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吞金兽”与“直升机父母”,不确定时代下的育儿焦虑

2023-09-26 18:3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为什么竞赛和课外兴趣班充斥着年幼孩子们的生活,为什么再忙碌的家庭也愿意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家长们的“军备竞赛”为什么越打越早,他们的“报班狂热”又是基于哪些理性的考虑?

“吞金兽”与“直升机父母”,不确定时代下的育儿焦虑

这就是美国社会学家希拉里·弗里德曼所进行的研究,她通过16个月的实地调查,深入访谈了近100个美国学龄前儿童的家庭。她走近这些家长和孩子,跟他们一起参加各类课外兴趣班,去观察他们的活动,分析他们的选择,聆听他们的心声,并最终将她的观察和分析凝聚到了这本《一激到底》之中。

在当下这个时代,育儿似乎成了一个让人倍感压力和焦虑的话题。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感觉到自己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可用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这样的社会背景催生了许多网络流行词,比如“虎妈”“狼爸”,以及我们最常听到的“鸡娃”。

可能有些人会认为,“鸡娃”不过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盲目做出的选择,更多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面子工程”。但对于“鸡娃”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真的可以做如此简单的判断吗?

2023年9月9日,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主任罗小茗、《经济学人·商论》执行总编辑吴晨以及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张可做客上海图书馆,通过对《一激到底》这本书的解读,为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鸡娃”的中美差异及其背后的社会成因。

童年竞争资本是什么?

罗小茗:

我认为这本书中提到的“童年竞争资本”这个概念特别有意思,它指的是投入到某个孩子身上,能在未来以某种形式兑现转化的经验和技能,它更多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更有意思的一点是,这本书为童年竞争资本确定了五点比较具体的内容。

(1) “内化”获胜的重要性。美国是一个崇尚竞争的社会,家长们从小就在孩子心中埋下“我要竞争,我要获胜”的好胜心。我们国内现在也会强调孩子之间要竞争,要获胜。但是我们对于获胜的理解可能稍微狭窄了一点,也就是分数要比别人家的孩子高。而美国对于好胜的理解是相对比较宽泛的。因为实际上在任何时代,人类的好胜心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在于把这个好胜心放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框架里。

(2)让孩子学会走出失败,赢在未来。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成功。孩子们在幼年时期接受课堂内外的教育时,怎么理解失败,怎么能够把失败转化为一种对自己有意义的经验。从一个大学老师的角度来看,我认为对于国内学生来说,这一点是他们较为缺乏的。

(3)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是童年就需要掌握的竞争资本。很多学生不是没有才能,只是在时间管理上可能过于依赖外界的日程安排。如果想拥有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就应当从孩童时期的教育开始,一点点地积累起来。

(4)学会如何在高压环境下获得成功。当今,社交媒体上盛行的是“点赞”文化,我们更容易看到的是“点赞”“支持”“你做得真好”之类的赞美。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对压力的理解。在童年时期教育中,如何让孩子处理好压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5)在公共场合坦然接受他人的评判。如何坦然面对陌生人或是不那么熟悉的人,甚至是竞争对手的评价,我觉得这一点是能够给今天的中国家庭带来启发的核心理念。而我们今天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对这种能力的考量或许也存在着不足。

社会组织举办竞赛活动,是出于盈利还是为了孩子的素质教育?

张可:

书里提到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竞争性活动?第二个是这套竞争活动的模式具体是怎么玩的?而中产阶级是这两个问题意识中最重要的因素。

书中对于竞争性童年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定义,比如说这其实是一个合法性的承认组织,它会保存孩子们的参赛记录,并且会发放奖品,公布排名。

吴晨:

我觉得你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中产阶级。在美国,尤其是公立学校,它的分化是很厉害的。如果不是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很多孩子从公立学校毕业之后就没人管了。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鸡娃”是中产阶级的一个专利,或者说特权。

关于这本书我想要问一个问题,这些童年竞争性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对于孩子的素质教育以及组织者自身的盈利,这两者之间的驱动力占比是多少。

组织孩子参加国际象棋比赛,到底是为了帮助孩子开发数学能力和思考能力,还是说只是为了给孩子进行外部排序?都知道这些孩子等到上学之后,考进名校,就会放弃国际象棋。只是说在这个时候他需要有一个评判机制,他能会下棋,下到什么级别,然后怎么样。

所以我想提出这两个问题。第一个,筛选出这个孩子有特别的能力这件事是教育机构应该做的,还是社会机构应该做的。第二个,社会机构举办这么多竞赛,它的目的是为了给孩子们进行排序并从中谋利;还是说它也有把孩子的潜能挖掘出来的驱动力。

“鸡娃”要激到什么程度?包办孩子的一切吗?

张可:

其实沿着这个话题,还有一点没讲,“鸡娃”是不是包办?这点非常重要。无论是虎妈狼爸,还是直升机父母,他们包办的成分是很多的。我帮你把时间尽量都填满,帮你把未来的路设计好;然后你达到目标,我给你奖赏。如果你达不到,也得抽一抽鞭子,激你一下,再推一推。在这种情况之下,孩子长大以后很容易会变成“尼特族”,也就是不学习或者不工作,终日无所事事,30多岁还宅在家里的这类人群。

这些孩子在早期的日常活动都是由父母包办的,所以他们的自立能力、处理各种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形成。等到他们完成教育,毕业之后,又发现自己的梦想幻灭了,找不到好的工作,只能回到家庭,继续依靠父母。其实这是双输的结局。我们应该让孩子突破包围他们的温室,让他们自己走出去。

其实我们也不用一直觉得,所谓的“鸡娃”就是一个完全负面的东西。如果你的小孩是一个有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时间管理能力的人,那么当他面对竞争时,自己就会寻找到出口。

如果在未来,他不想在某个行业里继续做下去的话,他就有能力去重新转换一个赛道,去重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而我们需要的正是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培养这种不断寻找机会的能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