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ISFF | “中子”特别展映单元影片介绍《古典时代》
BISFF2018
“中子 Neutron” 是BISFF2018全新设立的特别展映单元,旨在为风格各异的中片佳作提供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重要展示渠道。这里既有大师在国际电影节屡获殊荣的实力新作,也有新人大胆探索影像边界的锋芒初露。BISFF相信,电影时长不应当是一种限制,反而是一种自由,是艺术家对作品整体考量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欢迎一切接近影像创作本真的探索,更希望“中子”单元能作为一种跨出常规尝试消解既定模式的表率,给当今的短片创作带来更多美学与可能性上的思考。
中国首映
Classical Period | 古典时代
泰德·芬特 | Ted Fendt | 2018 | 美国 | 62:00
卡尔和朋友间的对话,总围绕着建筑、文学、神学和历史等议题展开。每次思维碰撞都不停产生下一段对话的灵感火花,最终讨论汇聚成河流永无止境地向前流淌——总有下一个脚注,下一条理论,下一部歌集,下一场翻译例举,丰富的精神世界几乎让日常生活陷入困顿。这群朋友谈其专精得荒谬的知识体系时,个个滔滔不绝,难掩笑容,但同时都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之中。说者与听者之间,没有了古典学派的引经据典,是否就能真正了解彼此?
阅读者的渴望与孤独
■ 邹艾旸
阅读电影或许应当成为一个独立门类,归入其中的必要条件就是人们在镜头中长时间读书,或默默独自翻阅,或大声为彼此朗读。观看此类电影能激起与实际读书相似的共鸣体验:两者都仰赖于参与者的专注;都在特定的范围内关注角色、事件和地点间的交互关系;都在外界诱惑面前竖起一道隐形的隔离墙,又打开一扇感官之窗,接触难以目视之物,让看似卑微的细节重新揭示。这些仅属于自己的私密时刻中,无法言状的情绪从内心深处窜出,轻击每一寸发肤。
纽约导演特德·芬特的《古典时代》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故事围绕生活在费城的主人公卡尔和他的朋友们展开,短短62分钟里,这个小团体的谈话几乎包罗万象,从亨利·朗费罗1864年美版《神曲》翻译的剖析,到建筑、神学、城市规划、英国宗教改革、丹尼丝·列维尔托夫、贝多芬、阿尔伯特·霍夫曼、博尔赫斯、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纵横交错的引述典故、参考书籍、二级文献构成呈指数扩张的信息网络,令观者一边陷入混合惊叹与困惑的境地,一边为角色的才智和博闻而折服。然而,这群朋友间古怪的交流模式缺乏人际层面的直接关联——一切信息传递都经由特定的文本、建筑地址、历史轶事等媒介完成。沉浸于各自世界中,从不过问彼此生活,避开的对视,让孤独感陡然而生。伊芙琳渴求“更直接的对话”,尽其全力试图打破小圈子长久不变的日常轨迹,然而尴尬的闲谈依然不断转向学术探讨,最终汇聚成永无止境的河流,再也无法逆转。
片中知识储备神乎其神的角色某种程度上正是导演特德·芬特本人的投影。年仅29岁的芬特,已然成为纽约电影界最繁忙也最低调神秘的角色之一:平日在纽约林肯中心等艺术影院担任放映员,阅读与观影量惊人,还是全纽约每次遇到罕见无内嵌字幕的法语电影拷贝时最可靠的现场字幕操作者。此外,他还是一位翻译过让-吕克·戈达尔、吕克·慕莱、埃里克·侯麦和让-安德烈·菲耶斯基等人作品的资深法语翻译。而为了参与让-马里·斯特劳布和达尼埃尔·于伊耶电影新版英语字幕的译制工作,他甚至前往维也纳自学了德语。
《古典时代》中起初看似互不相关和松散际遇,最终汇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迄今为止所有电影中都鲜少关注的生命材质,在16毫米胶片的优雅底色和芬特的智慧幽默中放大为精准的情感表述。角色讲着刻板的对白,脸上几乎没有表情,也从不看向摄影机。非专业演员间离的表演形态,隐约浮现的尴尬和走神加深了随机感和神秘感。他们的身影如同密码般四处逡巡,在读书会高谈阔论,喝着酒吧便宜的扎啤。芬特朴实无华的风格和简明扼要的剧作意在弱化戏剧性,因而呈现出的是轻盈迷人,而非冷漠理性。升华角色的内在性来支持表象的转变,是对芬特影响颇深的斯特劳布/于伊耶和布列松影片的惯常特性——表演与内容相辅相成,拓宽了注意力的范畴:观众可以自由行走到任何地方,或者与文本在更高层次上邂逅。
夹杂在令人屏息的密集对话间隙,缓慢静默的时刻堪称点睛之笔——沐浴在夕阳余晖中独自阅读;手倚厚度惊人的书册,提笔写下《神曲》的阅读感想;只身在公寓一隅的日光之中,身侧的窗框在四周投下柔和阴影;临近结尾处,卡尔和伊芙琳讨论着《神曲》的“炼狱篇”,极近特写让他们的脸部边缘隐没在夏日摇曳的绿叶之中。伊芙琳脸颊上的光点渐渐暗淡,如同云彩遮蔽太阳。一帧帧画面渗透着强烈的美丽与寂寥,和爱德华·霍普画作给人的感受如出一辙。隐藏在疏离的知识分子面纱之下,这一群各异的孤独者,被内向的性格和对文艺的执着所束缚,难以进行有效的情感沟通。
《古典时代》游离在自然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存在于独属自己的人文主义宇宙,既不追随任何电影制作风潮,也不曾植入任何技术上的噱头。它温和严谨的调度绘出角色寥落的肖像,发掘出言语难以抵达的隔阂、失落与渴望。有时它是一幅马蒂斯的画作,有时是一首斯科特·乔普林的怀旧乐曲,有时是一只伊特鲁里亚花瓶。它变幻莫测,不属于任何既定类别,每个镜头都浸染着导演独一无二的气质,他以超越年龄的博学与深邃透彻的思考,呈现出一种几乎被当代电影界遗忘的纯净美感。
泰德·芬特 Ted Fendt
泰德·芬特 (1989年,费城)拍摄了非职业演员参演的模拟电影。他的电影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放映,作品回顾展在马尔德尔普拉塔国际电影节、多部电影档案室和乔治伊斯曼大厦举行。他还活跃于法语和德语译者身份,并编辑了由奥地利电影博物馆出版的《让-马力·斯特劳伯和达妮埃尔·于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