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刘香成影展:纪实摄影引领人们重返历史现场

戴菲
2023-10-06 17:57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著名摄影家刘香成的首个大型回顾展正在浦东美术馆举行。自1976年开始,刘香成就是《时代》周刊和美联社的重要摄影师之一,曾被派驻新德里、首尔、莫斯科等亚欧各地,见证了二十世纪后期这些地区发生的诸多重要事件。其中,他最引人瞩目的工作和艺术成绩莫过于在中国。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再及当代,刘香成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摄影作品,成为今天我们回望那个时代珍贵的视觉记忆。

2023年6月8日,展览预展日,开幕仪式。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2023年6月8日,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从浦东美术馆高大的前厅走过,展馆内有许多慕名前来的观众,大家四处张望,很快就能看到悬挂在墙上的超大海报。搭乘手扶电梯依次向上,当抵达四层时,人群开始变得慢慢稀疏起来。此时,假如你缓步至入口的桁架前稍作停留,你会有一种被时光机瞬间吸走的感受。巨幅的照片横亘在你眼前,逼真的画面仿佛带着你快速潜回了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年代。

我们必须先从这张巨幅照片说起,内容是1979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来华指挥中央乐团合唱团排练的场景。平时,我们看到这张作品多是在画册或展览中,最大的尺寸亦不过一米见方。但是,眼前的这幅作品却有二三米高五六米宽之巨,画面中的每个人几乎都与真人等大。站在这些栩栩如生的合唱团员面前,仔细端详他们的目光和神态,一股丰富且杂陈的时代气息便扑面而来。

2023年6月8日,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当后续看完全部展览再返至入口时,大家似乎领会到了策展人的用意:他们希望人们减少对于拍摄重要事件性作品的关注;而是诚恳地邀请观众们注意摄影家及其作品本身。因为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犹如散落的遗珠,需要既懂得其珍贵又擅于观察和思考的摄影家才能慧眼识之,并一一收拢。

正是本着尊重作者和作品的原则,当我们正式步入展厅时,那些熟悉的画面是以大幅作品的形式来呈现的。作品放大意味着曾经潜藏在三十五毫米胶片里的细节,甚至“秘密”均被事无巨细地抖落了出来,而大照片的另一个妙处在于观众不必走近每幅作品,而是可以站在任何一个舒服的位置,用浏览画册的方式去细细品读。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照相机是一个十分新奇的物件。有照相机的人很少,用相机的更少,而能用相机拍摄成组作品的则少之又少。由于相机的普及性低加上对于摄影认识的局限,能体现摄影者思考力度与深度的作品就极其稀见。当我们从今回首去试图寻找那个时代有特点的画面时,常常会茫然无措。多数找到的画面都有点儿雷同,许多值得回味的点滴都消失在岁月的尘埃中。

刘香成的作品却与众不同,他准确、朴实地记录了那个正在转变中的伟大时代。他一边拍,一边思考;同时他也一边拍,一边向中国学习。如果说刘香成成功记录了改革开放后四十年的中国,毋宁说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教会了他如何去靠近、体察和深入其自身,并召唤他去拍摄了下来。

2023年6月8日,刘香成作品。翻拍于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2023年6月8日,刘香成作品。翻拍于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2023年6月8日,刘香成作品。翻拍于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2023年6月8日,刘香成作品。翻拍于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2023年6月8日,刘香成作品。翻拍于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2023年6月8日,刘香成作品。翻拍于展览现场。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我们在刘香成的展览中有这样的感受:欣赏他的作品,仿佛有一种处于八九十年代现场时的氛围。他的作品有一种高度的浓缩感,让我们宛如重回了旧日时光。但是,当我们离开展厅时,那种奇妙的氛围又会消失,让人顿时有所失落。如果要探寻其中的秘密,我想说这就是摄影家和作品带来的艺术力。

当然,我们不必于此故弄玄虚。刘香成在很多采访中都直言不讳:他总是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地走进市井和人群,不厌其烦地听人们说各种经历和事情。他分析、比较、揣摩其中的关键,努力去凝结出其中的要点,并将这些要点视觉化、照片化、通俗化,竭力还原到生活之中,最后达到以一当十甚至是以一当百的效果。比如我们熟悉的戈尔巴乔夫合上文件、穿着军大衣坐在故宫栏杆上手拿可乐的青年、公园里缠绵的情侣以及戴着墨镜的青年们等作品。

这些看似不经意的有心经营,让刘香成的作品积累了一股影像之力。当它们被汇合聚集时,便能营造出一种影像之外的时代氛围。这些作品本就是时代的精华,而这些浓缩的瞬间就如一个个折射的光点。当它们被串联成线时,时代就在这些光点的连线中复现了出来。人们浏览这条光影的连线,就如穿行在时空隧道中一般。加上展览中放大的画面细节,诸如衣饰、建筑、日常用品、交通工具等,都持续增强了观看时的“真实”感。不仅让人身临其境,而且思绪也亦步亦趋地回到了从前。我们愿意把这种复合的体验称为刘香成作品的魅力,这种魅力让我们重返历史的现场并触及那些渐行渐远的时光。

2023年6月8日,观众在刘香成一系列的工作简介展墙前。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恰如开头所提,当我们再次回到入口时,在那张巨幅作品的对面还有刘香成一系列的工作简介。其中有一张非常有趣的工作照,那是八十年代他在内蒙古采访时所拍摄的。他坐在双峰驼上,手持相机,正在拍摄和他同行的牧民。他眯着眼,投入且忘情,根本就没有注意另一个人也正在拍他。两头骆驼在沙漠上徐行,刘香成对正在展开的拍摄显得意犹未尽而又志得意满,他可能已经得到了几张令人满意的作品,但是多拍几张又有何妨?

虽然这张照片并不起眼,但是它却更像是本次展览的一个绝佳注脚。作为摄影师的刘香成始终就如照片中的自己一样,平行地、不动声色地处于历史的现场,恰到好处地摁动快门,将他看到的“光点”悄悄收纳于镜间。

2023年6月8日,开幕式现场。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2023年6月8日,刘香成在展览现场做导览。 澎湃新闻记者 许海峰 图

本次展览的规模庞大,还有很多未能涉及,最后只举一隅。刘香成在本次展览中创新地进行了一次实景重现。作为一名国际性摄影师,在胶片时代如何快速地将照片传回本部是一件极为困难的工作。在展厅中,刘香成复原了当年的工作现场:在酒店的卫生间搭设出简易暗房,冲洗好的底片和照片正在等待晾干。稍后,它们将能被卫星传真机一张张马不停蹄地传回总部。

当我们站在当年的工作“现场”前,想象一下刘香成忙碌而又焦急的身影时,似乎更能确切地意识到这位在现场的摄影师并非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而是全情投入的参与者、体验者和书写者。

 

注:

本文原标题为:平行的现场:刘香成“镜头·时代·人”摄影展观后

本文作者戴菲,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许海峰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