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何荀子及其思想在汉代至明清以来一直未受到重视?
《荀子传》是孔孟研究专家、辽宁大学文学院教授毕宝魁的又一本最新力作,也是其继《孔子传》《孟子传》之后再为儒家学派圣人立传的第三本书,至此儒家三圣——孔子、孟子、荀子的传记终于齐聚一堂。
《荀子传》不仅系统书写了荀子的一生,更重要的是阐述了荀子的核心思想及其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历程,并通过其言行领悟到了荀子思想的现实主义倾向和务实精神。对于儒家学派的发展来说,荀子具有“承前启后”之功:一是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和“性恶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等;二是培养了韩非、李斯、陆贾、浮丘伯、毛亨等弟子,并影响了汉代以来“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和稳定。
现代出版社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著书立说,整理儒家思想典籍。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不过,荀子与孔子、孟子虽然同为儒家学派,但其思想与孔孟的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义”,而荀子继孔孟二人后提出了“礼”“法”,重视人的行为规范。荀子尊崇孔子,但反对孟子的“性善论”等,主张“性恶论”,强调王制和礼法教化作用。同时,孔子、孟子不入秦国,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又批评其“无儒”,这说明他在坚持儒学的基本信念的前提之下还在尽可能地努力争取扩大儒家的政治空间。当然,荀子所体现的务实精神,应该是汉代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取法的对象,并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荀子及其思想在汉代至明清以来却一直未受到重视,甚至还有被主流思想打压的情况存在。对于荀子及其思想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当从历史的现实发展层面去理解,或许可能解答相关的疑惑所在。
首先,荀子的思想无人作注解流传。在西汉时期,荀子的学说常为贾谊、刘向所引申,董仲舒也曾著文赞美荀子,但在经历两汉魏晋南北朝后一直只见孔孟而无人给荀子的思想作注解,故荀子的思想(《荀子》)在学术界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荀子》第一次被作注已经是中唐时期的事了。当时,古文家韩愈在《读荀》一文中强调了荀子的重要和地位——认为其在孟子和扬雄之间,并在《原道》一文确立儒家道统时给予荀子一定的位置——认为孟子是儒家道统中的一个里程碑,而荀子和扬雄是“大醇而小疵”。正因为韩愈的揄扬与评价,其后杨倞(唐宪宗时期的大理评事)便为《荀子》作注,而其则为《荀子》作注的第一人,所作的《荀子注》也是现今流传的最早的《荀子》注本。
其次,荀子主张“性恶论”,反对孟子主张的“性善论”,其学说在汉代以后受到了推崇孟子“性善论”一派的压制和攻击,以致未能得到发展。两宋时期,儒学已经发展到了重要的阶段,同时“程朱理学”兴起而朱熹成为集大成者,但是“程朱理学”坚持的是孔孟之道,自然对反对孟子主张的荀子及其思想是排斥的,故无人再为《荀子》作注和传布。
最后,荀子在后世无法比肩孔孟的主因与其弟子李斯、韩非有很大的关系。韩非和李斯是荀子名气最大的弟子,而李斯和韩非投入荀子门下自然会给荀子带来双面的影响。一方面,李斯和韩非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度影响,而其作为弟子也极大地提升了荀子的名气。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李斯为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贡献卓越;而韩非的《韩非子》一书则是先秦诸子典籍中极其重要的一册。另一方面,李斯当政时助长了秦始皇的暴政和秦朝专制的程度,对严酷的“焚书”政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一政令则出自李斯的提议和执行;而韩非的思想深刻阴冷,为专制君主提供了思想武器,后来成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当然,荀子一生是真切地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了儒家思想在战国末期的发展进程,也影响到了秦汉及汉以后的思想统治体系。因此,荀子及其思想在儒学体系中当应该有一定的地位,而其地位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二是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承居功甚伟。汉代儒学,不仅“礼学”出自荀学,“诗经学”乃至“春秋学”都与荀学有关。三是荀子密切关注天下大势的变化,充满事功和务实的精神。四是荀子重视社会秩序和人为努力,反对神秘主义,具有现实主义倾向。(谢惠)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