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庆亿万富豪回归田园投一亿多元种水稻:不给子女留家产

黄艳春/上游新闻
2018-09-26 11:59
直击现场 >
字号

李则民在大米加工厂里捧起一把即将加工的糯谷,摊在掌上仔细查看。 本文图片 慢新闻·重庆晚报

9月21日,长寿区云台镇八字村,早上7点的空气有点冷。村后是明月山,山腰以上的雾气时有时无,当山顶那块相对平坦的地方露出,李则民的眼里迸出光芒。

李则民今年75岁,是个亿万富豪。他要把水稻种到山顶那块平地去,让人吃到更绿色、米香味更浓的米饭。

5年前,他退出给他带来滚滚财富的建筑行业,回到生养他的八字村。迄今,他已投了1个多亿让荒地换新颜。

李则民站在田埂上看村民们在稻田中挖沟。

要当不一样的农民

老李回归当农民第一步,是给种水稻的地方取名,它要有诗意,还要符合大米是有口碑的绿色食品的特质。最终,从未去过泰国清迈的他,给种水稻之地取名“清迈良园”,寓意他干传统农业与旅游融合的,是要如清迈的农旅融合一样全球有名。

上月中旬,稻谷收割。目前,300多吨大米归仓。收割前,“2018年重庆市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交流会”专家组成员来现场,评价老李探索出的绿色生产模式较传统模式增产,收益也更高。

“我是农民,在这里出生。现在,我老了回家乡愿意继续当农民,这个农民要当得跟传统农民不一样。”站在田埂,老李自述他当农民前的人生及打定主意当农民的初衷。

改革开放后,他经历了离家学建筑手艺、组建劳务施工队,最后形成公司的发展壮大过程。随时间推移,公司在重庆内外的同行中实力强且名气不小。

“在建筑行业打拼40多年,成就我迈入亿万富豪行列。5年前,我决定当个跟其他农民不一样的农民,选择种大米跟年幼时挨饿差点丢命有关……这5年种大米,我觉得是我70多年最放松的阶段。当然,这个过程也有困难,正是解决这些困难的过程,让我觉得在新时代当个不一样的农民是一件有挑战也幸福的事。”

李则民在大米加工厂。

种好粮先得种好一种草

老李当农民第1年,撂荒土地上的杂草高得跟成年人差不多。

撂荒多年的地,土壤板结严重,受雇农民说了个快速办法,打除草剂,等草都死了就翻土放水淹。顶多比别人的稻田多泡半月,再放一次水就可插秧了。

“我不干,硬是多雇人去拔草,难拔的用割草机解决,再用锄头翻地。别看拔草效率低,却能让土壤有不错的松动。”

荒草没了,拔草发现一个棘手问题。这些地长年使用化肥,不适合种绿色稻谷。怎么办?古稀之年的他庆幸自己这辈子有好问的习惯。他向农民讨教农事,不久,一种当地消失近40年、适宜改良土壤的草被他盯上。

草叫紫云英。从第二年起到今年,他尝到了紫云英和水稻轮作甜头,收获绿色大米也收获不同心得。

清迈良园的稻田都利用机械深耕深松。

“我是脑袋里种草”

“粮草粮草,想种好粮必须得先种好一种草。紫云英就是这种草。我跟朋友摆龙门阵提到它,会不自觉说出什么氮、碳之类跟以前做建筑不搭界的词,朋友就很惊奇地看我。”

老李讲的紫云英跟种粮是这种关系,它的根上有一个一个的小颗粒,这种颗粒叫根瘤菌,它们像一个个小化肥厂,吸收空气中的氮和二氧化碳,把氮素和有效碳固定在土壤里。它当绿肥能促进稻米增产、品质提高,让稻田产出的大米好看也好吃。

“我比农民还懂紫云英在种大米中的神奇,”他自豪地说,“适宜紫云英生长的土壤PH值是5.5—7.5;适应水稻生长的土壤PH值在5—6。这意味着适宜它们生长的PH值有交叉,这块交叉值调控好水稻就长得茁壮。网上有句话说,年轻人看到喜欢的东西,心里就像种了草。我呢,看到水稻就在脑袋里种草。”

现在,老李借助曾经的人脉,请高校来设立试验基地,还跟市农委相关专家长效联系,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其中包含他说的土壤PH值调控办法。

今春,老李的1000亩稻田中,有300亩成农业主管部门确定的部级试验田。上月中旬,“2018年重庆市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交流会”的专家组成员来验收,评价老李探索出的“水稻与紫云英轮作+绿色还田”的创新生产模式使平均亩产提高到了550公斤。

他认为,这样的评价是肯定他脑袋种草开出的梦想之花。

李则民指着身后正在修建的层层梯田说:这里明年将是漂亮的花海。

当农民后不留家产给子女

老李的家在长寿区凤城街道办事处城乡接合部的陵园村,一栋两楼一底的砖房,外观跟农村常见的住房没啥区别。

9月17日凌晨5时,他像往常一样准时起床,花30分钟梳洗完毕。出门前,老伴提醒他把药吃了再走。“我有糖尿病,她每天都要提醒我,要是哪天不提醒我,我反倒不习惯。”

老李有4个女儿1个儿子。当年,他把转行回老家当农民种大米的想法给子女和老伴讲了。子女们不理解,说农业属传统行业,投入大回报慢,辛苦一辈子挣来的家产投在荒地风险太大。

这里既有现代农业园,也有漂亮的园林景观。

“我当农民后,决定不给子女留一分钱家产。”当年,他理解子女们对自己当农民的不理解,他解释,有了钱就该为家乡做实事,“40年前改革开放,我出去创业成功,我们得到了好处,应该心怀感激。感激生我的农村,感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现在,子女老伴理解我了,他们有时会给我建言献策哩。”他补充说到,过亿家产仅给子女分配过一次,即送每个子女5万元结婚贺礼。

子女及老伴对他当农民如何看?他没提供联系方式供求证,说法是“不要打搅他们”。他还说,子女们都有工作,能自食其力也过得不错。

小溪穿过园区。

让当地乡风文明有个“家”

老李不太喜欢坐办公室。当天下午3时20分,他说要出门去看一个最近情绪波动的村民。

原来,两天前,村民江文碧家的狗未拴牢,咬了另一个村民,赔偿从分歧升级成对骂。最终,两人不约而同求助老李。

“问清双方诉求后,我讲明彼此要包容和信任,不然矛盾会越深。为让调解显得正式,我特意准备了盖手印的印泥。”老李说,调解达成,双方很满意。

李则民在二期工程正在修建的小桥上。

江文碧感激他办事公平,当天特意买一包水果糖去老李办公室。事后,他告诉她,没必要用送水果糖表示谢意,满意调解是对他最好的感谢。她说送出的礼肯定不能收回,老李叫司机准备两袋大米送到江家。“这就是农村文化,退礼是打对方脸,会被认为你小看她。权益之计就是礼尚往来,礼轻情义重能有效维系农村民风纯朴。”

李则民来到江文碧家。

离开江文碧家,他去看了当地村志及村地理简图的施工情况。它们被刻在村民常经过的道旁石壁,上面有当地“二十四道拐”“一碗水”等小地名的分布图,还有村史等信息。

李宁是老李侄女,也是“清迈良园”的总经理助理。她有个统计,迄今,老李转行来干农业种水稻,已衍生出农产品加工、旅游、培训等项目,带动了2个镇5个村的400余户村民就业。

老李透露,接下来,他会对当地祖屋改造,使其能具村民议事场所功能,同时挂上那块存于大家脑海、上世纪不慎被毁的 “承先启后”字样牌匾,让当地乡风文明有个“家”。

经75岁的古稀老人谈起打造“重庆第一村”仍充满激情。

另外,他打算再花10年持续投入资金,在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和科学发展理念的前提下,把眼前换新颜土地打造成在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基础之上,往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的农业综合体。届时,这里或成乡村振兴农业综合体特征显著的“重庆第一村”。

(原标题:《不留家产给子女!重庆亿万富豪回归田园当农民,投一亿多元种水稻》)

    责任编辑:周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