十年来没有中断,留下了持续的、完整的、丰富的影像。

Q10

除了凉山彝族,您还拍摄其他题材吗?

还有凉山傈僳族、摩梭人、俄亚大寨,彝族拍的最多。

Q11

获得此次“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大奖”,有什么感想?

首先要感谢映画廊、思源摄影基金提供的平台,特别感谢2023第五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的中国民族影像评委会评委老师对《凉山影像记忆(1981一2021)》给予的认可,是对我四十余年拍摄凉山的肯定。我将继续努力拍摄凉山彝族影像志。做时代的记录者,用影像为凉山留存历史记忆。

采写 | 贺烨

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

“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每两年一届,旨在发现、鼓励和支持热爱自己的民族并具有非凡艺术创造力的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家。通过对摄影家所做的探索和实践的嘉奖,来支持中国少数民族摄影的发扬光大,并以此影响和促进中国本土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

原标题:《胡小平:一个民族拍自己,这个民族就可建立自己的影像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