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传统鲁锦邂逅时尚设计焕发新生机

2023-09-26 10: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小朋友们,这就是织布机,咱们身上穿的衣服、床单、被罩等都可以用它织出来。”9月23日上午,在菏泽鲁锦文化展示体验中心,牡丹区区级非遗项目红英鲁锦纺织技艺传承人邓红英,坐在织布机上向一群学生介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鲁锦织造技艺。鲁锦俗称“土布”“粗布”,是山东特有的纯棉手工提花纺织品,所有工序均采用纯手工工艺,织造工序复杂,工艺流程要经过72道工序,共1200多个花色品种,菏泽以四匹缯为主。

舍不掉放不下,深耕鲁锦技艺27年

邓红英今年56岁,家住牡丹区吴店镇刘楼村。在记忆中,她就是在织布机的踏板声和一根根经线、纬线中长大的。

14岁时,邓红英放学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母亲是否在家。如果母亲不在家,她就站在大门前,听织布机在谁家响,找到后准能看到母亲和村里几名手巧的妇女围坐在一起,有纺线的,有沌线的,有刷线的,有织布的……几个人笑呵呵地一边干活一边聊天。

邓红英知道,这是有人要嫁闺女了,棉花经过一道道工序被织成床单、被罩,然后作为嫁妆跟随女方带去男方家。

“那时候家里不富裕,一台织布机几家伙着用,然后摆在门楼下,谁家嫁闺女,村里会纺织的妇女都来帮忙,特别温馨。我就是在那个场景下学会纺织鲁锦的。我小时候,鲁锦还不叫鲁锦,叫二匹缯、四匹缯,1985年被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定名为‘鲁西南织锦’,简称‘鲁锦’。”邓红英说,鲁锦在她心里不仅仅是一匹布,更是和睦、幸福、温馨的象征。

邓红英说,她家原来就是做织布生意的,那时候家庭条件不错,家里有好几台织布机,织的就是鲁锦,奶奶和母亲的织布技艺非常精湛。“听奶奶说,那时候咱们跟日本人打仗,我们家就将所有的布做成袜子和衣服送给红军战士。”邓红英说。

19岁的邓红英高中毕业后,因会织布被分配到原菏泽市福利织垫厂工作,给军大衣织里子布、垫肩。“那时候有织布机器了,每个月都织几万匹布,我虽然操作着机器,但还是怀念织布机的时光,喜欢鲁锦在手里一点点成型的感觉。也正是基于此,27年前,我决定离开,自己做鲁锦。没想到这一做就做到现在。”邓红英说。

天南地北“取经”,改良鲁锦技艺

创业之初,邓红英遇到不少难题。刚开始织鲁锦还使用老工艺,先浆线(面糊泡)、沌线、经线,这样纺出来线条粗、结实,但织出来的布硬、手感差,年轻人都不喜欢。为了改良,她听说淄博和滨州有柔软的纱线,就马不停蹄地前往两地采购。

为了学习更好的技艺,邓红英去广州、上海等地学习,参加各地的订货会,有时一天要赶往两个城市,忙起来只能在火车站买个烤地瓜充饥。

在不断的学习中,她发现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市场的需求也在变化,布匹的花色、柔软度都是年轻人的首选,而“老粗布”已经被市场淘汰了。

“纱线越来越细,越来越柔软,但咱的老机器却罢工了,因为线太细,机器织不成。于是,我又去外地采购更先进的机器。”邓红英说,她曾试过将手工鲁锦技艺重新捡起来,召集会使用织布机的工人手工织布,但后来因为人工费用过高而失败了。

“手工织布非常辛苦,我为了实验一个人一天能织多少,就自己坐在织布机上织。几天下来,我的大腿都磨破了,睡觉只能趴着。后来算出来我一天能织7米,就算给工人一天100元工资,她们都不干,太辛苦了,而且这样鲁锦的价格也上去,消费者更不买账。”邓红英说。

热衷于鲁锦的创新和突破,邓红英从不喊苦与累。

有一次,邓红英刚拿到一批新花色的鲁锦,欲将其中一匹做成被罩,得知牡丹区吴店镇有人会做隐藏式拉锁被罩,就扛起布去了。谁知道途中修桥,她扛着布沿着河边走小路,一不小心摔倒在河里。“河水不深,我就赶快爬起来捞布,自己受没受伤都顾不上。看到布全部湿了,我心疼坏了,那时候眼泪就控制不住了,哗哗地往下流。”提及当年的事,邓红英哈哈大笑,她一直用轻松愉快的语气讲述着这些往事。为了创新,她四处奔波学习;为了传承,她让女儿报考了丝绸纺织学院,主修织布专业。

希望产业“活”起来,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鲁锦

为让更多年轻人接受鲁锦,在原来大多为床品的基础上,邓红英的女儿和女婿一起“开发”鲁锦多样性,将其设计成睡衣、汉服、耳饰、手提包、扇子、化妆镜和各种装饰品,颇受欢迎。

为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提升“山东手造·创艺菏泽”品牌知名度,3月29日,我市在曹州古城范希正故居(慎思园)建成了鲁锦文化展示中心。邓红英的作品就在这里展示。

邓红英说,老城曹州有72道街、72道牌坊、72条隅首,而鲁锦正好是72道工序。鲁锦文化展示中心是集鲁锦文化展示、产品展销、研学体验于一体的,不仅有鲁锦的历史,还能弘扬鲁锦文化、宣传鲁锦产品。

目前,每周六、日,鲁锦文化展示中心都有从各地赶来学习的。

“前段时间,清华大学的孩子来学习、了解鲁锦文化,还有聊城的孩子。他们对织布机非常感兴趣。看着这些孩子,我非常欣慰,希望鲁锦技艺能一代代地传承下去。”邓红英说,今年曲阜开设了鲁锦研学基地,邀请她合作,方案已经拟好,“十一”正式启动。

“希望鲁锦产业能‘活’起来,通过传承、创新,让更多人参与,共同推动鲁锦产业发展。”邓红英信心满满地说。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淑娅 李艳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